第七十四章 仁義二字

面對吳勤毀滅一點散發出來淋漓盡致的殺氣和幽深恐怖的死亡氣息,孟浩然面不改色,似乎一切成竹在胸,甚至是在算計之內。

作爲儒門之中不爲人知的天才存在,孟浩然隱藏得不能不說深厚,光憑悟出浩然正氣,他就有成聖尊子的潛質。

恐怕日後的儒門之中必然會有一尊孟子的席位,到時作爲萬世師表被後世儒生所膜拜。

他此行進入這一方世界,從一開始就把目標打定在吳勤身上,雖然秘藏很誘人,但卻不是他所需要的。

對於一個領悟出自己自身大道的人來說,所有的法寶仙器或者他人道統傳承也比不上完善自身大道。

孟浩然不光養出了一腔子浩然正氣,更領悟出了王道,聖王之道。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

減輕人民負擔,遵循自然規律,人們豐衣足食,雖死無憾,這就是“王道”。

他在洪荒世界的時候曾經化身凡人也走遍不少小國,從而不斷悟道,傳播自己的道理。

孟浩然的王道乃是從孔聖仙君和歷代儒門經典之中領悟而出,仁政的最終目標。

仁政是王道學說的中心思想與先決條件,孟浩然不斷地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面上進行探討。

爲了這一理想的實現,孟浩然勸導人民依禮而行,請求統治者愛民親民,扶植小農經濟,減輕農民負擔。

只可惜孟浩然行道千年,以德服人的王道便沒有被那些小國的統治者所採納。

他始終感覺自身的大道還還不夠完善,還有所欠缺,自從在落日城看見吳勤和水生比武,他方知王道還需以霸道佐之。

吳勤得到上古魔道仙君的傳承,憑空獲取了亙古鐵血道統,霸道之中以鐵血之道爲尊,也正是因爲如此孟浩然方起了收取吳勤的心思。

從一開始就盯住吳勤,一點一滴算計着也剝奪吳勤身上的鐵血之道完善自身的王道。

在他看來,吳勤乃是魔道中人,得到鐵血道統也不過是日後成爲一方魔主,禍害蒼生,如此還不如自己取了糅雜在王道之中,教化萬民,澤被蒼生。

“哼,毀滅世界,果真是魔頭行爲,軻自當阻之。歷代先賢在上,弟子孟軻,以自身溝通先賢存留在三千世界之中的天地正氣,以求滅此魔主。軻日後自當謹遵先賢教誨,發揚我儒家絕學。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孟浩然堂堂正正,凌風當空,已經恢復本來面目,從英倫紳士轉爲儒門士子。

一身衣冠被夜風吹得嘶嘶作響,周身浩然正氣凝聚成雲雨,散落在天地之間。

一字一句,無不彰顯儒門大義,站在道德制高點,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每一個音節如同一道虛空炸雷,擲地有聲,一言一行無不像一個大儒在斥責歪門邪道。

特別是最後的誓言一出,整個天地都在變色,三千世界裡散落的無數儒門大儒一身天地正氣都止不住被吸引到了這一方世界而來。

遙在道德大世界深處的太學宮中,一位白髮蒼蒼的大儒面露堅毅的神情看着無盡的虛空。

“我儒門當興,居然有儒生溝通三千大世界儒道最本源的天地正氣,所有的大儒身上蘊含的氣息都止不住被其吸引而去。真是天縱奇才,聖人之資。”

這個白髮蒼蒼的大儒嘴角止不住的微笑,似乎已經看見三千大世界每一個角落都遍佈了儒門士子的腳步。所有的人,上到君王,下到黎民百姓都默誦儒家經典要義。

如果熊無心站在這裡一定要驚駭無比,這個大儒不是別人,正是下界儒門領袖,太學之主,八十一儒宗之一的董仲舒。

這是一位傳奇人物,曾在上古時代出現在洪荒世界,向當時的諸侯天子進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且還真的在洪荒世界有過一個短暫的儒教大一統局面,只是後來戰亂爭鬥而告終。

儒家的董仲舒執掌太學,將整個道德大世界囊括在儒門教化之下,將太學宮遷移到道德大世界。

每一千年開一次經筵,諸天萬界甚至上界的儒門仙人都會親自蒞臨,辯論儒學,講訴自身的儒門大道。

董仲舒的三綱五常道理在諸天萬界都廣泛遵循,而且凡間帝王自稱天子,也是從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上蒼之子的理論開始。

這樣一位人物,跺一跺腳,三千大世界都要顫上三顫。

孟浩然溝通天地正氣,幾乎將整個中千世界都給囊括了一次,甚至不少修道有桎梏的土著修真者,在被這濃郁的天地正氣洗滌過後,突破修爲。

無盡的天地正氣在孟浩然身上流淌了一遍,變化成了他自身的王道浩然正氣,比天地正氣更爲純粹,無一不顯露出仁義無雙的威勢。

“好厲害的正氣之道,我不如也。”

隨着距離孟浩然越來越近,雖然熊無心還沒有見到孟浩然,光從他所彰顯出來的威勢,熊無心心生無力,直接被人給比下去了。

甚至二者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一個如同童生儒子,一個如同一代儒門宗師,境界差別也太大了,一個是在天的雲,一個是地裡的泥。

熊無心乾脆散發出自身的正氣應和孟浩然,大有一派萬儒朝宗的景象。

毀滅一點也開始顯露出他的恐怖,一點點裂痕出現,整個天地開始支離破碎,從一點開始,一直輻射出去,所有的法則力量蕩然無存。

凜冽的殺氣,恐怖的死氣,一紅一黑如同兩條虛線一般無限延長滲透在裂痕之中,一往無前。

這一點崩壞一方天地之後,攜帶無上威勢直接掠向孟浩然,也將孟浩然整個人的肉身和靈魂都要破碎成細碎的虛線。

無盡的浩然正氣在孟浩然手中演變成兩個大字,這是儒文最終奧義,一切儒道最爲核心最爲純粹的理念。

仁義,正是這兩個儒文大字,這兩個字體的本源正掌控在孔聖仙君手裡。

孔聖仙君也是因爲得到這兩個大字的本源方在這一紀元建立了儒門,弘揚儒學,至於儒文大字之首的儒字字體下落卻是誰也不知道。

儒字不出,以仁義爲王,教化蒼生。

雖然孟浩然現在手中演化出來的並非仁義兩字的本體,但也是三千世界大儒們萬儒朝宗之後的天地正氣所凝聚而成,得到正統儒門認可,仁義二字許可之下的衍生體。

第八十五章 魔羅第二身第九十章 我有一字曰武第十一章 入紫微第一章 郎騎竹馬來第六十二章 謝天的約會第八十三章 喪屍銅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局第五十五章 兩儀微塵困陣第九十章 我有一字曰武第三十九章 彌天大局第七十二章 天地有正氣第四十章 彥回前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無常劍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楚王熊澤第一百三十六章 陽謀第二十五章 只餘一人第一百零九章 山雨欲來第七章 進城第四十八章 救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局第一百零五章 殺上南海宗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藏大氣功第五十一章 秘藏即將開啓第一百三十二章 神皇古墓圖第一百一十七章 儺神之主第一百一十二章 酒徒第一百零二章 無情無義第九十章 我有一字曰武第十三章 前世第一百一十二章 酒徒第十一章 入紫微第十三章 前世第二章 雷劫第六十八章 戲耍吳勤第八十八章 血紅枷鎖第一百零七章 逼出吳星月第二十四章 謬算狂謀第四十九章 玩弄於鼓掌之間第六十四章 七殺現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藏大氣功第四十七章 水生出手第二十章 誰能爲此謀第一百三十五章 威懾第六十七章 廉貞戰天樑第九十八章 破煞神拳第二十五章 只餘一人第一百零四章 海神之子第一百零八章 天地法相第六十五章 算計趙無極第一百章 南海歐陽海第二十五章 只餘一人第九十九章 收僕屍將第八章 屠村第七十七章 假名帖第二十五章 只餘一人第六十章 談判第四十三章 呂望之謀第一百三十一章 西風山脈第五十三章 冒牌演員第四章 狩獵第八十八章 血紅枷鎖第十八章 光明琉璃身第九十四章 道文空字第二十三章 兇徒惡未悛第六十六章 太陰逢貪狼第一百三十章 宗老會議第三十三章 鯊油第八十八章 血紅枷鎖第一百三十五章 威懾第六章 古壁仙人畫第三十一章 蜀山拍賣行第四十一章 古神秘藏第一百一十七章 儺神之主第十八章 光明琉璃身第四十章 彥回前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聯手殺敵第一章 郎騎竹馬來第七十七章 假名帖第三十章 紫微四鏡第四十一章 古神秘藏第九十七章 桃花瘴氣第六十二章 謝天的約會第二十六章 收門徒第一百二十四章 斬殺殷契第一百零三章 夜探天鵬府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十四節氣第六十五章 算計趙無極第一百一十章 密談第一百一十七章 儺神之主第七十一章 殺戮之刀第一百三十三章 楚王熊澤第一章 郎騎竹馬來第一百二十三章 連山易第八十五章 魔羅第二身第九十六章 桃符第一百二十六章 追殺第一百一十五章 青銅王座第二十四章 謬算狂謀第七十三章 毀滅一點第五十六章 大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