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四章 滿清危機莫非是報應

三百一十四章?滿清危機,莫非是報應?

“詹殿擢,無道逆賊,枉負聖恩,朕誓誅其九族。

養心殿內,白髮蒼蒼的乾隆宛若一頭暴怒的暴龍,大聲吼叫着泄發心中的怒氣。

浙江水師提督,詹殿擢堂堂一浙江水師提督竟然降賊了,還連帶着李長庚、魏大斌兩個水陸總兵官,簡直是大清開國以來未有之忤逆事。

信報一報到乾隆手中,近日來本就因爲福建陷落,海壇危機而怒火沖沖的乾隆當即就爆發了起來。沒等宣召來的大臣們到場,就當着送信報而來的嘉慶的面大聲怒罵呵斥起詹殿擢來。

這一影響實在是太壞了。嘉慶心中知道影響有多麼的壞,所以心頭的怒火一點都不遜色於他老子。只是礙於身份,才暫且忍耐得住,免得破口大罵失了體面。

可是乾隆卻顧不得這些了。詹殿擢,這可是詹殿擢啊,他當年南巡閱兵欽點出的將才,竟然如此來回報他,乾隆心中何止一個大怒。把詹殿擢剝皮抽筋,剁肉成粉糜的心都有了。

詹殿擢,福建平潭人,字鼎園,幼習騎射,及壯升浙江鎮海營參將。曾在乾隆南巡閱溫州鎮兵之際(轄鎮海營),以校練水操稱旨,賞賜貂皮、綢緞。後即授溫州鎮總兵,歷任九年,升浙江水師提督。

作爲乾隆欽點之將,詹殿擢可以說往日都是簡在帝心的。當然,現在就更加的‘簡在帝心’了。

乾隆纔不會考慮詹殿擢三人有什麼苦衷,家鄉親族是個什麼狀況,他眼睛看到的只是三人現在都從逆從匪了。

兩刻鐘後急忙奉旨進宮來的一種清廷大臣們紛紛到場,然後從乾隆口中得知了這個令他們震驚的消息。

“此事惡劣之極,必須重責極處,以穆朝廷之威,彰朝廷之肅,明正天下,警告後人。”這是所有在場大臣們的一致意見,連和珅、福長安、劉墉、朱珪、董誥、紀曉嵐等很不對付的人也都完全統一。

“朕欲再置貳臣傳丙編,詹殿擢、李長庚、魏大斌以及那個陳陽都要悉數給朕記載於上,朕要讓他們惡名遠昭,污名青史,遺臭萬年!”乾隆說話中怒目圓睜,雙面臉頰顫抖不止,渾身上下也瑟瑟戰慄,顯然是怒不可遏到了極致。

“太上皇還請息怒,爲這等小人氣壞了身子,可是萬萬不值得的。”和珅連忙出場勸幼。嘉慶這時也回過了神來,自己老子可是都八十七了,生不得大氣了,不然的話怕是會轉眼就要過去。如果說是正常年代,乾隆過去也就過去了,可眼下卻萬萬不能的。這個時候他若一翹辨,整個天下都要凌亂了。自己就是順利接掌了大權,也一樣是苦日子。

嘉慶,以及一衆滿族大臣、宗室王公在趕緊勸說着乾隆消氣,而在這個當口被堵在了圈子外面的一衆漢人大臣們互視了幾眼,紛紛發現了對方眼中的唏噓之色。

是啊,真真切切的唏噓之色。曾幾何時,本來江山穩固的大清朝竟然要再次搬出《貳臣傳》來了,這又怎能讓熟知內情的一衆漢人大臣們不心生慼慼?

《貳臣傳》——爲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編纂的。分甲乙兩編,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爲官的人物一百五十七人。

經歷了清初的動盪,滿清到了乾隆時期,政權已經建立百多年,其統治已經非常鞏固。在這種情況下,乾隆爲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瓦解漢民族意識,妄想達成滿漢統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的同時,下令編纂了《貳度忠臣傳》即《貳臣傳》。

乾隆以忠君爲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爲“貳臣”。並指出: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爲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儘管這些人都爲滿清朝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朝中做官,但是以“忠君”的標準衡量,他們是不完美的,氣節操守是有虧的。

乾隆做了婊子還想立牌坊,特意在御旨中指出,之所以出現貳臣,並不能一味責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自覆宗室,也是出現貳臣的一大原因。引用他自己的原話來說,就是“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這些貳臣傳上的人物降清以後,又分成了兩種情況:一是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勳,二是毫無建樹。因此,乾隆又要求對貳臣們區分對待,將前一種人編入甲編,後一種人編人乙編。這樣作,就反映出了他的另一層潛意思,“朕”並沒有忘掉立國時的功臣。

乾隆如此即堅持了‘忠君’的標準,把效忠清朝且立有大功的降官列入貳臣傳,卻又可以使這些人的後人感到乾隆的通情達理,從而減少了牴觸情緒。而對那些對明清都不盡忠的降官列入乙編,就更加證明了編輯《貳臣傳》的必要,容易與漢族知識分子階級達到共識。

可以說貳臣傳本是乾隆穩固自身統治的一種手段,可現在卻被他拿出來了當做發泄恨意的載體,無形中貳臣傳的地位就不知道下降了多少個階層。而且還有自打自臉的嫌疑。上面不是說了,“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這句話可不僅能用到前明皇室身上,轉用到乾隆自己身上也是一樣。

朝罷返家。時任戶部漢尚書沈初便換了身便服,趕去了禮部尚書紀昀紀曉嵐家。

沈初、紀昀,二人皆是飽學之士。紀曉嵐後世的大名就不提,‘二張一王’鐵三角可把他的名號響亮了全國。那沈初也是讀書能目下數行,被稱爲異才的存在。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二下江南,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二十八年,成一甲第二名進士,也就是榜眼,授編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寫經爲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內廷未與試,詔褒初學問優美,特晉一秩,擢侍講。

後爲祖母丁憂,遷右庶子。累擢禮部右侍郎,督福建學政。遭本生父憂,服闋,起兵部侍郎。尋以母病乞歸終養。後起故官,督順天學政,調江蘇。任滿回京,調吏部,又督江西學政。

學政是什麼概念,那是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大員。在官場上絕對是清貴而且要有大才學,還有士林影響力。比之後世的教育局長、教育廳長來那高出的太多了。樑綱從湖北殺出,直到福建攻克,那麼多學政全部自盡沒一個肯投降的,氣節上比之政府官員還是要好上一些的。沈初學識淵博,所以五次出任各省學政,還主鄉試一次,後又歷充四庫全書館、實錄館、三通館副總裁,續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學石經》。

與紀曉嵐一樣都是文才動天下的人,在滿清朝廷的諸多王公大臣中,能力壓過他一頭的人也就是紀曉嵐了。二人出身相同,同富才學,又是四庫全書的老戰友(紀曉嵐是《四庫全書》總纂官),所以私下交情相當的好。

此次進宮,乾隆皇帝雷霆大發,卻並沒有挨着禮部什麼事。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紀曉嵐的差事是最輕鬆的。可是沒想到的是《貳臣傳》丙編的差事乾隆沒有交給三通館,而是直接交給了紀曉嵐手中。【三通館——清代修書館。】

作爲朋友沈初當然要來看看了,而且他還有一肚子的話要跟紀曉嵐講。滿清朝廷根固蒂深,雖然朝野上下貪污**成風,可到底沒到民怨沸騰,改朝換代的地步,怎麼一鬧就生出了這般大事來?

湘黔的苗人鬧事也就罷了,先天條件不足,終是成不了大患。四川、漢中、陝南的白蓮教也是一樣,獲得不了士林和地主階層的認可,雖能呈一時之強,可到底是觸動不了王朝的根本。

然而江南的紅巾軍又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沈初的疑問,紀曉嵐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紅巾軍打着復漢興漢的旗號崛起,但是身作士林魁首的紀、沈二人又怎會不知,紅巾軍的這個口號根本就不可能激起廣大百姓和士子文人的擁護。

一百五十年的經營,滿清的根基和做法比之金元二朝來強的太多了。錯非之前剛剛生過一場文字獄,紅巾軍怕是連現在僅有的這些讀書人都沒有,更別說是在各地方建府立衙了。

所以即便是紅巾軍一路勢如破竹的拿下了南京,甚至是拿下了浙江,那時沈初、紀曉嵐也依舊沒把它真正的看重。以爲就如當初的三藩之亂一樣,一時的氣候罷了。

可現在,紅巾軍在東南突然爆發,接着福建一破而下,還在連僅剩的水師都岌岌可危,這麼一來就讓整個大清朝都吃緊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逆首樑綱緊跟着就下了一道文書佈告,宣佈廢除了之前紅巾軍嚴懲貪污**官員的措施,而該是隻要情節不深重者,天良未喪盡者,一律可免死罪,入紅巾軍旗下效力。

對於沈初、紀曉嵐這些滿清大員,站在整個清王朝最高層次的重臣們來看,這第二波變化甚至比第一波來的都要暗潮洶涌。尤其是在這個時候,詹殿擢、李長庚、魏大斌三人引定海殘兵棄械投降紅巾軍,更像是在給第二波來勢,那個文書佈告漲聲勢一樣。

幾番結合,紅巾軍就是堪憂之局啊!樑綱搖身一變就從吳三桂,變作了鄭成功,紅巾軍氣數更見悠長。

而且他要一直如此下去,不像鄭成功那樣有兩次北伐之敗,那麼甚至都可能更進一步變成南北對立……而再往下衍變,就不是二人看想的了。

紅巾軍火器犀利,滿清朝廷甚至都爲此改變了‘國體’,京營的八旗子弟精銳彙集,全力組建新式火器營。

卻是乾隆、嘉慶也曉得北京的八旗子弟爛到了骨子裡了,除了少部分人還算可以外,絕大部分人早在康熙年間就上不得戰場了。所以此次精銳彙集,大半都是從東北、熱河抽調出來的披甲人。

這些人的生活環境遠不如北京的八旗子弟舒逸,所以還保持着幾分野性,也是現今滿清朝廷最可信任的一批人。

但是,朝廷槍炮製造緩慢,想要武裝訓練出一支純火器精兵,更需要時間。而這段時間內,抵抗、攻擊紅巾軍的主力就是依舊大炮加冷兵器的綠營兵。

對於滿清掌權者內心深處對漢人的不信任,沈初、紀曉嵐這樣的自認絕對忠誠於滿清的漢人大臣們都暗自神傷,可是如果這樣就能平定下各處叛亂,那麼他們也認了。

但是眼下八旗精銳人數甚少,不依靠漢人武裝,他們又如何能與紅巾軍抗衡?要知道槍炮可是紅巾軍賴以發家的本錢,樑綱手中的火器軍隊人數豈會少了去?而且不大力支援綠營兵,那麼現在清紅兩軍的對抗,綠營兵就始終都要處於劣勢。如此一場場的勝利下來,紅巾軍的氣候就會越發的做大……

這就像是一個無解的命題。滿清朝廷爲了維護自己統治的穩固,就只能全力武裝八旗兵,而捨棄絕大多數的綠營兵。可現在與紅巾軍對抗的主力就是綠營兵,得不到滿清朝廷全力的支援,綠營兵就只能趨於劣勢,如此紅巾軍就會越發的做大,從而對滿清朝廷又會造成最直接的影響。

而反之,滿清朝廷開始供給槍炮給綠營兵。先不提這種情況可不可能出現,單是說出現了,那麼紅巾軍即便是得到了抑制,滿清朝廷內的漢人武力也同時得到了大力發展。滿弱漢強,同樣威脅滿清的統治……

“靖康……”半響紀曉嵐口中嘣出了兩個字來。

北宋靖康之變。那時的北宋朝廷也跟現在的滿清差不多,官場**不堪,但王朝對內部的控制力卻依舊有。甚至還擊垮了百年來的西部最主要威脅——西夏。

其內部的方臘起義,與現在的白蓮教起義是何等的相似?甚至兩派敘一敘,都可以發現方臘的食菜教(摩尼教)跟白蓮教的發源都有着很大的關聯。然而就是這樣的富華王朝,終是輕而易舉的倒在了滿人老祖先女真人的鐵蹄下,爲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奠定下了最好的基礎。

把北宋時的金人換做現在的紅巾軍,一種猜想猛的出現在沈、紀二人的心頭,難道是‘報應?’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什剎海,和府。

和珅從宮中回到家,氣表堂堂的儀容在進入了內室之後瞬間添上了幾絲頹廢——太上皇的身子骨是越來越不行了。

養心殿,乾隆被氣得怒不可遏之後,下了朝就有太醫上前診脈。和珅如此一個聰明的人,怎會不知道乾隆對他的意義所在?所以在太醫院裡早就埋下了線。

給太上皇診脈,無論是什麼情況對宮外都該是一言不發永遠埋在肚子裡的,可是天下人少有不愛財之人,太醫也是人,也抗拒不了白花花的銀子,所以他前腳退出了養心殿,後腳就把乾隆的情況報給了和珅。

乾隆,真的是老了!

先前退位時,乾隆還一副炯炯有神的樣子,傳位大典時八十六歲的他不需靠人攙扶,獨自邁着穩健的步伐一步步的登上太和殿的寶座。身子骨還頗是硬朗。可是僅僅一年的時間都不到,現在還短一個月呢,就銷鑠成如今這幅摸樣,和珅不能不感到心痛。

只是他雖對乾隆忠心耿耿,但對嘉慶卻沒有了這份心意,早年他剋扣過嘉慶的親王俸祿不說,嘉慶老師朱珪時任廣東巡撫,向朝廷上了封表示慶賀的奏章,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過朱珪的狀。後來嘉慶登基,乾隆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兵部尚書,嘉慶寫詩向老師表示祝賀。和珅就又到乾隆那裡告狀,說嘉慶籠絡人心,把太上皇對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惹得乾隆生氣,質問軍機大臣董誥:“這該怎麼辦?”董誥只得跪下勸諫乾隆說:“聖主無過言。”乾隆這才作罷。而且他還將自己門下的吳省蘭派到嘉慶身邊,名義上是幫助整理詩稿,實際上是監視嘉慶的言行。

種種因果下,和珅對乾隆死後嘉慶掌權如何不心存戒慮?

雖然嘉慶對和珅笑在臉上,恨在心裡,用欲擒故縱的手段來對付他。比如說向乾隆奏報的一些軍國大事,經常讓和珅去代奏、轉奏,以此宣示自己對和珅的信任,以穩住了和珅。

但和珅到底還是有一些警覺的,尤其是今年一年來不知怎的,京中暗地裡總有流言在散播。言:和珅富可敵國,且貪得無厭,如今朝廷危難,正好除了去給朝廷充餉。又言:嘉慶恨和珅入骨,乾隆歸天之時就是和珅葬命之日,嘉慶是必要宣解心頭恨意的。還附帶做謠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聽之而膽寒,猶如鋒芒近喉,如何還敢像歷史中一樣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的坐那二皇帝?

驚醒時刻都在心頭,此時的他已經在也必須要考慮後路了。

ps:正文五千一。

貳臣傳甲卷七十八

劉良臣,劉澤洪,孫定遼,孔有德,王鰲久,王正志,徐一範

徐勇,郝效忠,馬得功,李永芳,孟喬芳,張存仁,劉武元

祖可法,尚可喜,洪承疇,劉芳名,李國英,張勇,祝世昌

鮑承先,王世選,祖大壽,祖澤潤,祖澤洪,鄧常春,

耿仲明,全節,吳汝玠,宋權,王宏祚,李化熙,任浚

曹溶,衛周允,李鑑,胡茂禎,高弟,孔希貴,張烜

徐起元,賈漢復,張天祿,張天福,馬寧,常進功,盧光祖

高進庫,霍達,吳六奇,陳世凱,田雄

貳臣傳乙,卷七十九

孫得功,馬光遠,沈志祥,謝升,金之俊,胡世安,田維嘉,

沈維炳,房可壯,劉漢儒,黃圖安,高鬥光,王永吉,王鐸,王無黨,

左夢庚,許定國,趙之龍,粱雲構,劉良佐,劉應賓,苗胙土,

張鳳翔,吳偉業,夏成德,馮銓,李若琳,謝啓光,孫之獬,

李魯生,吳惟華,土國寶,魯國男,陳之遴,劉正宗,周亮工,

錢謙益,魏管,潘士良,李猶龍,王之綱,任珍,樑清標,

黨崇雅,衛周祚,載明說,劉餘佑,龔鼎孳,劉昌,孫承澤,

熊文舉,薛所蘊,李元鼎,傅景星,葉初春,張若麟,唐通,

董學禮,駱養性,陳之龍,柳寅東,方大猷,陳名夏,高爾儼,

張忻,張子端,白廣恩,南一魁,張縉彥,孫可望,白文

四百二十五章 琉球風雲二一百八十二章 行之有效三百六十二章 海外華國蘭芳第10章 虎出柙第12章 行刀鬧市(下)二百五十七章 防禦戰戰爭之神的對決一百八十三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87章 是火藥還是麪粉?二百九十一章 你瘋我比你更瘋一百一十四章 再行襄陽第87章 是火藥還是麪粉?第24章 推翻清王朝三百六十二章 海外華國蘭芳二百七十七章 想起了甲午中的葉某人二百九十五章 紅巾軍政府三百二十六章 火箭戰車步兵支援火力三百一十七章 大海戰三百一十四章 滿清危機莫非是報應二百六十九章 仙遊羅家四百三十四章 冬季嘉慶的反擊一一百八十一章 時小遷三百零二章 五百鐵騎馬踏千軍第12章 行刀鬧市(下)第9章 各方勢力二百五十五章 紅巾水師三百二十五章 迥異的戰術第36章 樑綱的‘不足’二百二十六章 赴行襄陽四百三十八章 用同樣的招數來抹黑朕二百七十七章 想起了甲午中的葉某人第27章 妄動者,死!一百一十九章 無題二百八十章 悶啊當皇帝也是悶氣二百六十一章 水戰初哥風箏術一百五十二章 一道彎第69章 臥房四百三十七章 民怨沸騰第85章 頭道菜一百五十二章 一道彎二百二十六章 赴行襄陽四百八十五章 提前了四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第30章 杯具了二百六十九章 仙遊羅家四百五十六章 教學改革科舉改制億萬赤字二百零七章 千里轉戰七三百二十一章 中華一式和上海海關第99章 轉移目標第19章 着手劉家二百零五章 千里轉戰五一百五十六章 曾攀桂火槍第70章 你……還在牀下麼?第25章 白蓮二百三十一章 樑綱攤牌四百四十八章 擴軍五十萬大半放災區四百三十九章 先削一頓來日方長四百二十八章 自作孽不可活四百五十九章 廓爾喀戰爭一一百九十八章 禁書案三百一十三章 海壇攻略第33章 無奈啊!第86章 釣魚一百零六章 整裝待發二百四十八章 聯合作戰四百六十一章 廓爾喀戰爭三三百六十七章 誅殺和第58章 府中藏身一百六十四章 死磕荊紫關三百一十四章 滿清危機莫非是報應四百五十三章 利益鏈條大閱兵前第43章 出來見一見吧!二百二十四章 惡訊不斷一百一十一章 張中丞故計一百二十章 三進襄陽四百六十四章 火帽pk燧發一拳ko第56章 牽連無辜第16章 人無橫財不富!一百七十五章 禁書一百九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6章 虎下山第36章 樑綱的‘不足’一百三十四章 威而不望三百二十六章 火箭戰車步兵支援火力一百三十六章 一勝一敗一百零一章 敲詐勒索前三百一十四章 滿清危機莫非是報應四百三十八章 用同樣的招數來抹黑朕三百一十章 老盟友還是有幫助的一百零五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四百三十三章 夢想成真意淫成實三百二十七章 追亡逐北三百四十七章 澳門殖民地笑掉人大牙三百零四章 天地小刀暗棋始起三百八十二章 西荷聯軍第5章 殺人五百一十章 巴黎之亂上三百六十章 重回漢唐三百八十二章 西荷聯軍二百四十四章 火器營的覆滅第14章 自是“打家劫舍”!三百六十二章 海外華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