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水師

這是夏正平的認知,更是一種規律性的總結。哪怕是在這個世界上,歷史之上,也是有着諸多類似的例子。很多自上而下的改革,都經歷過流血事件。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爲觸犯了改革之中某一方面的利益。

比如說,夏正平的這一次改革,就已經是觸碰到了士族之人的根本利益。這怎麼了得?那些士族自然會反抗,所以也就有了建寧郡之中的流血事件,這一點也不奇怪。

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終極的目的,自然是要維護統治者的地位。然而,夏正平的這一種,自上而下的改革,卻是在毀壞統治根基。

衆所周知,無論是曾經的大夏神朝,還是現在的各個諸侯國,其統治基礎,便是由士族支持的。這麼一說的話,夏正平如今廢除了世代爲官的特權,實際上就相當於在將自己的統治基礎連根拔起。

然而,這並不能阻礙夏正平的決心,因爲他這樣的改革已經贏得了民心。

從各個郡城傳遞過來的軍文,可以看得出來,積壓在民衆心理對於士族的不滿,已經逐步釋放開來。換句話說,因爲夏正平頒發的那幾道政令之後,各個郡城之中的民衆,已經拿起了屬於自己的武器,反抗了起來,以維護夏正平。

夏正平明白,從自己的那些政令發佈出去以後,從此大漢的統治基礎,將不再依賴於士族,而是依賴於民衆了。順從於絕大多數普通百姓的意願,纔是大漢將來的發展方向。否則的話,正應了那句話,民能載舟,亦能覆舟。

自今以後,大漢所管轄的巴州,已經是民爲上,士族爲下的局面。數十倍於士族百姓的力量,終將會支持夏正平,治理好整個巴州。

“三四千士族的屍體,已經被馬孟起處理的一乾二淨了。可惜了,這些冤魂,竟然爲了我的計劃,做了刀下之鬼。”夏正平到底心地善良,有些不忍,但也是有些無奈,“傳令下去,將這些士族之人,以士族之禮埋葬了吧。公佈他們的罪狀,抄送天下各個諸侯。”

何士元聞言,便是點了點頭道:‘是,臣下明白,待會就去辦。只是,主公啊,還有一個情況,需要說明一下。“

他頓了頓,偷眼看向夏正平,發現夏正平的臉色絲毫沒有變化,便是繼續說道:“軍文呈遞中,提到了這樣的一件事情,說隱藏在建寧郡的薛家新任家主薛運,是奉了申朝皇帝申不易的命令。其目的,究竟是爲何,卻不得而知。“

“如今,他已經被殺,這一件事情,又是該如何處理?“

“再者,這個薛運提到了一件事情,說是蜀王會前往建寧郡協助薛運的,不知道到底這件事存不存在。若是存在的話,恐怕蜀王大軍,已經兵臨天斷山脈;若是不存在,那也是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曾經的三步走,如今該執行第二步了,不知道主公有什麼意思?”

何士元說的這一番話,其最終的目的,是要提醒夏正平還有蜀王這麼個對手。儘管,這幾年以來,蜀王一直都很安分,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蜀王沒有覬覦巴州的心。

更何況,當今天下,大夏神朝已經滅亡,申朝又是沒有得到各個諸侯王的承認。這就造成了一個態勢,各個諸侯王必然會暗中聯手,進行一些試探,甚至是大規模的開戰。

一旦這樣子的話,天下大亂便是註定了的結局,誰也無法挽回。

夏正平將何士元的這一番話,停在了耳朵裡。他明白,何士元指的三步走的策略,究竟是什麼。

當年,落鳳坡之下,夏正平和雛鳳何士元,共同制定了一條策略。第一步,取巴州爲家,這夏正平已經做到了;第二步則是取蜀州和雍涼兩州。暫且不談雍涼兩州,雍王已經和夏正平結成聯盟了,這等於夏正平已經坐擁了雍涼之地。

至於蜀州,那便是夏正平必須要在和雍王同盟期間解決掉的。否則的話,一旦雍王過世,誰也說不準雍涼兩州會不會向巴州用兵,到時候一旦蜀王也來攻打,那麼夏正平可以說是處於一種極其被動的狀態。這是夏正平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那樣子只會讓他疲於奔命。

而第三步,則是取天下。這只是一種目標,擺在那裡激勵着夏正平。最爲關鍵的,還是要進行第二步。

“要不,今年秋後,整軍備戰,攻打蜀王封地?”夏正平有些試探性的問道,“拿下了蜀州,便能夠面對楚王了。”

“不對,我倒是忘記了一件事情。”夏正平突然拍了自己的腦袋一下,恍然大悟一般,“我已經叫巴江上下,提防了蜀王。想必,他們必然拿出了具體的舉措。”

“巴江?”何士元也是一愣,“主公,若是我們想要北上的話,沿海北上是最爲方便的一條途徑。”

“您的意思是……”夏正平似乎醒悟了過來,盯着何士元的鵝毛羽扇,“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嗎?”

“的確如此!”何士元搖了搖自己的鵝毛羽扇,略微有所沉思,“主公,北上攻取濟州,纔是您的最終目標。而北上的最佳途徑,又是海上,如此一來,便需要足夠強大的水師。”

“主公可以在巴江之中,建立起造船之地,然後在那裡打造水師戰船,訓練水師。在將來的某一個時刻,順流而下,進攻蜀郡,豈不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夏正平聞言,不住點了點頭。何士元說的沒錯,水師這一塊,的確是夏正平這個漢王的短向。亦或者說,夏正平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水師的事情。順江而下,遠遠要比翻山越嶺,陸地行軍快得多。而且,能夠給敵人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攻擊,讓他們來不及還手。這就是出其不意,能夠將勝利做到最大。

“想要建立強大的水師,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夏正平再細細想下去,便是覺得這一件事情有些難了,“姑且不談造船的時間,只說說這人的方面,該如何選拔?”

夏正平擔心的一件事情,便是人的方面。這個人,有兩種意思。一種,便是士兵。巴州軍隊人雖然多,但是多是鐵騎步戰,絲毫沒有從事水師的士兵。而且,水師士兵的要求,也比普通士兵高得多。

首先,既然跟水有關,那肯定水性好的人,才能夠被招募進水師軍隊之中的。其次,水師註定了要和水打交道,這就表明了招募的士兵,對於各個江流河道的水文條件有一定影響。最爲關鍵的,那就是不能暈船。

也許,暈船隻是一個現代詞,但並不代表這個怪毛病,在古代就沒有。

滿足了這三個條件的人,纔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水師士兵。既然要求高,那也就意味着水師規模並不是十分強大。

強大的水師,其中之一,便是要有數量龐大的水師戰船和水師士兵。如果沒有這些,你把就相當於白扯。

整個巴州,民衆符合上述條件,能夠當上水師士兵的人極少。可能是一萬人,也可能是兩萬人,但無論怎麼說,這都算是規模比較小的了。至少,和三十萬軍隊比起來,的確如此。

常言道,量變引起質變,沒有量的積累,就無法得到質的改變。就算是水師士兵不咋地,成百上千艘的水師戰船,和幾十艘相比起來秒,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

當然,也可以用質量上來補上去。顯然,夏正平身爲一個現代人,腦海之中自然有着一些飛機大炮軍艦的構想,但顯然在這個世界上,無法實現。不是沒有辦法,而是因爲太過於驚世駭俗。

“雖然有些難了,但只要選對水師統帥,想必再多的困難,也會被克服的。”何士元點了點頭,他承認,夏正平擔心是有道理的。

“欲治兵者,必先選將。”夏正平有些頭疼了,“可是,巴州的將領,沒有一個水性好的。這水師統帥,恐怕沒有人能勝任啊。”

夏正平說的沒錯,如果真的讓巴州軍隊將領,來擔當水師統帥一職的話,那就純粹屬於趕鴨子上架。最後的結果,恐怕水師就得流產了。

“建立水師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造船也同樣如此。主公攻打蜀州的計劃,也不一定要現在實行。畢竟,巴州剛剛經歷過一場騷亂和戰亂,現在需要的是恢復安定。”何士元搖了搖頭,表示自己對於水師將領,也沒有合適的選擇,“不如,去往沿海州郡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

沿海的州郡,因爲要和外來的敵人進行戰鬥,所以他們是有着水師的。這其中自然包括,臨近大海的蜀州。只不過,蜀州的水師戰船,都不置於海上,且戰鬥力並不強悍。

“咦?先生,你說到沿海州郡,我倒是想起了一個人!”夏正平驀地變得興奮起來,“這個人,恐怕很少人知道!”

第十八章 曾經的大夏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十八章 東野小城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九章 尉遲破第十四章 王師北上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七章 政事堂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九章 尉遲破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二十六章 三江湖大戰(下)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九章 尉遲破第六章 過蜀州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一章 詐降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十一章 詐降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四章 真相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十章 勸進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六章 忽悠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二章 賤民?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第二十一章 代受刑責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十七章 師出有名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十六章 六籍第十一章 稱帝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五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三十六章 真相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五章 交易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二十八章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戰漢水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違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章 許千言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四十八章 夏正平鬥將首勝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七章 駁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四十四章 臨機制宜之權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三十章 雍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