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諾蘭莎行省接壤的有兩個行省,北側沿海的是瑞姆行省,首府在北淶水河畔的奧特拉米,悉尼古代擴張的極限就是打到了瑞姆行省的東部,當然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比諾蘭莎行省還要早。
比如瑞姆行省的“瑞姆”,這個詞根的來源其實是“悉姆”,是悉尼對當時征服的瑞英麥邱領土的稱呼,瑞英麥邱收復以後在1773年更名爲“瑞姆”,一直到今天爲止。
諾蘭莎行省南側位於內陸的行省,便是這次戰爭的導火線,1773年始設立的琳娜行省,從中文來看這個行省似乎溫文爾雅,然而實際上地處內陸通過琳娜森林而隔絕的琳娜行省居民是相當的野蠻,貴族也很粗俗。
與瑞姆行省和琳娜行省比鄰的,除了諾蘭莎行省以外,還有南方的雅典娜行省,這裡是瑞英麥邱統治的核心地域,首都柯多密便位於雅典娜行省的中央。
柯多密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城市,昔日瑞英麥邱第一次滅掉瑞英時,爲了鎮壓此起彼伏的瑞麥邱人叛亂,在1612年將首都從禦敵關搬遷至南方一點剛剛擴建的柯多密,柯多密至此成爲瑞英麥邱的首都。
此後八百多年中,除了1993年至2164年之時,由於瑞英往北的擴張,導致瑞英麥邱首都從柯多密搬遷至淶水以外,柯多密一直都是瑞英麥邱合法的首都,不論政體是本撒王朝還是貴族共和制度。
雅典娜行省再南方,就是瑞英麥邱如今最南邊的行省,首府位於麥的北麥邱行省,南方的南麥邱行省和奧盧尼奧行省在上次戰爭中都被奧迪所吞併。
以上就是“琳娜戰爭”爆發時瑞英麥邱所擁有的五個行省的情況,而悉伯貴族們則針對這些行省制定出計劃,這主要依賴於婆利古走之前留下的政策,即設立參謀部,當然,參謀部中理所當然的皆是由貴族組成。
悉伯參謀部針對“琳娜戰爭”很快就制定了軍事計劃,其實這也是因爲許多預案之前就有了,如今不過是針對現實情況稍作修改而已,所以才如此之快。
根據參謀部的預案,這次戰爭中悉伯的軍隊主要分爲三大集團軍,集團軍則是指由軍團組成的大規模軍團聯合,至於三個集團軍中,一個集團軍當任主力,兩個集團軍作爲側翼進行掩護。
在“第三次悉伯戰爭”結束以後,婆利古就幾乎退出了政治舞臺,還有插手的地方主要由兩點,一是經濟領域,二是軍事領域。
經濟領域,主要指2502年通過的《婆利古經濟法案》,“期貨市場”和“放貸商人國有化——銀行”,都在這個方案中成爲現實並持續影響到今天。
至於《婆利古軍事法案》的推行,則要比經濟法案早的多,早在戰爭結束十週年,即2491年時就被推行。
根據《婆利古軍事法案》的規定,悉伯軍隊的等級分爲集團軍、軍團、團、連、排一共5級,其中指揮官的稱呼,排是士官長,連是大隊長,團是將軍,軍團的統帥稱爲主將,集團軍的統帥稱爲元帥,此外還有名義上領導所有軍事力量的統帥。
其中,“排”最初指的是列裝靈門槍的士兵排成一排的人數,悉伯設立滿編是10人,因爲從古代人們就知道,排成整齊的一列有助於靈力共振,很快婆利古就將“排”的制度引入其他的兵種中,將所有兵種統一稱作“排”。
複數的“排”就主城了連,一個連就是一個方陣,通常是30人,“第三次悉伯戰爭”時代“連”被稱爲“大隊”,這也是悉尼的古稱,所以連的指揮官仍然保留“大隊長”的稱呼,不過在《婆利古軍事法案》中,這個古老的稱呼被“連”取代了。
“連”裡面的軍隊兵種都是一樣的,比如全都是衰竭法師,或者全都是靈門槍手,這便於調動,但是“團”就不是了,不同的“連”組成“團”,甚至輔佐軍團也包括在內,最後團的法定人數是一千人。
軍團是上一次戰爭中的基本行動單位,但是在“第三次悉伯戰爭”中,悉伯並沒有“團”這個設置,所以實際上那時候的主將是一個人控制所有“大隊”的,而婆利古通過這個法案簡化了這一點。
至於“集團軍”這個概念,也和“營”“團”一樣,是在《婆利古軍事法案》中新提出的概念,實際上悉伯至今還沒有成立過“集團軍”。
這是軍隊等級,而軍隊類別呢,則是分爲4種,正規軍團、輔佐軍團、治安軍團和歸化軍團,正規軍團用於專業作戰,輔佐軍團用於後勤、醫療與聯絡,治安軍團用於維持國內治安,歸化軍團則是外國投靠的軍團。
和平時期,輔佐軍團不會單獨存在,而是在各主城保留複數的排爲編制併入治安軍團,戰爭期間纔會獨立出來並組建編制只有營的“軍團”。
治安軍團則是隻用於國內,協助通常的治安處理,進行守城作戰,正規軍團繁忙之時會選擇性的抽掉治安軍團去戰場維護治安,而治安軍團最高編制也只有營級,即便一座城存在多個治安軍團,也是互不統屬的營級軍隊。
歸化軍團則是保留投靠軍隊的原有編制,只是悉伯會在軍團中設置聯絡員,以讓悉伯可以更好的調控這些軍隊。
至於正規軍團,在和平時期僅保留十個軍團,這也是悉伯第一次擴軍時留下的十大軍團,如今這十個軍團成爲了所有悉尼人的驕傲。
但是顯然悉伯沒有財力也沒有興趣在和平時期也維持十個滿編軍團,所以實際上只有最初的三大軍團獲准在和平時期也保留“軍團的”編制,這也是所有貴族子弟夢寐以求可以服役的地方。
除了三大軍團以外,剩下七個軍團雖然名稱還是“軍團”,實際上只有1個團的縮水編制而已,需要等到戰爭爆發以後,纔會恢復爲正常的編制。
以上是軍團類別和軍團設置,而在法案中除了以上這些以外,婆利古還有一個最大的創點,那就是“軍銜。
在過去即便是悉伯,對於士兵和將領之間的設置都是非常籠統的,他們最多知道新兵和老兵薪酬不同,更具體的就沒了,而婆利古通過軍事法案將其給規範化。
悉伯的軍銜分爲級,分別是“兵級”“校級”“尉級”和“將級”,只有“兵級”是“下等兵”“中等兵”和“上等兵”以外,“校級”“尉級”和“將級”都是“少”“中”“大”三級。
根據《婆利古軍事法案》規定,沒有軍事經驗的平民被徵召入伍則自動授予“下等兵”的軍銜,通過經歷戰役並獲得功勳則可以提升軍銜,退伍後如果再次被徵召入伍,不管原先軍銜多少,一律從中等兵開始做起。
至於從軍事學校畢業、或在輔佐軍團、治安軍團服役過的平民,進入軍隊以後則被授予“中等兵”的軍銜,通過經歷戰役並獲得功勳則可以提升軍銜,退伍後如果再次被徵召入伍,不管原先軍銜多少,一律從上等兵開始做起。
而貴族被徵召入伍,則自動授予“上等兵”的軍銜,通過經歷戰役並獲得功勳則可以提升軍銜,退伍後如果再次被徵召入伍,未超過“兵級”則保留“上等兵”,未到達“校級”則成爲“少校”,超過“校級”永久保留原有頭銜。
至於軍事職務的話,輔佐性文書工作由實際指揮官自行招募或從上面分配,而實際指揮官則需要軍銜要求。
最低的“排”士官長,需要上等兵纔可以當任,“連”大隊長至少是少校,“團”將軍至少是少尉,“軍團”主將至少是“少將”,“集團軍”的元帥只能由大將當任,統帥則是臨時設立的戰時軍銜,不會永久存在。
這樣一來設計的意義,就是在於能讓軍隊即便是被打散了,也能通過軍銜迅速重新聚集起來,而另一方面則是保持貴族對軍隊的控制。
由於貴族一進入軍隊就是從上等兵開始做起,這就意味着軍官階級基本是被貴族所壟斷,至於平民,悉伯已經做出打算,會不斷的輪換基層士兵,確保平民能做到少尉就算頂了天的。
以上這些是二十多年前婆利古對悉伯軍隊的規劃,而隨着2522年“琳娜戰爭”的爆發,這些規劃第一次變成現實的動力,那些剛剛就任“元帥”、“統帥”的貴族,其實自己心中都沒底,這套制度實行效果會如何。
雖然說這套制度看起來很美,但是看起來很美結果執行一團糟的東西,至今已經不少見了,所以貴族們心中也在打鼓啊。
總之戰爭開始了,而參謀部也把貼合“琳娜戰爭”的戰略計劃設計出來,呈送到帳營之中。
根據參謀部的規劃,這一次戰爭悉伯會動員十個軍團,第四軍團組成第三集團軍,以下那羅爲大本營,負責牽制菲氬的那羅要塞,讓菲氬無法專心對付菲尼,也是確保悉伯不會被菲氬的突襲打個措手不及。
第二、第九軍團組成第二集團軍,第二集團軍的駐地是在悉伯東部主城瓦魯圖,第二集團軍有兩個任務,一方面是牽制瑞英麥邱的軍隊,避免他們從巴西通過巴西走廊襲擊瓦魯圖,另一方面則是屏護烈克多以免烈克多被瑞英麥邱的圖沃索羅攻陷。
至於剩下的7個軍團會組成第一集團軍,也就是悉伯這次戰爭的主力,第一集團軍會先在悉伯最西南方的主城雅世藝集結,接着向西進軍,攻陷紐約曼多和孔奧,使得悉伯與琳娜行省有穩固的連接通道。
接着,第一集團軍會先攻陷淪爲孤城的約魯拉那多,確保與琳娜行省的聯絡通道不會被從南方襲來的軍隊截斷。
然後是幫助琳娜行省擊退境內可能還存留的瑞英麥邱敵軍,接着是從紐約曼多北上進攻巴西,貫通巴西走廊,最後在攻下圖沃索羅,至此悉伯的本土就不再有遭受瑞英麥邱入侵的可能,可以專心與瑞英麥邱作戰,最後一戰而滅瑞英麥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