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1.劉志丹、謝子長的兵運活動

1929年劉志丹和曹力如分別擔任了保安縣民團的正副團長,成立了支部。後劉志丹因名望太大,難以立身,離開了。

1929年秋,劉志丹、謝子長帶了數十人投軍閥蘇雨生部,編爲一個旅,謝子長爲旅長,劉志丹任張廷芝第十六團中校副團長,隨後陝北特委派張秀山、張東皎、王世泰、賀晉年等五六十人進入蘇雨生部,併成立了黨的軍委。後來蘇雨生在地方軍閥混戰中失敗,劉志丹回保安,組織了一個營,謝子長、閻紅彥也收編了土匪的一個營,在三道川和劉會合,組成一個團,謝子長任團長。後部隊中的土匪被收買叛亂,謝、劉等脫險,部隊全垮。

1930年9月,劉志丹在保安組成了一支10餘人的部隊,打了幾個勝仗,兩三個月後發展到200餘人槍,後又被高雙成的一個營圍剿,多次失利,退至宜君縣子午嶺山區。

1931年劉志丹受省委指示,再次率部投蘇雨生,任補充團團長,趁機收集舊部,招募革命青年,未想地主豪紳暗中與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串通,劉志丹被蘇雨生假以開會爲名誘捕,並決定判處死刑。幸被楊虎城的高參杜斌丞營救。爲救劉志丹,全軍放下武器、繳械後被編爲徒手運輸連。第三次起兵又失敗了。

後劉志丹又投隴東陳珪璋的暫編十三師,任十一旅旅長。此時,楊虎城已下令消滅蘇雨生。不料陳珪璋十三師的直轄騎兵旅高廣仁部,早與敵方蘇雨生、張廷芝勾結,1931年6月29日,高廣仁部突然行動將劉志丹旅打垮,將劉保堂旅繳械,高廣仁押該二旅北竄至慶陽時被陳珪璋的蔣雲臺旅打散,陳珪璋部兩個旅得救。而蔣雲臺卻通緝逮捕劉志丹,劉志丹留下了張秀山、王世泰、李景儒、張爾凱、劉約三等潛伏,他和馬錫五進入南樑。第四次治軍失敗,認識到關鍵是要有自己的軍隊,靠軍閥的隊伍是不行的。

2.建立人民的、革命的紅軍隊伍

1931年7月中旬,劉志丹、馬錫五收編了趙連璧等三股民間武裝,分別授予三個營的番號,至此終於組建了一支獨立的武裝。

1930年山西省委劉天章據北方局的指示,調出馮玉祥軍高桂滋部中的黨員吳岱峰、拓克寬、楊仲遠等人,又從太原兵工廠調出黨員殷子安、安世人、馬佩勳等十餘人,陝北特委派出閻紅彥、白錫林等十餘人去晉西,計三十餘人,長短槍二十五支,於1931年春夏之交,在汾陽樓底村成立了晉西遊擊隊。8月初被山西省軍閥瘋狂圍剿,最後決定轉移到陝北。遣散了部分同志,僅剩30名黨員,長短槍六十支,子彈萬餘發。9月2日從義牒過黃河,9月3日到高傑村,9月5日到安定,和縣委書記馬文瑞接了頭。不久陝北特委改其番號爲——陝北游擊隊,很快發展到百餘人。

10月4日陝北游擊隊接收了煙土客武裝楊琪等百餘人。

10月7日在安定南溝岔,陝北游擊隊又接收了煙商武裝師儲傑部百餘人,向師部派了雷恩鈞、李宗白、白雪山等五名共產黨員。全隊此時有步騎兵300餘人。

1931年10月20日,陝北游擊隊和南樑游擊隊在南樑林鎮會合。後來又陸續有在敵軍中從事兵運工作的張秀山、王世泰、賀晉年、高錦純等一批共產黨員回來,他們成了紅26軍的領導骨幹。

1931年春,謝子長在中央特科學業結束,回到陝西省委。10月30日謝子長按省委的指示來到南樑,召開了黨團會議,成立了部隊黨委。謝子長任書記,劉志丹、閻紅彥、楊仲遠、胡廷俊、白錫林任委員。組建2個支隊:陝北游擊隊爲一支隊,謝子長爲隊長。南樑游擊隊爲二支隊,劉志丹爲隊長。

此時又和陳珪璋部達成協議,編爲隴東暫編十三師警備騎兵第二旅,住慶陽新鋪一帶。謝子長任旅長,劉志丹任副旅長兼參謀長。但陳珪璋吞併心切,在基層大搞拉攏收買活動,土客鏢頭中也有人動搖。隊委當機立斷,立即轉移。消滅了阻擋他們的陳部兩個連,到達合水柴橋村。

1932年2月初,成立了“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總指揮謝子長,副總指揮劉志丹。其他任職如下:政治處主任李傑夫,參謀處主任楊重遠,經濟處主任馬雲澤,副官處主任楊琪,文書室主任劉長漢。第一支隊司令員師儲傑,轄第一大隊,大隊長閻紅彥;第二大隊,大隊長楊鼎,副大隊長吳岱峰;第三大隊,大隊長雷恩鈞,副大隊長陳玉清;第二支隊司令員劉志丹,參謀長朱理凱,軍需馬錫五,副官趙子實。轄第一大隊,大隊長趙連璧,副大隊長劉景範;第二大隊,大隊長楊培勝,副大隊長白冠五;第三大隊,大隊長賈生財,副大隊長唐青山。直屬警衛隊,隊長白錫林。還有渭北地區新參軍的百數十名戰士編爲補充營。全軍七百餘人。黨委書記謝子長,委員有劉志丹、閻紅彥等。

之後,部隊移駐正寧縣三嘉塬。期間發生了“三嘉塬繳槍事件”:省委指示部隊到西安附近活動,劉志丹不同意,主張在陝甘邊活動。此時部隊進行整頓,有人主張整頓要繳槍,劉志丹主張要加強教育,貧苦農民出身,當過幾天土匪的要改造,也能改造好。但是,沒通過部隊主要領導成員討論,沒有請示省委,執法隊就打死了劉志丹帶領的二支隊第一大隊隊長趙連璧,收了二支隊的槍,也繳了劉志丹和劉景範的槍。警衛隊又打死了副大隊長谷聚山和一名中隊長。謝當即宣佈解散劉志丹的二支隊,開除了四十多名幹部,四百多名戰士,限令立即離隊。此時,由煙商武裝改編的師儲傑極爲恐懼,帶領200多部下投敵了(投了楊虎城的部隊)。一支七八百人的部隊,轉瞬間只剩下一百多人。劉志丹被軟禁,第三天,省委巡視員來後才被釋放。3月下旬劉志丹親自到西安向省委作了申訴。當然,發生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還是黨中央當時推行的是一條“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省委也執行了這條路線——強令攻打大城市、不能正確對待從民間改編過來的部隊……

1932年2月12日在正寧縣三嘉原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總指揮謝子長,政委李傑夫,副總指揮劉志丹。高崗爲第二大隊政委。

2月14日在陽坡頭伏擊成功,斃敵160餘,俘400餘。4月20日奇襲旬邑,斃俘敵300餘,繳槍400餘支。這是陝甘游擊隊打開的第一個縣城。

由於省委“左傾”盲動主義的指揮,強令游擊隊南下渭北,並撤銷了謝子長總指揮職務,5月上旬任命劉志丹爲總指揮,6月23日韓城一戰我軍損失過半,到正寧麻子掌時僅剩200餘人,由於北上、南下意見分歧,游擊隊幾近分裂。此時閻紅彥率五支隊趕回,住在樑掌堡,建議召開黨委會,會上採納了劉志丹的意見:就地堅持,以正寧爲中心相機向兩翼發展。依託橋山,創造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在此困難時刻,謝子長(省委軍事特派員)帶了幾名黨員,與任敵軍連長的地下黨負責人高鵬飛聯繫,於1932年7月8日在西華池發動了起義,帶回170餘人槍,編爲第三大隊。時全軍500餘人。

但此時省委卻錯誤地估計了形勢,7月23日派李艮任政委。此時敵人正積極準備進攻我正寧根據地,李艮不作反圍剿的準備,而忙於分配土地,建立政權。8月13日纔開始應敵,24日突圍到馬欄集結,僅剩200餘人。省委仍認爲游擊隊右傾。任命謝子長爲總指揮。游擊隊進入耀縣照金。以後幾戰一勝多負,騎兵隊想去照金三原等地籌集軍需,無果。後閻紅彥、楊仲遠、劉約三、白雪山等人商討去秦隴古道。在耀縣北老爺嶺截得鴉片380包,每包150兩,部隊急返,在合水歸隊,解決了經費。謝子長也在安塞縣南真武洞大驛站中截得鴉片560包,買了34匹馬。這些經費還分送了陝北特委、北方局,給省委兩萬元,還給坐牢的、養傷的一部分。

1932年8月1日,以三原武字區游擊隊爲基礎成立了渭北游擊隊,計百餘人。1933年元月,又成立了新字區游擊隊,60多人。1932年冬,習仲勳到富平組織武裝,成立了富平游擊隊。習仲勳任渭北游擊隊政委,所轄三原武字前區、武字後區、新字區游擊隊和富平游擊隊。

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轉角鎮正式宣佈,將陝甘游擊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42師2團,團長王世泰,政委杜衡(後叛變),黨委書記汪鋒,計200餘人,長短槍150支。1933年5月中旬進至旬邑、長武、寧縣時敵駐軍兩個連來投誠,編入紅二團,時已有500多人。

1933年5月29日,在杜衡的錯誤指令下,紅二團南下,31日渡過渭河。此時人們已感到在敵重兵駐守的平原地區前程十分險惡,進退維艱。6月1日與敵警備一旅五次激戰,跑步150裡進入秦嶺箭峪嶺,突出重圍進入洛南,後分散行動,劉志丹、王世泰等七八十人歷盡艱險,先後歸隊。

紅二團是經三年兵運,兩年遊擊,五年多的時間裡聚集起來的精華,500多顆革命種子,被杜衡一下子斷送了,教訓是十分沉痛的。

實際上陝西省委當時已認識到南下的錯誤,派袁嶽棟去阻止部隊南下,但到三原後卻和杜衡、趙伯平、劉映勝開起了會,批判杜衡的錯誤,一直開到深夜。決定由趙伯平通知高陵特別支部,阻止部隊南下,但爲時已晚,部隊已過了渭河。這是個沉痛的教訓,因開會耽誤了救部隊的大事。

1933年6月13日,將渭北游擊隊改編爲紅二十六軍第四團,全團120餘人,長短槍80餘支。

7月21日,省委領導了楊虎城部騎兵團在耀縣起義,成立了“西北民衆抗日義勇軍”,王泰吉爲總指揮,轄六個大隊,1200餘人(時耀縣縣委書記張仲良,副書記張邦英)。

義勇軍旋即受到了楊虎城特務團、警衛團、各縣民團的進攻。27日由耀縣民團改編的第五大隊叛變,戰鬥中一大隊投敵,二大隊潰散,三大隊外出搞給養時反水,四大隊、六大隊在東開時全部失散。至此義勇軍只剩下王泰吉、談國帆及共產黨員、革命士兵90餘人。8月上旬退入照金根據地。

1933年8月14日,在耀縣陳家坡召開了黨政軍聯席會議,有高崗(從省委來)、習仲勳(邊區特委軍委書記,工農政府副主席)、楊森、張秀山、張邦英等。會議決定堅持陝甘邊革命鬥爭,保衛照金根據地,成立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由王泰吉任總指揮,高崗任政委,統領紅四團及幾個游擊隊,計有五百餘人,包括陝北一支隊的八十多人,長短槍400餘支,之後打了數次勝仗。

1933年10月4日(中秋節),劉志丹、王世泰等脫險回來,10月5日十七路軍一個營向照金進攻,並查明敵人總兵力爲四個正規團、六個民團約六千餘人。總指揮部決定緊急轉向外線,並決定劉志丹任參謀長。到合水縣後,決定打合水縣城。18日3時開始攻城,柴正祥、王世泰登上雲梯,雲梯高度不夠,柴將兩把刺刀插入城牆,攀登而上,王世泰跟進,二人上城頭後,放下一根繩子,接上了11人,上來的人又以同樣方式將突擊隊員全部接上城頭,消滅東門守敵一個排,打開城門,迎接主力進城,激戰一小時結束戰鬥。午後撤到盤客原。此時照金根據地已失守,習仲勳、張秀山等親臨戰鬥。敵對邊區首府薛家寨除炮轟外,還有四架飛機爛炸,在總部的接應下,習仲勳、張秀山等大部分人員安全撤離,我軍轉移到合水縣包家寨。

3.包家寨會議劉志丹建議建立三個戰略區 後方移至南樑

1933年11月3日,在包家寨舉行了黨政軍聯席會議,高崗作了報告,劉志丹發言,建議恢復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編制。建議分三個戰略區:陝北、陝甘邊(以照金爲中心)、渭北。將軍事後方移至南樑。會議完全接受了劉志丹的建議。

1933年11月7日,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在蓮花寺宣告成立,師長王泰吉,政委高崗,參謀長劉志丹。師轄紅三團(由義勇軍大隊、耀縣遊擊第三支隊、紅四團的少年先鋒連組成)共計500餘人。包家寨會議改變了以照金作爲戰略後方,向渭北發展的錯誤方針。將軍事後方北移至南樑,這是一個決定性的轉變。從此開始了陝甘邊游擊戰爭的新時期。

1933年11月中旬,四十二師回到南樑地區,首先成立了後方工作委員會,吳岱峰爲主任,習仲勳、張策爲紅軍特派員,參與領導,主要搞地方行政、武裝建設。紅軍也向外線出擊。

4.陝甘邊紅軍的反圍剿戰爭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1934年2月,成立了陝甘邊革命委員會,習仲勳爲主席。

1934年1月18日,劉志丹任四十二師師長,楊森任政委,1934年2月,國民黨十七路軍,對南樑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參戰的部隊八個團約萬餘人,當時我紅軍及游擊隊約1300餘人。我紅軍南下照金、東出宜君、北折中部、西返南樑,轉戰千里,消滅了數股民團,最後在合水西華池大敗敵王子義團,繳步槍600餘支,駁殼槍50把,重機槍2挺,迫擊炮2門,生擒600餘人。我軍僅犧牲2人,這是陝甘邊紅軍建軍以來第一次大勝仗。此後各路敵軍紛紛撤退,我軍也轉回南樑。

5月初劉志丹率軍南進,未料敵人對根據地的圍剿又開始了。在南邊部署了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東邊有十七路軍四十二師馮欽哉部,西邊有甘肅敵軍近千人。紅軍穿插於敵軍之間,經數場惡戰終於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1934年7月陝甘邊特委開會作出決議,要求加快黨的建設、紅軍建設、政權建設。在蘇區鞏固區進行土地分配。

9月19日在正寧湫頭正式宣告成立四十二師紅一團。計百餘人。團長陳國棟,政委張仲良。至此根據地的南區形成了統一的戰略區,各縣游擊隊也有了主脊。

1934年10月10日在閻家窪正式宣佈成立紅二團,計180餘人。團長劉景範,政委胡彥英,至此,根據地東區洛河川地區根據地也形成了。

10月20日黃龍山土匪在我黨爭取下,郭寶珊部在西華池宣佈起義。11月10日在梨園堡改編爲“西北抗日義勇軍”,司令郭寶珊,政治部主任任浪花。爲了打開慶陽北部地區的局面,集中了紅三團、紅二團、義勇軍和慶陽游擊隊,先後打下元城、五蛟鎮,並於11月28日全部消滅了整訓的環縣五個區的民團,俘獲人槍200餘,馬百餘匹。從此穩定了這一地區的革命形勢。

至此,形成了以南樑爲中心,東、南、西都有紅軍、有黨、有政權的一個統一的根據地——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1934年11月1日在荔園堡召開了陝甘邊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與會代表300餘人,黨政軍領導惠子俊、習仲勳、劉志丹、蔡子偉、張秀山、張策、黃子文、楊森等出席。11月7日召開羣衆大會,宣佈陝甘邊工農民主政府成立,習仲勳爲主席。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劉志丹爲主席。赤衛軍總指揮部成立,朱子清爲總指揮。

5.陝甘邊根據地和紅軍的創建者領導者

劉志丹

劉志丹

劉志丹 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劉志丹(1903-1936),早年就讀於永寧山高等小學。1921年考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曾任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受黨指派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秋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擔任中共陝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率一批幹部到豫陝邊界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培養赤衛隊骨幹。4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起義失敗後,於1929年春返回陝北,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奉命打入陝北、陝甘邊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開展兵運工作,組織革命武裝力量,曾先後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1931年9月,閻紅彥、吳岱峰率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陝甘,劉志丹和謝子長按照省委的指示,與吳岱峰、閻紅彥一起將晉西遊擊大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總隊,對外暫稱西北反帝同盟軍,劉志丹任副總指揮(後任總指揮),與謝子長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學習井岡山斗爭的經驗,開闢以照金、南樑爲中心的陝甘邊蘇區。1933年9月任陝甘邊紅軍臨時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參謀長。11月後歷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參謀長、師長,率部北上慶陽、合水,與地方武裝相互配合,開展游擊戰爭。1934年2月至4月,劉志丹指揮部隊九戰九捷,以劣勢兵力取得了西華池等戰鬥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建立了陝甘邊工農民主政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同年5月任中共陝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後兼任軍政幹部學校校長,與軍校政委習仲勳、常務副校長吳岱峰一起親自編寫《軍事教育大綱》《政治工作訓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劉志丹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5月,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合後組成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劉志丹任總指揮,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主力,以圍點打援、出敵不意、各個擊破的戰法,經兩個多月的機動作戰,攻克延長、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邊6座縣城,殲滅大量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邊蘇區的第二次“圍剿”。8月,在陝北、陝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劉志丹指揮紅軍主力,殲滅國民黨晉軍1個團,迫使晉軍主力撤回黃河東岸。三次反“圍剿”鬥爭勝利後,陝北、陝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爲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長征之後的落腳點。9月,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與長征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軍會師,組成紅十五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0月參與指揮勞山戰役。後在“左”傾路線統治時期的“肅反”中被逮捕,備受折磨,

但他始終堅持原則。不久,中共中央到達陝北,迅速糾正了“肅反”的錯誤,劉志丹從而獲釋。此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副主任、紅軍北路軍總指揮兼第二十八軍軍長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職。

劉志丹經常教育部隊顧全大局。在他的影響下,陝北紅軍與中央紅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敵。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二十八軍參加東征戰役,4月14日在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1936年,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爲志丹縣,以志永久紀念。1940年,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縣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園,1943年陵園建成,將志丹靈柩運回志丹縣。並召開了“公祭劉志丹烈士大會”。4月23日延安各界萬人舉行公祭大會,由西北局書記高崗主持,朱德、任弼時、秦邦憲、林伯渠等講了話,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贈送了白綢輓聯。24日,劉志丹烈士的靈柩在高崗、林伯渠、吳岱峰、邊區民政廳長劉景範(劉志丹之弟)、張秀山、康天明、王世泰、馬錫五、曹力如等護送下運回志丹縣,4月26日抵達縣城,當地羣衆祭奠者絡繹不絕。5月2日.召開了萬人公祭大會,高崗介紹了志丹的生平事蹟,林伯渠、張秀山等先後講話,爾後安葬於志丹陵園內。

謝子長(1897-1935)雕像

謝子長

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陝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1919年起先後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學和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讀書。1922年考入太原學兵團學軍事。1924年回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同年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鬥爭。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根據黨的指示,回安定縣繼續辦民團,利用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同年到陝北軍閥井嶽秀的部下、政治傾向進步的石謙旅的一個團裡任連長,並在該團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特別支部。1927年2月被選爲安定縣地方行政會議主席團成員和農民協會促成會委員。曾創辦青年軍事幹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羣衆譽爲“謝青天”。

1927年10月,謝子長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遊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28年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三大隊大隊長。起義失敗後,回陝北開展武裝鬥爭,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委員。1930年8月任中共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1929年至1931年,先後在陝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1931年10月,和劉志丹等將南樑游擊隊和陝北遊擊支隊合編爲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綏抗日同盟軍第十八師,負責中共組織的工作,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同年11月回到陝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擴大了陝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加強了第二、第三支隊,第四、第五支隊,並協助地方黨組織建立赤衛軍、少先隊、婦女會等,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7月,謝子長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奇襲安定縣城,佔領縣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黨員和革命羣衆,使紅軍軍威大振,推動了陝北游擊戰爭的開展。8月兼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政治委員,率紅四十二師第三團及陝北游擊隊第一、第二、第五支隊,進行陝北、陝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連續取得清澗河口、橫山董家寺、安定縣城等戰鬥的勝利。在河口戰鬥中,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胸部被敵彈擊中,身負重傷。他忍住劇痛,堅持指揮。

1935年2月5日,由於醫療條件有限,他的傷勢不斷惡化,於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

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爲子長縣,1939年,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和政府決定將謝子長的遺骸移葬於他的家鄉棗樹坪並修建了謝子長烈士墓。

毛澤東親筆爲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爲謝子長墓寫了277字的碑文。

在謝子長逝世後十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又爲謝子長在瓦窯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舉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憑弔者逾兩萬人,毛澤東再次爲謝子長墓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朱德的題詞是:“子長同志,陝北人民領袖,前仆後繼。”中共中央西北局的輓聯上寫着:“一生爲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當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真、賀龍、劉伯承都爲謝子長墓題了詞。

高崗

高崗(1905-1954)1905生於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高家溝;原名高崇德,字碩卿。幼時在米脂縣龍鎮小學讀書,後考入橫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學習。1925年秋入榆林中學讀書,1926年經胡立亭、史唯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2月進入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習。這個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創辦的。6月的一天,校長史可軒得知,敵人要對高崗等幾名中共黨員下手,立即通知他們離開西安。1927年夏回到橫山,組織抗捐抗糧的農民運動,1928年秋到佳縣、吳堡一帶領導抗捐抗糧,後調到延安從事地下工作。

1928年至1931年,在國民黨西北地方部隊中秘密開展兵運工作,發動武裝起義;1932年任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隊委書記;1933年8月任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政治委員;11月後,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紅二十六軍政治委員,是陝甘邊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及主要領導者之一。

1935年2月,爲了統一陝甘和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黨和紅軍的領導,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他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委員。9月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成立紅十五軍團後,任軍團副政治委員;1938年5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書記;1939年1月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爲參議長。

1941年初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同年五月,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與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合並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後,任西北局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後,奉命赴東北,1945年11月任北滿軍區司令員,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1947年底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

1949年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前夕,高崗在黨內已成爲西北根據地的代表人物,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11月被任命爲中央人民政府計劃委員會主席併兼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

1953年調到中央,於1954年8月17日,自殺身亡。

習仲勳

1932年習仲勳發動兵變

習仲勳(1913-2002)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習仲勳1913年10月15日生於陝西富平縣淡村鎮中合村。1926年5月在縣立誠中學高小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4月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後從事農民運動。1930年1月被派往楊虎城部警備騎兵第三旅開展兵運工作。1932年3月在甘肅兩當發動兵變,失敗後曾轉赴渭北、三原開展革命工作。

1933年3月起任陝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政委、中共陝甘邊特委軍委書記、陝甘邊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參與創建以照金爲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參與創建以南樑爲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1934年2月起任陝甘邊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共陝甘邊特委代理書記、軍委書記,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參與領導軍隊反擊國民黨軍“圍剿”。

1935年9月在錯誤的“肅反”中被關押,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陝北後獲釋。

1936年1月任中共關中特委常委、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同年6月參加西征,曾任中共環縣縣委書記。9月調回關中任中共特委書記、游擊隊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關中地委書記、專員公署專員、軍分區和關中警備區第一旅政委。

1942年7月調任中共西北中央局黨校校長。

1943年2月任中共綏德地委書記兼綏(德)米(脂)警備區和獨立第一旅政委。

1945年6月當選爲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同年7月任陝甘寧邊區集團軍政委,與司令員王世泰率部在淳化爺台山地區反擊國民黨軍進犯。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兼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

1947年起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政委,西北野戰兵團副政委、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副政委。協助彭德懷指揮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三戰三捷。繼又參與指揮隴東和三邊戰役。同年7月再次兼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與司令員賀龍統一領導西北地方武裝和後方工作。1949年2月起任西北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代主席。

1950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兼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副主任。

1953年9月任政務院(後爲國務院)秘書長。

1956年9月當選爲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

1959年4月至1962年10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

1962年8月,康生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借小說《劉志丹》之事陷害習仲勳,把習仲勳等人定爲“習仲勳反黨集團”,要把習仲勳置於死地。關鍵時刻,周恩來出面保護了習仲勳。周恩來在中央會議上提出,不能把習仲勳定爲“敵我矛盾”,他還是我們的同志。周恩來提出,可以把習仲勳安排到中央黨校附近,找個安靜的房子,讓他住在那裡學習。中央接受了周恩來的意見。

1978年3月被選爲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後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兼廣州軍區第二政委。12月被增選爲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79年任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1980年兼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9月被補選爲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被增選爲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9月當選爲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負責中央書記處的日常工作。

1988年4月選爲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3年後,不再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

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病逝。

張秀山

張秀山(1911-1996)陝西神木人。曾用名張紹武、張鴻毓。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早年就讀於榆林中學,帶頭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中共七大正式代表。曾任中共松江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副書記。是陝甘邊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

1930年到1932年被中共陝北特委派到寧夏騎兵第四師、甘肅新編第十三師從事兵運工作。1932年在甘肅靖遠組織和領導甘肅警備第三旅武裝起義,成立陝甘紅軍遊擊大隊,任大隊長。同年秋去上海,中共中央訓練班受訓。隨後返回被派到第二十六軍工作,先後任連長、政治指導員等職。1933年6月至8月任陝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政治委員。7月至8月任渭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政治委員。10月擔任中共陝甘邊特委書記。同年11月至1934年4月任第二十六軍騎兵團政治委員。1934年4月至6月、1935年1月至2月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1934年8月至1935年9月任中共紅四十二師委員會書記。1934年5月起任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5月至8月任中共陝甘邊區特委書記。同年夏至11月任慶陽游擊隊政治委員。參加創建鞏固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擴大紅軍的鬥爭。1935年2月至9月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同年秋,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供給部部長。參與領導發展擴大陝甘邊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及反“圍剿”鬥爭。因受“左”傾領導者錯誤處理,同劉志丹等被拘禁。10月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後獲釋,調任紅軍學校政治教員。1936年3月任中共神府特委組織部部長。同年7月至1937年2月任中國抗日獨立第二師政治委員。1936年秋任軍委後方辦事處第三作戰區政治委員。同年至1937年任紅軍獨立第二師政治委員。1937年2月至7月任中共神府特委書記兼神府軍分區司令員及政治委員。5月任陝甘寧特區黨委執行委員。

1996年8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楊森 原名楊宗凱。陝西乾州(今乾縣)人。1926年入陝西省職業學校學習農林,參加過歷時八個月的反劉鎮華圍攻西安城的鬥爭。1927年2月進入由共產黨員史可軒任校長的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習。“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5月,楊根據中共組織指示,入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在西安舉辦的黨務人員訓練班,隨後被委任爲國民黨藍田縣黨部政治指導員,以公開合法的身份進行秘密工作。1930年初,中共藍田特支恢復成立,楊任特支幹事會副書記。9月,與特支書記楊珊領導了藍橋暴動,後同楊珊相繼被國民黨逮捕,拘押於西安軍事裁判處,直到蔣、閻、馮中原大戰結束後才越獄逃出虎口。1931年,又先後擔任扶眉善後清查處稽查長和乾縣西區民團副團總,繼續秘密進行革命活動。

1932年,楊森來到陝甘邊,參加了劉志丹所領導的紅軍。1933年6月調渭北游擊隊。7月,渭北游擊隊改編成紅二十六軍第四團後,任團政委。同年10月,在攻打合水的戰鬥中,他奮不顧身,身負重傷,仍堅持在擔架上指揮作戰。11月,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成立,楊任中共四十二師委員會書記;1934年1月擔任四十二師政委。同年2月至5月,國民黨陝甘兩省軍事當局調集兵力對陝甘邊蘇區進行軍事“圍剿”。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在劉志丹的指揮下九戰九捷,取得反“圍剿”鬥爭的重要勝利。5月,中共陝甘邊特委在南樑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劉志丹任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吳岱峰任軍委委員兼參謀長。此前,楊森已改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騎兵團團長。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楊森被選爲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接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師長。9月,紅二十五軍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長征到陝北,與西北紅軍組成紅十五軍團,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改編爲第七十八師,楊森仍任師長,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勞山戰役,爲粉碎國民黨軍隊對西北蘇區的大規模“圍剿”做出了貢獻。

勞山戰役後,“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執行者在西北蘇區進行錯誤“肅反”。10月,楊森被關進監獄,直到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陝北後始獲釋出獄,被中央派到紅軍大學學習。在成立黃河遊擊師時,楊森被任命爲師參謀長,並於1936年2月參加了紅軍東征。不久,黃河遊擊師改編爲紅三十軍,楊森任軍參謀長。5月,在東征主力紅軍回師陝北途中,紅三十軍擔任後衛,楊森率兩個連在三交鎮完成阻擊任務後被敵包圍。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在黃河岸邊。

王泰吉

王泰吉(1906-1934),陝西臨潼人,字仲祥,1921年考入省立三中。1924年5月經黨組織選派到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學習。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被黨組織派往河南開封,從事黨的兵運工作,在國民二軍學兵連任排長。1926年春,又被黨組織派到陝軍甄壽珊部,先後任教導營學兵隊長、營長、中共教導營(軍隊)支部委員。

1928年春,在麟遊率部起義,起義失敗後,到渭華地區參加組織農民武裝鬥爭。參與領導了渭華起義。5月中旬,王被任命爲西北工農革命軍參謀長,和軍委主席劉志丹、總司令唐澍等領導部隊投入已經爆發的渭華起義,與當地農民一起,打擊土豪劣紳,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6月,代理陝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調三個師圍攻起義軍。在敵田金凱的騎兵師撲向高塘革命軍司令部的危急時刻,王指揮不足百人的赤衛隊,利用地形、羣衆等有利條件,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這次起義堅持月餘,終因敵強我弱,最後失敗。

王泰吉與中共組織失去聯繫,隻身到河南南召給一家富戶當長工,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不久,當局覺察被捕,押往南京監獄。對他刑訊逼供,但他始終未暴露身份。後經時任南陽守備司令的楊虎城出面具保獲釋。不久被楊任命爲十七師補充旅副旅長兼參謀長。

1931年,楊虎城調王泰吉任新兵訓練處處長,後又被任命爲西安綏靖公署騎兵團團長。1933年春,國民黨調集四個團的兵力“圍剿”陝甘邊蘇區,由王任“剿共”總指揮,由三原移防耀縣。他通過摯友何寓礎尋找中共地下組織,讓何向省委報告自己

準備率部起義的打算。中共陝西省委派出餘海峰與王聯繫。

1933年7月21日(一說7月23日),王率領騎兵團在耀縣宣佈起義,收繳了當地民團和縣警察局、縣政府的全部槍支,控制了全縣。這時,王恢復了中共組織關係,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騎兵團改名爲西北民衆抗日義勇軍,王任總司令兼第三路總指揮,共約2000餘人,騾馬數百匹,電臺一部。起義軍在耀縣縣城操場召開軍民大會,宣讀《起義通電》和《告民衆書》。起義部隊打開監獄,釋放犯人,在中共耀縣縣委的配合下,義勇軍先後處決了罪大惡極的民團頭子和惡霸地主左善楚、朱瑞萱、左國鼎等。七天後,王率義勇軍向三原進發,行至魯橋鎮附近,和前來“圍剿”的孫友仁部遭遇,激戰多時,因寡不敵衆,加之第三大隊大隊長張龍韜叛變,部隊大部分被打散。王率百餘人突出重圍,到達照金革命根據地,與李妙齋、習仲勳等領導的游擊隊會合。

1933年8月,渭北游擊隊(後編爲紅四團)和耀縣游擊隊等也先後到達照金一帶。爲了統一指揮,中共陝甘邊特委決定成立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王任總指揮,高崗爲政委,劉志丹爲參謀長。王率領部隊長驅北進,直插甘肅省合水縣城,消滅了鼾睡中的城防駐軍一個連,斃、傷、俘敵縣長、縣黨部書記長、民團團總以下300餘人,處決了一批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和反動官吏,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釋放了在押犯人,紅軍威名大震,羣衆呼王爲“神將”。10月29日,王率部轉戰到慶陽縣毛家溝門休整,突遭敵趙文治團襲擊。王臨危不懼,帶領數十名戰士衝下山坡,頂住敵人,掩護劉志丹的總指揮部機關撤退。他指揮彙集起來的紅軍,利用有利地形殺得趙文治團潰不成軍。此役斃敵數十人,俘虜百餘名,繳獲長短槍百餘枝。

11月3日至5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和臨時總指揮部在甘肅省合水縣包家寨舉行會議,決定將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王任師長,高崗任政委,劉志丹任參謀長。部隊在合水縣蓮花寺進行整編後,進軍南樑,開闢新的根據地。

1934年初,劉桂堂(黑七)率萬餘土匪武裝“山東人民軍”進至豫陝邊境。爲爭取這支武裝,王主動提出要去勸說劉黑七舉義抗日。師黨委同意並決定由劉志丹接任師長。王在農曆正月初二化裝進入白區,途經淳化縣通潤鎮時,被舊相識、保安團團長馬雲從出賣、拘捕。在拘留室的牆壁上,王留詩感嘆:“二十八歲空蹉跎,爲謁故人入網羅;狐鴉結交吾有愧,懸睛待看事如何。”十天後他被押送到西安。楊虎城部的進步軍官和中共地下黨員曾多方營救,因事已見報,南京政府嚴令“處決”,加上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書記長宋志先嚴密監視,營救活動均未成功。臨刑前,他大義凜然,寫下了氣壯山河的《絕命詩》《絕命詞》。《絕命詩》雲:“崤函振鼓山河動,蕭關頻翻宇宙紅。繫念胞澤千里外,夢魂應知寄愁容。”同年3月3日,王在西安綏靖公署軍法處英勇就義。

汪鋒(1910-1998)原名王鈞治。陝西藍田人。

汪鋒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藍田縣學聯主席、團委書記。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後任中共藍田縣委書記。1931年後,任中共陝西省委軍委組織部長、軍委書記。1932年起,任中共渭北特委書記,紅二十六軍第二團代政治委員,中共漢中特委書記。1934年冬,到上海中共臨時中央局做敵軍工作。1936年春,任中共關中特委書記。後任中共中央西北軍特派員。1938年任中共陝西省委軍事部部長。1941年後,任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部長,中共關中地委副書記。1945年後,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中共鄂豫陝邊區黨委書記、邊區政府主席兼鄂豫陝軍區政治委員,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政治委員。1948年後,任中共陝南區委書記,陝南軍區兼第十九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統戰部副部長、部長、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1953年後,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副主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任中共西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甘肅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77年後,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自治區革委會主任,政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主席,烏魯木齊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第一政治委員兼黨委第一書記。1987年3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楊琪(1895-1936)字建亭,陝西省延川縣北原村人。民國十四年(1925)參加國民軍,民國十七年(1928)回家鄉參加商販武裝。民國二十年(1931)十月,率商販武裝和晉西遊擊隊到南樑,與劉志丹領導的游擊隊會合,投身於創建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民國二十一年(1932)一月,部隊改編爲西北反帝同盟軍,楊琪任大隊長。同年二月,部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楊琪任騎兵隊副隊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五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陝甘邊區特委、陝甘邊區紅軍總指揮部在合水縣包家寨子召開聯席會議,恢復紅四十二師,成立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將軍事後方移至南樑。楊琪任第二路游擊隊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身經數十戰,殲敵數百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下旬,任紅四十二師第三團參謀長。1935年1月,任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師長,率師連戰連捷,使部隊發展到千餘人。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成立,劉志丹任總指揮,楊琪參與前敵總指揮部的領導工作,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西北革命根據地發動的第二次“圍剿”,使陝北和陝甘邊區兩個蘇區連成一片。1936年2月,楊琪任紅二十八軍第三團團長,奉命率部東征。3月9日,在指揮紅三團攻佔綏德縣岱王廟戰鬥中犧牲,時年41歲。

王世泰

王世泰1910年3月17日生於陝西洛川縣土基黃連河村。1927年秋考入延安第四中學,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9月至1932年6月被派到國民黨部隊做兵運工作。1931年9月隨晉西遊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陝甘,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班長王世泰被選爲團長。1933年11月任紅軍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第三團團長。參加了開闢陝甘邊及陝北革命根據地鬥爭。

1936年至1942年10月先後任任中共安塞縣委軍事部部長、陝北省委軍事部副部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陝甘寧邊區慶環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陝甘寧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政治委員兼中共三邊地委書記。毛澤東親筆爲其題詞:“忠實、努力、不誇、不嬌”。1944年12月至1947年2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司令部司令員。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務委員、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副司令員。1947年9月至1949年2月任第四縱隊司令員、縱隊黨委書記。率部參加關中、隴東、宜川瓦子街、黃龍山麓、西府、隴東、澄(城)合(陽)、荔北和1948年西北冬季攻勢等戰役。1949年2月至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軍長、軍黨委書記、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任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委員、黨委副書記。率部參加扶(風)眉(縣)、隴東追擊等戰役。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任行政公署主任,同時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務委員至1952年12月。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1月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人民政府黨組書記。1951年調任西北鐵路幹線工程局局長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提前10個月建成天(水)蘭(州)鐵路並通車。1952年8月起任鐵道部副部長、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中共甘肅省委書記處書記。1964年3月兼任甘肅省委民族工作委員會書記。1961年8月起擔任甘肅省第二、第三屆政協主席。“**”中受迫害。

1977年12月任甘肅省第四屆政協主席。1979年12月任甘肅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爲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當選爲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曾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8年3月14日10時57分在海口逝世。

劉景範

劉景範(1910-1990),又名劉蕩平,1910年9月20日出生於陝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金鼎鎮簍子溝村。

在不同時期都爲黨和國家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戰爭期間,劉景範先後擔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秘書長,邊區政府委員,陝甘寧邊區建設廳長,民政廳長;解放戰爭期間,劉景範歷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秘書長,邊區政府民政廳長、邊區政府副主席、代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副部長,國家地質部部長。“**”期間因劉志丹冤案被牽連,受打擊迫害。後平反,任民政部副部長,中顧委委員。1990年8月9日在北京逝世。

劉景範幼時受祖父劉士傑(清未拔貢)的啓蒙教育,勤奮好學,12歲時喪母,輟學在家協助父親劉培基挑起全家八九口人生活的重擔。勞動之餘,認真閱讀長兄劉志丹從外地帶回來的一些革命書刊,瞭解社會的變化,嚮往革命。

1928年秋,渭華起義之後,劉志丹回到家鄉從事革命活動。劉景範在其長兄劉志丹的帶動下參加了革命,次年隨劉志丹在陝北從事兵運工作。193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夏,協助劉志丹在南樑地區組建游擊隊,同年冬天,任西北反帝抗日同盟軍第二支隊一大隊副隊長。1932年3月返鄉開展農民運動,1934年2月任保安遊擊支隊支隊長,率領游擊隊在保安、安邊、延邊、慶陽一帶開展遊擊鬥爭,建立蘇維埃政權。10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二團團長,率部參加了陝甘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1935年4月後,歷任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陝甘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軍事部長,中共陝甘寧省委書記,指揮地方武裝配合主力紅軍反“圍剿”和清剿土匪,爲陝北革命根據地和陝北紅軍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5年9月上旬,劉景範和中共陝甘邊特委書記王生玉、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得知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永寧山的消息後,當即召開黨政軍幹部會議,動員幹部和廣大人民羣衆熱烈歡迎與慰勞紅軍。九十月間,在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影響下,陝北錯誤“肅反”,使劉景範和陝甘邊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遭受迫害,直到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才被解救出來,重新分配了工作。

1935年12月,劉景範任中共三邊特委委員兼軍事部長。

劉景範是陝甘邊根據地和紅軍的創建人之一。

閻紅彥 出生在一戶貧困人家。1924年爲了生存,投奔軍閥井嶽秀所屬的李象九連當兵。1925年4月,在陝北宜川縣集義鎮由李象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陝西省委決定於1927年10月12日在清澗舉行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以武裝反抗國民黨新軍閥的第一槍。閻紅彥在起義中的任務是捉拿反動縣長張友之,他完成了任務。清澗起義失敗後,冒着生命危險隻身流亡山西絳州。後來又返回清澗組織游擊隊,並開展兵運工作,但都沒有成功。

1931年春,閻紅彥身負中共陝北特委的使命到山西,1931年夏,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隊第一大隊在孝義縣西泉村正式成立。閻紅彥被任命爲第一大隊副大隊長兼第一中隊長,從此,呂梁山區的革命活動蓬勃開展起來。

1931年夏末,山西各路反動軍閥一致反共。中共山西省委指示晉西遊擊隊轉移到陝北。他們衝破封鎖,於農歷7月20日,在黃河東岸辛關附近乘皮筏渡河成功。

入陝後,陝北特委和當地黨組織輸送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隊伍。

1931年10月20日,游擊隊在南樑林鎮與劉志丹領導的游擊隊會合。1932年2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在南樑北柴橋村成立,閻紅彥任第一支隊第一大隊的大隊長和大隊中共黨委委員。不久,這支部隊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閻紅彥任第一大隊長兼大隊黨委委員。

1932年6月,陝甘游擊隊在攻打韓城的戰鬥中受阻,人員損失過半,領導成員之間發生了嚴重分歧,閻紅彥及時建議劉志丹等領導,舉行了樑掌堡會議,統一思想,避免了陝甘游擊隊的分裂。閻紅彥擔任游擊隊的總指揮。8月底,在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下,中共陝西省委指責陝甘游擊隊是“右傾機會主義領導”,閻紅彥被撤銷職務。

1934年,閻紅彥入選中共河北省委成立的前線工作委員會委員。7月,閻紅彥作爲中共代表,赴莫斯科準備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會前,到莫斯科列寧學院和蘇聯紅軍陸軍大學學習。後因紅軍長征,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聯絡中斷,閻紅彥受命護送電報密碼回國。經過8個月的輾轉奔波,終於抵達瓦窯堡,完成了這一艱鉅的任務。不久,着手組建黃河遊擊師,任司令員。後來該師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閻紅彥就任軍長。

1938年2月,閻紅彥出色地完成了爲東渡黃河抗日的紅軍籌集渡船的任務。3月中旬,紅三十軍強渡黃河,先後在中陽、石樓、大寧、永和四個縣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後受命帶領紅三十軍開赴三邊,鎮守中共中央駐地的北大門。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紅三十軍改編爲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警備第三團,閻紅彥擔任團長。

1945年4月,閻紅彥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

1945年9月到晉冀豫解放區,先後任第三縱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定陶戰役、豫北反攻和魯西南戰役,活捉了國民黨軍師長趙錫田、宋瑞珂、縱隊司令孫殿英。

1948年5月,率主攻部隊參加瞭解放鄭州的戰役。接着,三縱隊在淮海戰役,特別是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中,建立卓著的功績。後第三縱隊等部編爲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閻紅彥任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2-1954年,閻紅彥任四川省委副書記,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6年任四川省委書記兼四川省副省長、中共重慶市委第一書記。

1955年9月,閻紅彥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9年8月,閻紅彥任中共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後又兼任雲南省政治協商會議主席,還當選爲中共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1967年1月8日,閻紅彥在“四人幫”的威逼迫害下在雲南含冤死亡,終年五十八歲。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共雲南省委作出決定,爲閻紅彥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吳岱峰

吳岱峰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央組織部正部長級離休幹部。因病於2005年9月19日11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吳岱峰是陝西省安定縣(現子長縣)人,名鎮東,字岱峰。1903年2月25日出生於瓦窯堡一富裕大家庭,1921年前往太原講武堂學習,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革命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西安軍事政治隊中隊長、大隊長、黨總支書記、國民革命軍第十軍駐鄭州副官。大革命失敗後,參與領導策劃皖北和阜陽暴動,建立安徽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1931年,參與創建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任晉西遊擊大隊支部委員和副大隊長;同年九月,與閻紅彥率晉西遊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陝北,隨後改編爲西北抗日同盟軍、陝甘遊擊總隊,吳岱峰歷任陝甘遊擊總隊黨委委員、副總指揮兼第二大隊大隊長、第三支隊參謀長。

1932年12月,陝西省委將陝甘遊擊總隊改編爲紅二十六軍,吳岱峰擔任紅二十六軍連長。1933年10月,吳岱峰臨危受命擔任陝甘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率部同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鞏固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陝甘邊紅軍和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在1934年2月後,吳岱峰歷任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謀長,組建並擔任陝甘邊紅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紅二十六軍代理團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紅軍大學前身)副校長,紅軍大學步兵學校校長(政委韋國清),紅二十九軍軍長,中央紅軍北路軍參謀長。1937年後任中共陝北西區委員會委員、八路軍警備三旅政委(副旅長)、中共三邊地委常委。1946年後任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綏德警備區獨立第一旅旅長兼黨委書記、北線部隊總指揮、榆林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1949年9月後,吳岱峰歷任第十九兵團黨委常委、陝北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委員、陝西省軍區第二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1955年後,吳岱峰歷任八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西北紅軍戰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1965年到中央組織部工作,1985年離職休養。

(本章完)

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七、直羅鎮戰役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五、陝北肅反事件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一、陝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七、直羅鎮戰役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九、陝北省工農民主政府成立 陝北革命根據地形成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十七、直羅鎮戰役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四、陝北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六、中央北方局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回陝及陝北特委南窪村會議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十二、陝北第三次反圍剿及紅十五軍團成立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六、黨中央到陝北挽救了陝北根據地十五、陝北肅反事件一、共產黨在陝北的起源八、陝北特委惠(寺)焉裡會議和紅二十七軍成立十七、直羅鎮戰役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七、陝北第一次反圍剿十三、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陝南革命根據地十七、直羅鎮戰役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十四、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三、陝甘邊紅軍的建立、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二、陝北共產黨人參與領導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五、工農紅軍陝北第三遊擊支隊的建立和神府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十、中共西北工委成立 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