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建寧郡反

當然,這種反對的場景,雖然在各個郡城之中都有,但是並不是十分激烈.若是論及士族之人反對最瘋狂的,巴州十一郡之中,當屬建寧郡爲最.

建寧郡中,大廣場之上,士族之人聚集在這裡,當他們聽到第二條政令的時候,就已經炸開了鍋.

"漢王乃是殘夏之後,憑什麼有權利剝奪我們世代爲官的特權?殘夏不再,他還有什麼地位呢?天下這麼多諸侯王,都遵循着士族之人世代爲官的特權,憑什麼他夏正平就認爲這是個特殊的存在呢?數百年的歷史,都要會在他的手中了!"

有士族之人很是膽大,直接將宣佈政令的人轟下了廣場高臺.

"當年,漢王夏正平殺死永昌郡尉薛離,這一件事尚且算了。但是,他卻沒有讓薛家的子孫後代,接替這樣的職位,實在是對我們薛家最大的挑釁。如今,更是廢除了整個巴州所有士族之人的特權,這怎麼能夠忍受呢?不如,讓我們薛家帶頭,共同起兵,自立爲王,反了他漢王!”

建寧郡本就是薛家士族的聚集之地,儘管當初薛家士族已經被夏正平逐出了建寧郡,然而三五年的時間過去了,夏正平忙於征戰巴子平,很多薛家士族之人已經悄悄的遷回了建寧郡。至今爲止,這些薛家士族的人們,還記得夏正平殺死薛離的事情。

如今,更是因爲這樣的一條政令,讓他們看到了機會,一個徹底反抗夏正平的機會。

“憑什麼總是你們士族之人當官?我們老百姓哪裡得罪你們士族了?憑什麼我們老百姓不能當官?姓薛的,你給我說清楚!”

圍觀的民衆中,也是有脾氣暴躁的人物,他出口反駁,讓周圍的民衆不住叫好。

千百年來,士族早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權集團,這一種集團,壟斷了民衆當官的權力,從而最終的結果,被人所憎恨。無論士族之人中,出現了多少個清官,多少個廉潔奉公之人,但是在他們眼中,都是一羣吃着百姓的口糧,卻不爲百姓着想的蛀蟲。

因此,千百年之前,平民和士族之間的這紅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已經註定了。只不過,百姓之中從根子上講,寧願少事情,也不願意多事的性格,讓他們註定了不會去選擇反抗。但如果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力量,促使他們去反抗士族的話,那麼一切都會水到渠成,幾乎不費任何的力氣。

顯然,這樣的自上而下的力量,正是那四條政令。夏正平這個漢王,就是他們的後盾,也是這樣的事情背後主使。

夏正平很明白,與其讓民衆自下而上的進行一番改革,使得自己丟掉漢王之位,不如自上而下的助推老百姓,到頭來自己也好博一個好名聲。

“就是啊,我家老楊,那麼好的才學,當年要是能夠做官,肯定能夠協助郡守大人,把這個建寧郡治理的井井有條。”

有婦女反駁,在他眼裡,自己丈夫的才識,完全高於那些當官的士族之人。可惜,生來爲賤民,難以踏入士族的門檻,也就不能夠做官了。即便是察舉,每年的那些名額,也早已經被士族之人瓜分了。

想要做官,平民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的途徑。

“他孃的,你家的那個苦力,能當官?我們薛家士族,不知道培養了多少子弟,各個比他強。”

“建寧郡要是沒有我們薛家士族的支撐,早就他麼崩潰了!”

“歷朝歷代,建寧郡、永昌郡乃至彰徳郡這一代,我們薛家士族爲官的人,近乎佔據了三郡官員的一半。你要是不服,可以死翻看歷史,我們薛家士族爲了三郡的人,做了多大的貢獻?正因爲如此,憑什麼他夏正平一句話,一道政令就要把士族的世代爲官特權廢除了?”

“我們反了!”

很多士族之人,附和着薛家之人,一同登上了廣場高臺,高聲呼喊道:“漢王不仁,就別怪我們薛家不義了。我薛家新任家主,以申朝徵南大將軍的名義,召集軍隊,募集病院,反抗夏正平!”

“我霍家順從,召集家丁,共同舉事。”

“我丁家願意相助一臂之力,絕不能夠讓漢王廢除我們的特權,要不然前人享樂,反倒是讓子孫後代餓死!”

“你們這些賤民給我聽着,順者昌逆者亡,若是有誰敢反抗士族的統治,我定叫他滿門不留。”

他們的言語之中,充斥着囂張的其言,似是無人可擋一般。甚至是,他們率領的家丁,已經做好準備了。只要等着自己家主一聲令下,他們就會奔向郡守府衙,進行一番攻佔。

“他孃的,我們這些平民百姓,也不是好惹的。多少年了,我們等來了這樣清明的漢王,怎麼能讓他的統治無法繼續下去呢?有沒有跟我老嚴的,一起打殺這些士族之人,也好爲我們多年被欺壓的苦楚,出出氣!”

“就是,我們百姓也不是好欺負的。你們士族之人吃穿不用愁,還天天騎在我們老百姓的脖子上,我們早就受夠了。如今漢王還給我們公道,我們豈能夠辜負於他?他孃的,老子的鋤頭還在手中,你們這些鳥士族之人,要是敢攻佔建寧郡的話,可就別怪你小爺我手中的鋤頭不認識人!”

士族之人放出狠話,老百姓們同樣放出狠話。實在是他們對於這幾條政令太欣喜了。姑且不說免除了一成的賦稅,單說能夠科舉做官這一條,就爲很多民衆打開了一條路子,那就是終身也不用爲吃喝發愁了。

“你們這些家丁,還愣着什麼?趕緊把這些賤民,給我轟走!”

有些家主很是不耐煩,他們爲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什麼事情都能夠做的出來。

“將他們一個個,給我打殺了,後果我來負!”

民衆中有人帶起了頭,拿着棒槌指着欲欲向前的家丁,那意思顯然是同歸於盡。

建寧郡的這一處廣場之中,旋即就陷入了一種奇妙的對峙之中。與其說是對峙,倒不如說是千百年,普通百姓和士族之間的矛盾,集中爆發的一次。

二者誰也不讓睡,以至於大打出手起來,有多人受傷。建寧郡之中的很多士族之人,都是當官的,那些政令早已經侵害了他們所謂的權益,他們自然樂得見到眼前場景,也就沒有派出人員去協助。

建寧郡郡城之中也沒有郡守,事情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不出半天的功夫,就傳遍了整個郡城的各處角落。至少有九成九的老百姓,都很樂於這一件事情。

晚間的時候,士族之人的活動也在加劇着,他們自然不願意見到特權被廢的局面出現,那樣子他們所謂的利益,就會遭受到損害。

或者說,在整個士族體系之中,他們的想法是,不願意和那些賤民同朝爲官,那樣子的話,會有損於他們的面子。

圓月當空,星辰閃爍,似乎在預示着什麼。

建寧郡之中,一道轟然的爆炸之聲,傳遍了整個建寧郡郡城。

“着火了!”

人們驚呼,登上高處,就見到建寧郡郡守府衙的位置地方,火光沖天。

“薛家士族奉申朝詔令,總領巴州十一郡,爲士族伸冤!”

須臾之間,整個建寧郡城,四處火起,不斷有人搖旗吶喊。這顯然是士族之人在搗亂。實際上,他們這是在藉助申朝的名義,要對夏正平的巴州,進行一番破壞。

民衆們並沒有預料到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一時之間,城中奔走呼號,竟是不絕於耳。而很多士族之人,早已經是全副武裝,聚集在了城中心,正等着他們的領頭之人,新任薛家士族的家主——薛運的訓話:“今日,諸多士族之人,推舉我爲盟主,那麼我就要說兩句。我薛家和漢王夏正平,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今日,他又是下達了廢除士族世代爲官的權力,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道理,誰都知道。正因爲如此,我薛運纔會起兵,決不能讓他夏正平剝奪了我們士族之人的權力!”

“給我殺啊,攻佔城樓,固守待援,我已經遣使通知了蜀王!”

很多人聽到了最後一句話,在他們眼中,既然要起兵舉事,就必須有後備支援,顯然這個蜀王就是他們支援。但實際情況,究竟是怎樣的,恐怕只有薛運清楚。

“謹遵大將軍令!”

很多士族之人披盔戴甲,發出了雄壯的怒吼聲音,那聲音似乎是對夏正平的許多政策的不滿。

一行隊列,快速行進着,然而當他們抵達城樓的時候,想要攀爬上去,控制建寧郡郡城要道的那一剎那,整個城樓霎時間變得燈火通明起來。

“漢王騎兵大將軍馬孟起在此!”

一聲如雷鳴一般的暴喝,自城樓上傳來,驚得衆多士族之人盡皆膽裂。

“奉漢王詔,武力鎮壓士族反抗之人,若是有謀反者,若是有起兵鬧事者,盡皆斬立決,殺無赦!”

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五章 第一位謀士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十六章 六籍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十七章 師出有名第十七章 商量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七章 官商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十二章 修法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十五章 交易第一章 大變革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一章 大變革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六章 水淹建寧郡第十七章 商量第四章 賀子先第五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三十九章 求親第十三章 宮刑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七章 政事堂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十四章 王師北上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二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一章 大旱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戰(下)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七章 官商第四十四章 雛鳳計取交州地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三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