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諸國來朝,萬象更始

這天晌午,無數兵馬匯聚在北京城郊外的天壇,遠遠望去,一片的人身人海,歡呼雷動,慶祝這一時刻的來臨。

蹄聲滾滾,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騎兵出現在眼前。

他們披着深紅色鎖子馬甲,手中揮舞着亮閃閃的銀刀,馬術嫺熟,腰間配有短小的遂發火槍,是禁軍驍騎中的半數。

下一刻,從另一側再次傳出滾滾鐵蹄,另外一半驍騎紛至沓來,很快,兩股驍騎合爲一體,在天壇下面圍成了一個不斷滾動的大圈。

若你以爲這就是登基大典的全部,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步軍分爲兩隊,一隊的兵士頭戴鐵盔,身穿深紅色罩甲,手中高舉精鋼虎槍,從東側兩門緩緩走出,他們是各地前來參加大典的兵馬,還有參與北伐的南方兵馬。

同一時間,另外一隊步軍從西側雙直門走出,這些人面露殺氣,最前幾排兵士身披三層重甲,一手提着巨盾,另一手扛着大刀,一步一個腳印。

其餘兵士手中高舉斧槍,一步一頓的向前推進,他們是王爭親自統帶的禁軍,是齊軍內精銳中的精銳,定額十萬人,但造成的氣勢,卻像是百萬之師。

兩隊人馬逐漸匯聚到一起,就像十餘萬根木樁一樣立在天壇最下面,這還沒完,很快就從東西直門又走出兩支隊伍。

其中一支是越有五百餘人的騎兵,這些騎兵有所不同,是清一色的蒙古人,土默特可汗禿馬敦接到令旨後不敢怠慢,爲表誠意,立即讓自己兒子挑選了部落中的八百名勇士前來參加。

這些土默特蒙古騎兵的標準配備是亮閃閃的圓月彎刀,頭頂羊毛氈帽,披着當年元朝遺留下來的柳葉甲,有些較爲悍勇的,腰間還帶着流星錘和短斧,看起來,的確是土默特中的驍勇之輩。

禿馬敦是個明白人,知道每一次中原漢人的崛起,都是勢不可擋。

眼下王爭一統天下的大勢已然勢不可擋,土默特對抗北五部還只是在僵持階段,往西又有和碩特,往北還有察哈臺等部,想要在分裂已久的草原上站穩腳跟,就必須討好齊軍。

另一方面,禿馬敦不敢抗拒王爭的命令,就是因爲王爭多年以來的所作所爲。

以現在他們聽說齊軍的種種戰績和行爲來看,配合那就一切都好說,但要是違抗甚至是反叛,等到中原內部安定了,將來土默特一定是沒有任何好果子吃。

齊軍在南北作戰的情況下愛,尚未能將如日方升的滿清擊潰。

等到那個天下大定的時候,想要擊敗區區土默特定然是更加容易,土默特的少汗起初有些不願意,但當他來到這裡後,見到了齊軍的聲威,卻是在深深爲父汗的英明決斷而感到慶幸。

別的不說,在場這些兵馬出動半數,都不是土默特能夠抵擋的,更別提齊軍在各地還有大量的戍衛兵員。

就算不用戰爭手段,王爭一樣有無數種方法可以將土默特置於死地,單單禁止他們和中原開展交易,他們就無法承受。

況且,蒙古人對臣服於漢人和女真人的看法不同。

漢人自古就是中原的主人,強漢、盛唐,哪個不是四海威服的強大帝國,女真纔多少年,就連他們蒙古都不如,豈能成爲自己的主家。

特別是現在的土默特可汗禿馬敦,他可是在王爭的支持中發了大財,原本就連滿清駐土默特都統地位都不如的他,現在卻是征服了許多原臣服於滿清的小部落,別提多風光了。

土默特蒙古各個部落主和勇士,以及他們的家屬一樣在蒙漢交易中發了大財,現在就連簡陋的蒙古包都不住了,都搬到大城市裡享受生活,真是美滋滋。

滿清四分五裂,但對蒙古來說威脅還是很大,王爭登基稱帝之後,內掃羣寇,外徵遼東,那肯定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禿馬敦可是清楚的知道,漢人對女真可向來沒什麼好感,將來女真被打敗之後,那些女真族的人丁牲畜都怎麼辦,自己可是能跟着沾沾光。

除了人丁和牲畜以外,中原地大物博,每年能給下來的賞賜對於如今的土默特蒙古來說,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

蒙古被女真欺壓了這麼久,是時候連本帶利的都還回來了,甚至禿馬敦還在想,怎麼去做能讓王爭將建州女真殘餘的處置權交給自己。

所以,禿馬敦對王爭絲毫逆反的心思都不敢有。

現在的土默特蒙古向齊軍稱臣,那是發自內心,武力還是商貿方面都不如人家,借個膽子也不敢反抗。

再說了,自己這不是還有很多好處嗎,誰吃飽了撐的去找死。

無論哪朝哪代,都不會有漢人對蒙古草原有什麼想法,最多是打服打怕了再讓他們自治,這也附和中原漢人的一貫做法。

禿馬敦想要成爲新的蒙古大汗,這都需要王爭的幫助才行,不過王爭到底能不能幫到底,這還是兩說。

除了蒙古人以外,另外一支騎兵隊所有人都沒見過,而且人數特別少,竟然只穿着皮甲,他們手上戴着鍊甲手套,既抗寒防護力又高,扛着遂發轉輪火槍,只有三十多人。

沒錯,這些人來自荷蘭,全是歐洲騎兵。

荷蘭爲什麼會千里迢迢派人蔘加大齊的立國大典,這還要從當今歐洲的局勢開始說起,齊軍和荷蘭人可謂是不打不相識。

眼下歐洲正處於三十年戰爭時期,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

再加上週邊國家紛紛崛起,不可避免的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這場內戰足足持續了三十年。

當時東方還是萬曆末年,後金纔剛剛崛起,大明逐漸走向衰弱,但直到現在齊軍立國的時候,歐洲這場內戰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

這場三十年歐洲內戰又稱“宗教戰爭”,基本上一大半的西方國家都捲了進去,這場戰爭主要是兩個集團在互掐。

其中之一,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爲一方的集團,它們得到了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

(法國是信天主教的,但是爲了稱霸歐洲才和新教國家站在了一起。)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作爲另一方,同樣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

從近代意義上來講,這場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但卻使德意志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六成的人口。

同樣因爲這場內戰,使得西方科技發展一度停滯不前,陷入最虛弱的時期。

荷蘭作爲陷入被動的一方,在東印度公司傳來丟失臺灣和渤海等殖民地的消息時,並沒有什麼氣憤。

因爲這個時候,它們對於海外的殖民地基本都顧不上了,在意的只是怎麼打贏這場眼看着要輸的戰爭,所以在荷蘭人眼裡,只是是注意到東方正在崛起的嶄新帝國。

西方邦國混戰,但東方局勢卻很明朗,主要帝國很明顯就是這個以王爭爲首的大齊帝國,荷蘭之所以簽訂《臺灣條約》,這也是個主要原因。

爲了討好這位即將上任的帝國皇帝,荷蘭便是代表西方派出了一支火槍騎兵隊,人數雖少,但卻讓王爭和齊軍將士大開眼界。

這支只有三十人的歐洲騎兵隊,還有朝鮮、蒙古的相繼稱臣和遣使參與,更加使王爭的稱帝有一種強盛伊始的氣息。

第一百零九章:如是聞我未相見第五百五十八章:屁股大,好生養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九十六章:啼笑皆非第三百九十章:堅城第四百八十九章:中都 遇刺 滁州第四百一十二章:朱以海夜訪元帥府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九十六章:啼笑皆非第三百六十章:陣殲阿濟格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門情誼深第一百六十七章:鄭氏小兒鬧燈會第二百五十八章:摧枯拉朽第五百二十六章:小事大情,步步成局第五百三十九章:這就是一座寶庫!第六十二章:後者居首第二百二十八章:入駐掖縣第五百六十八章:步騎聯合,道義爲先第六百一十九章:彰武大帝,四海鹹服第五百七十八章:奪鼎燕京第二百六十八章:密議 京師 崇禎皇帝第三十二章:白鯉表心龍王怒第五百九十三章:天遂我願,克復盛京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四百六十八章:既入山東軍,至死方休第六十七章:餓殍遍地第六百零七章:斬將 收權 定策第二百七十七章:革裡眼進逼臨清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補瘡第一百一十五章:雙喜臨門第四百四十三章:實力與姿態第二百四十四章:老母牛吃嫩草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枚銅板第二百七十二章:逼出來的下馬威第二百零二章:戰場上見真章第一百零八章:昌尤一怒違軍令第二百二十五章:清軍出關第四百九十一章:名聲和性命第三百四十二章:朱仙鎮第四百零七章:鹽幫 貽笑大方第一百二十九章:右東路參將第一百三十九章:不一樣的官兵第二百七十八章:臨清武卒死不退第四十八章:爭巡檢第四百零九章:門戶之變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上)第三百零七章:兵將一心,不敗之地第六百二十二章:城管與邪教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五章:路遇不平拔刀助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二百零七章:請旨渡海第一百五十三章:空空島有清軍第三百三十五章:天子近侍第四百三十六章:不來?發炮平之!第一百四十六章:自給自足第二百五十七章:死在衝鋒的路上第六百零九章:看着就行第五百八十八章:禮賢下士,籠絡人心第三十五章:甕中捉鱉斬龍王第一百六十二章:實打實的韃子腦袋第四百八十二章:誓師襄陽,劍指南京第四百四十二章:捨不得第四百一十一章:勞師動衆只爲鹽?第二百二十四章:登州營第一百四十一章: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一十章:登陸旅順口第六十五章:又見不平事第四百零二章:衍聖公孔胤植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第五百二十九章:鄭氏要碾壓山東軍第四百六十八章:既入山東軍,至死方休第一百六十五章:神秘的京師信件第二百六十一章:進襲益都第六十四章:巴掌與甜棗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二百一十二章:勢如破竹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一百六十二章:實打實的韃子腦袋第三百八十二章:傳奇山東第五百三十一章:自古紅顏多薄命第一百二十八章:巡撫 知府 總兵官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一百二十二章:虛僞的繁榮第三百六十九章:“鬆錦大捷”第三百六十三章:錦州解圍戰(上)第四百一十八章:祁耀武第三百一十八章:彼之奇兵,我之期兵第一百一十六章:直呈御案第二百五十三章:千鈞一髮——董有銀第一百二十四章:擴招 足額第一百零一章:赴任第一百八十二章:胡來神醫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一百二十七章:衆正盈朝第五百四十章:一潑尿帶來的全面強軍第五百三十章:踏平泉州鄭氏第十六章:請命徵兵拔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