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牛和宋檀兒吃完飯之後,他學習了一下製作陶壎的工藝,和壎的吹奏技藝。
把去縣城買來的陶土放在了院中的桌子上,在院中用紅泥盤了一口窯,又去找來製作陶壎的一應東西。
他坐在桌子後的梨木椅子上,製作閒雲野鶴陶壎。
宋檀兒拿着直播杆,在一旁拍攝。
壎是沉默的,埋藏着千年風華。
泥土是它的靈魂,水火淬鍊交融,回首歸於拙素,樸形,無色,它是喑啞之音,卻召喚着歲月之輪,你只需靜靜打磨,吹奏,便是“天籟之音”。
壎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關於壎的最早文獻記載見於公元前6世紀的《詩經》,其中有“佰民吹壎,仲氏吹”的詩旬。
壎所發出的自然而和諧的樂音,具有典雅而高貴的情緒和雍容的氣度,所以爲古代的貴族、聖人所器重。
陶壎在歷史上出現很早,而且數量不少,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後,已出現了壎的雛形,考古資料中記載的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壎都爲陶製,用泥土捏製成形,晾乾後再用火燒成,有顏色的壎則是在晾乾後繪上色彩,再進行燒製。
當時的陶壎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由只有一個吹孔演變出現了一個音孔。
例如,出土了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曆史的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管形一音孔壎。
雖然壎具有久遠的歷史,但它的發展演變卻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壎從新石器到殷代經歷了三千多年,才從一孔演變到六孔。
後來在製作的材料上依次出現過骨、象牙、術等。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損作爲雅樂之用,在古代器樂演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古代九五至尊所獨享,壎的演奏大到宮廷慶典桐宗廟、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樂,隨處可見其身影。
制壎屬於純手工製作,設備簡單但工藝複雜,對人爲技術要求非常高。
壎的製作分五個階段,共二十幾道工序。
第一階段:甄選陶土。
選料:甄選陶土是制壎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以含沙量最少的優質陶土最爲理想,傳統制壎的最佳原料是紅陶土。
採土、曬土:將陶土手工砸碾後放在陽光下暴曬,讓之前自然結塊的陶土發生物理結構改變,更便於浸泡化解成泥漿。
浸泡:把曬好的陶土放入有水的水缸中,浸泡化解成泥漿。
攪漿:浸泡陶土時不斷用木棍攪拌,使之更好地溶解爲泥漿。
過濾:將陶土浸泡發酵後,過濾泥漿,去除雜質。
沉澱、瀝水:自然沉澱並反覆瀝去浮水,使之變成黏稠的泥漿。
發酵:把黏稠的泥漿灌進棉布兜裡吊晾瀝水,用真氣輔助,大約一分鐘左右,符合製坯硬度的泥塊便形成了。
揉練、摔打:將泥塊進行摔打揉勻,用手精心揉制,直到泥不粘手。
第二階段:練泥製作坯體。
取量。
取醒好的泥料若干,反覆打壓揉摔,讓泥塊結構緻密,內部沒有任何氣泡,然後按所需稱重取量。
拉坯:將稱好的泥料若干放上拉坯機制作坯體,將泥捏成窩頭的形狀,罩在轉盤上,在拉胚的過程中要保持泥料不能來回搖擺,還要注意壎壁的薄厚,薄厚要適中,太厚音色會太悶,太薄音色太輕飄。
壓光:製作成型的坯體室內晾置,達到一定硬度後,精細修坯壓光。壓光是把壎的表面磨光,把棱角去掉,表面變得光滑、發亮爲止,在經過反覆調整和壓光之後進行開孔打眼。
開孔:按要求開吹孔和指孔,用兩手自然將壎托住,先用筆芯在需要開孔的地方做記號,然後使用專門打孔的工具逐個開孔,共開了十個孔。
雕刻:在壎的表面雕刻一隻黃鶴,幾朵白雲。
陰乾:將壎擱置陰乾,不能暴曬或者風乾,以防裂坯。
第三階段:初調音階段。
初調音: 此階段是將一枚罐狀坯體變成一件樂器最關鍵的環節,也是制壎工序中最耗費功夫的階段,要求調音師必須具備一流的音樂知識及演奏水平,經過調音師嚴格試吹調校壎的音準、音質以後,一枚合格的陶製吹奏樂器就初步形成了。
第四階段:進窯燒製。
燒製:把調校好音準的幹坯小心翼翼裝進窯內,伸出雙掌,用體內的真火將陶壎燒好,降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驟冷驟熱,這樣會使壎出現破裂,在燒製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火候與溫度。
第五階段:復調音拋光美化。
精調音:出窯後的閒雲野鶴陶壎經過仔細查看、試吹、挑選,拋棄燒裂變形的殘次品,剩下的合格產品再一次進行精調音準音質,讓每一個音準音色更有張力,讓低音圓潤渾厚,高音嘹亮,提高每一個音孔的靈敏度,這樣做出來的壎纔會更出色。
打磨、拋光,最後拋光美化外觀,一件精美的樂器壎就此誕生。
最後,陳青牛用閒雲野鶴陶壎吹奏起了一曲幽怨,悽婉、柔美的《凝望眉》。
宋檀兒聽着閒雲野鶴陶壎發出幽遠,沉靜、又帶着一絲明朗的壎聲,紅樓中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眠芍、晴雯撕扇,香菱學詩等名場面似放電影一般自她腦海中浮現了出來。
過了一會。
陳青牛吹完了一首凝望眉,壎聲戛然而止。
宋檀兒愣了一會之後,回過了神來,點了一下手機屏幕,停止錄製視頻,走到了陳青牛身邊,將直播杆遞給了他,伸出手,語氣輕快道:
“讓我吹一下你做的閒雲野鶴陶壎!”
“檀兒,給你!”
陳青牛將閒雲野鶴陶壎遞給了宋檀兒,取下直播杆上的手機,將直播杆放在一旁,剪輯視頻。
宋檀兒將閒雲野鶴陶壎放在嘴邊吹,頓時幽遠,沉靜、又帶着一絲明朗的壎聲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