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平盧節度得上上

即使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召見商議,節度使之間也有個排位順序。玄宗把全國九節度召集到一起,這還是首次。說起來衆人的官階都差不多,以散官來排序也難免心口不服。李林甫和高力士一合計,既然是敘功,就以去年各節度使的功勞大小來排序吧。

結果自然是王忠嗣當仁不讓居右次位,在李林甫之下,其次是范陽節度使裴寬,在左側牛仙客之下,接下來是河西節度使王倕、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還有北庭、嶺南節度使,就連安祿山這個尚未成爲節度使的傢伙,也排在了田仁琬的前面,讓他不由得一時爲之氣結。

看來聖人對小勃律國歸順吐蕃一事有較深的執念,他這次遠征未能成功,在陛下眼中還不就是一事無成麼?

安祿山回過頭來,瞧見他臉色不好,連忙拱手笑道:“田中丞,祿山功薄德淺,不敢居於前,要不,您請上前一步?”

田仁琬翻了他一眼,這時候你讓個屁,這不是讓我難看嗎?

安祿山見他神情不樂,又鄭重地拱手道:“田中丞,祿山是真心想讓,絕無取笑你的意思。”

“我知道,安將軍不必費心,站位座次乃是依功勞排定,豈能平白相讓,你不要再說話了。”

安祿山訕訕地笑了一聲,轉身擡頭挺着肚子站立。

這時高力士又從側門樓廊走出,揮動拂塵說道:“各位,陛下已經在樓上,請諸位跟咱家上去。”

李林甫回頭睨了一眼,當先跟在高力士身後走進側門,牛仙客等人魚貫而入。衆人沿着木樓梯拾階而上,臺階上鋪着地毯,使得走動不會發出太大聲響。

上樓之後繞過迴廊,一根根硃紅廊柱次第排列,鵝黃色的宮帳隔出層次感,四名宮娥推開了格子門。高力士引着衆人往閣堂而去。

勤政務本樓二樓的勤政閣寬六丈,長二十三丈,玄宗常在這裡宴請百官或商議政事,閣中右側有門窗七十多扇,開窗可見遠處龍池風光,而從門扇走出便是廊臺欄杆,正面可望勤政殿前廣場,能夠觀看千人以上歌舞,也可點閱兵馬。繞到另一面則是道政坊前橫街,萬千民居、層疊重檐盡收眼底,每逢千秋節或上元佳節,百姓們組建花車和樂舞隊來到樓下,與天子同樂。

節度使們魚貫來到勤政閣,左右分列兩旁。李隆基坐在臺基繡塌上,身後站着兩名掌扇宮女,雙手持宮扇交叉。由於不是正式場合,皇帝的坐姿並不規範,一隻手臂靠在繡塌扶手上,頭往右側手撐着額角。他的眼袋略顯浮腫,青須中夾雜着花白,看來沒少幹傷身的事兒。

李林甫帶領衆人稽首叉手:“我等參見陛下。”

“免了,都坐下。”

衆人轉身跪坐在地上,雙手扶着膝蓋,等着右相李林甫開口。

李林甫側身叉手道:“陛下,前日九節度使所呈送的敘功奏疏,臣已經一一批覆,並呈交陛下御覽,其中可有……”

誰知皇帝竟不搭他這個茬,反而問道:“四日後就是大朝會,可有外國使節未至的?”

李林甫回答:“多數已經到了,均在鴻臚寺館下榻,吐蕃使者從邏些城前來,昨日剛至。大食使者從大馬士革前來,興許還在路上。”

“大小勃律呢?石汗那,護蜜,帆延,訶達羅支,這些小國的國主爲何沒有來?”

李林甫閉上了嘴巴,心想陛下你這不是明知故問嗎?小勃律國還沒打下來,何談大勃律,這些小國受吐蕃挾制,無法派使節前來。

田仁琬知道這是朝自己興師問罪呢,主動膝行挪到中央俯身叩首:“陛下,這是臣之罪過,去年整兵出征,未能攻破婆勒川連雲堡。小勃律國,依然聽命於吐蕃。”

玄宗長長地吐了一口氣,擺了擺手說道:“不美,終究是不美,朕改元天寶,寰宇澄清,天下昌盛,然而外邦終究是大患,若不能遙制,吾心何安?”

李林甫叉手委婉說道:“小勃律位於蔥嶺腹地,高山遠阻,冰雪苦寒,田仁琬到任後準備不足,行動倉促,致使遠征中途失敗,此事本不易一蹴而就,陛下可耐心等候,等時機成熟後,安西四鎮自當傾盡全力而一擊。”

李隆基嘴角滲出一絲笑:“我差點兒忘記了,哥奴,你遙領安西大都護,有統御全局之責,遠征小勃律失敗,你也要擔負很大的責任。”

李林甫慌忙拜伏:“臣督導管束不利,請陛下降罪。”

李隆基面露疲態揮了揮手:“你們兩個都起來吧,朕豈能不知小勃律路途艱險,冰川縱橫,吐蕃據地利之便嚴守頑抗。田仁琬任安西節度使不過一載,立功心切倉促出擊,這是欲速則不達,朕都明白。”

“陛下寬宏,令我等慚愧。”

剛剛談了不高興的事情,自然要提起高興的事情沖沖喜,皇帝朝着站在倒二排的安祿山招了招手:“安祿山,你上前來。”

安祿山笑呵呵地搓了搓手,繞過跪在地上的田仁琬,上前來叉手拜道:“末將安祿山參見陛下。”

然而皇帝再次另闢蹊徑,沒有問他功勳的事情,反而問道:“剛剛在下面,你給他們見面禮了?”

衆人臉色一變,以爲又要起什麼幺蛾子,看來這姓安的果真是個惹事精。

“沒錯,送了。”安祿山大大咧咧地承認道。

“爲什麼要送?”玄宗臉色一沉。

安祿山訕訕地笑道:“我聽說中原禮節,官員到任後要給同僚見面禮,向大家意思意思,日後也好說話,好辦事。”

此話一出衆皆愕然,升官後給同僚見面禮那是私底下的慣例,他們還從未見過把潛規則提到明面上,放在明面上辦的人,這個安祿山可真是個奇葩。

唐玄宗靠在了榻背上開懷笑道:“中原確實有此例,不過卻不能示之以人,人蔘倒也不是什麼貴重的禮物,你派軍士到白山挖參耗費了不少人力。話說……既然要送見面禮,爲何沒有朕的?”

唐玄宗笑語晏晏,朝着安祿山伸出了手:“拿來吧。”

安祿山慌忙在身上亂摸,田仁琬以爲他又能摸出一個盒子來,誰知摸了半天,這胖子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陛下,俺忘記帶了。”

“哈哈,咳,哈哈。”李隆基笑得激起了咳嗽,伸手託着牀榻扶手。“祿山是個老實人,你們不可欺之以方。”他對高力士招招手說道:“言歸正傳,力士,把原幽州節度使王斛斯呈送的敘功奏疏,河北採訪使張利貞的考評奏疏取來。”

高力士端着托盤上前,李隆基從上面取下敘功奏疏,翻開隨意念叨:“六月,祿山帶本部兵馬西進,跋涉近百里,攻破奚人部落,斬首三千,俘獲六百。八月祿山又帶本部一萬人,西擊契丹部落,斬首五千,俘獲四百。”

李隆基的目光向下睨視,帶着情緒說道:“某些人好好看看,平盧兵馬使能做到什麼地步,你又能做到什麼地步。這裡還有河北採訪使張利貞的考課奏疏,安祿山有兩最四善,得上上之考評。對於對於盡忠職守的功勳臣下,朕從來都不會吝惜賞賜。”

衆人一聽都微微動容,能得上上考評的人實在不多,整個朝廷上下,也只有大權獨攬的李林甫能夠得上上,這人有什麼能耐,能得上上?

田仁琬暗自感嘆,能得上上的人,能是老實人嗎?

“安祿山聽旨!”

安祿山單膝跪地叉手:“喏。”

“朕命你爲平盧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掌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屯平州、營州二州。”

“陛下請放心,祿山定不負所望,替陛下守好大唐的東大門。”

第七百四十六章 面聖往彭原第八百八十七章 出兵伐燕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歸來第二百八十二章 第一條家規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六百五十三章 孤兒寡母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二百六十六章 今年上門送胡椒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二十六章 駙馬府搏擊奔命第二百八十六章 營門阻擋高仙芝第九百三十四章 不安定因素第七百六十七章 君臣相疑易生變第五百零六章 如何教導下人第六百六十七章 潰軍之將只剩勇第五百六十三章 有態度的樂曲第六百六十五章 策略最有效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私利而反對第四十二章 太子長史,長安風聞第十二章 安祿山第二十六章 駙馬府搏擊奔命第四百零六章 埋鍋炒麪 枕戈待旦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四百二十九章 張氏之死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三百七十二章 名爲驚雷觀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二百八十二章 第一條家規第二百四十八章 深夜入荒宅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六百一十六章 魚鱗陣騎兵戰法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一百四十九章 尤關棉被的商戰第八百四十二章 吐蕃最強蘇毗如第五百零七章 自古舔狗最廉價第七百七十三章 宦官誘惑收買第九百零一章 張巡守睢陽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人與小人求計第六百二十四章 出場就是巔峰第五百三十二章 魔幻現實人才選拔第二百二十五章 蓋世陽謀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一百五十八章 守捉使的秘密第六百四十章 涼薄君王心思第六百八十一章 楊暄攔阻辦案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一百七十二章 百騎救場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八百三十二章 郭子儀心力交瘁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二十九章 卻是虛驚一場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七百八十七章 奪人之妻第九百零二章 吞併江北第五百一十五章 血戰連雲堡(上)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七百五十三章 渭河橋飛騎相救第六百四十六章 河西閱兵禮第九百零二章 吞併江北第六百九十一章 威武不屈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四百四十章 安祿山這條魚第七十一章 東宮官員售票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一百二十章 聖人被矇蔽?殺子第五百一十五章 李林甫警惕打壓第五百九十五章 全家奔赴鴻門宴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五百四十八章 自作聰明者自誤第八百三十章 李亨甘苦自知第八百七十六章 輕取五丁關第五百二十章 翻越坦駒嶺冰川第四百三十章 入宮覲見楊太真第三百一十六章 創造老子神像第八百六十八章 太原險些易手第五十三章 高力士登臨京兆府第七百六十九章 入朝只爲權勢?第一百三十九章 史上最豪華商隊第一百九十一章 嗣業言好事(感謝月息是我飄紅打賞)第二百二十六章 霓裳羽衣梨園第五百三十七章 李佐國的滿月宴第六十七章 太子遇財政困境第七百四十六章 面聖往彭原第六百九十五章 楊相窮途之計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六百八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五十六章 興化坊功名路第十八章 聞氏父女第二十章 聞染與李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