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面聖求募兵

天寶十二載秋十月,李嗣業率麾下將領與回到涼州武威,十一月帶着大量從曲女城神廟王宮洗劫的財物進準備入長安,獻給皇帝。

唐軍這次在北印度都城可謂是收穫頗豐,婆羅門神廟積攢了近百年的黃金,珠寶香料等財物,各種珍玩全部洗劫一空,僅被他運送進長安的財物就達二十車。這些被進貢的戰利品之中還有幾個婆羅門的僧侶,不知是得罪了趙叢芳還是得罪了長老,也被當做戰利品送往長安。

全權負責押送禮物的是燕小四,領着車馬在前方趕路。李嗣業的馬隊超越獻寶車隊,在裡面看見幾個婆羅門僧侶,不禁奇怪地問道:“這幾個僧侶從哪裡來的?”

燕小四上前叉手道:“啓稟大夫,此乃趙從芳從婆羅門神廟中選送來的,均有一藝傍身。”

李嗣業上前一一問道:“你有何藝。”

“大夫,我精通顏料彩繪,可書畫花鳥魚蟲,美人駿馬。”

“你呢?”

“大夫,我精通醫理之術,可治病延壽。”

他問到最後一個身穿白衣紅光滿面的男子:“你呢?”

“我精通房中之術,能使人縱情歡樂,卻不傷身體,反而強健固本。大夫你看我自己就深受此道之益處。”

李嗣業抿嘴皺起了眉頭,心想這趙從芳也太能找事了,竟然給皇帝找這種人。他好像記得王玄策當初平定中天竺,就從曲女城帶回一個婆羅門僧人,給唐太宗獻了一顆丹丸,直接把皇帝給搞死了。

現在弄這麼一會房中術的僧人獻給李隆基,傳出去名聲不好聽,立刻給燕小四使了個眼色,讓他把這人給清理掉。

燕小四倒也乾脆,直接叫來兩個士兵,把這婆羅門僧人拉到了偏僻荒野中,直接把腦袋給剁掉了。

清晨時分,李嗣業帶着大隊進入金光門,直接前往興慶宮,幾十兩大車上的財物全部擡到花萼樓上,掀開箱子排列在地上。

李隆基見了愛不釋手,從殿堂這頭走到了那頭,抓起箱子中的財物細細把玩,然後扔入箱中笑着對叉手立在殿中的李嗣業說道:

“愛卿,你此番平定了大勃律,又討伐了北印度,使我大唐兵威震懾四夷,還給朕帶回來了這麼多的繳獲。朕當以重賞愛卿,李嗣業聽封!”

李嗣業叉手拜伏在地:“臣在。”

“朕封你爲西涼王,授上柱國,食邑五千戶,永業良田五千畝。”

”謝陛下隆恩。”李嗣業以頭叩地三次,叉手說道:“陛下,此番征討大勃律,北印度,皆系陛下鴻福護佑,將士用命。有行營副使封常清善於用兵,歸仁軍使趙從芳穩健能斷,龍朔軍使白孝德,疏勒鎮使趙崇玼皆有功勳,請陛下授官封賞。”

“好,”李隆基捋須笑道:“你稍後將他們的功勳謄寫於奏疏,一一報來。”

“喏。”

皇帝上前將李嗣業攙扶起來,指着窗外說道:“昨夜降下初雪,龍池風光正好,愛卿不如與朕一起前往沉香亭一起賞雪飲酒如何。”

“嗣業欣然受命!”

宮宦們打着華蓋,跟隨在皇帝身後,李嗣業也緊跟着往沉香亭走去。道路上有宮中僕役清掃了地面。李隆基擡手遙指湖面,讓他看湖面上的雪花,彷彿萬里平川,天地一片蒼茫。

他們來到沉香亭中,就看見貴妃坐在亭中,披着一件白狐大氅,白色衣衫,素顏紅潤宛如雪後初放的紅梅。李嗣業側低着頭不敢多看,上前叉手行禮道:”臣李嗣業參見娘娘。”

貴妃微微點頭,揮手道:“李大夫免禮。”

她們夫妻二人坐在翹頭案對面的地毯上,李嗣業則跪坐在稍遠的案前,身邊有宮女侍奉倒酒。

李隆基與楊貴妃訴說着家常,飲了幾盞酒,楊貴妃起身捂着狐裘說道:“三郎,這外面有些寒冷,妾身先回南薰殿去了。”

“那好。”

李嗣業連忙起身叉手。

皇帝興致大好,一再給李嗣業勸酒,又望着龍池湖面詩興大發,做了幾首韻律還算通順的詩詞。李嗣業則坐在一旁言語吹捧,他也不怕尬吹錯了引得皇帝尷尬,反正咱這個人設就是文墨不通,吹捧錯了皇帝也不會怪罪。

幾盞酒下肚之後,皇帝似乎有些醉眼朦朧,傾斜靠在了案几上。李嗣業心眼活泛地轉了幾下眼珠,本來想找個機會跟皇帝提一提徵召擴軍,向北印度駐軍的事情。若是他清醒的時候還不一定會答應,但此刻酒意微醺,正好提起此事。

“陛下,臣有一建言。”

李隆基端着酒盞笑道:“嗣業但講無妨。”

“陛下,臣平定北印度之後,還留有一軍在曲女城中,但安西兵力不足。所以斗膽奏請陛下,可否請兵部在中原募兵以充安西,可使臣能抽調力量在北印度長駐一軍。”

李隆基擡頭猶豫片刻,好像醉得還不是很厲害,還能夠保持神智清醒地問他:“你還需要多少人”

“只需招募兩萬良家子便可。”

“這麼多?”皇帝抿住了嘴脣有些不情願,思慮片刻後問道:“你現在想要派人駐守的北印度,可是當初玄奘法師西行求佛之終點?”

李嗣業很認真地點了點頭:“啓稟陛下,正是。”

“這西天萬里之遙,與中原風馬牛遠不可及,也不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嗣業何必把地界擴充到如此偏遠。朕的意思是你不如把人馬撤回來,獨駐守大小勃律即可。”

李嗣業暗感不妙,喝醉了思路都如此清晰,看來不好說服。

他只好又換了個角度勸說道:“陛下,北印度之富庶肥沃,絕不只是臣獻上的那些。此地盛產胡椒和各種香料,而且前兩年臣奉獻給娘娘的檀香榻,便是從北印度引進而來。”

皇帝還是不肯點頭,擺手說道:“既然北印度富庶,可使之內附,讓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即可。”

李嗣業短暫沉思,便又有了說辭:“陛下,北印度雖然富庶,但其民多不開智,行爲語言瘋癲混亂。甚至是他們的君主沒有權力更沒有地位,真正有地位的竟然是神廟中的僧侶。似這等悖逆天地規則的異邦,絕不肯歸順我朝,所以不但要除掉,還要長久駐守以管束。”

“原來是這樣,”皇帝揪着鬍鬚想了片刻:“朕可以命兵部給你招募兵馬,授予甲冑兵器。但若是兩萬人,則要耗費錢糧無數,這個先例朕不能給你開。”

“陛下,既然要長駐北印度,軍隊所耗的錢糧自然要由北印度來準備,我們只需安心駐軍即可。”

皇帝擡頭望着沉香亭的頂部,才緩緩點頭同意。

第四百三十五章 欲搭救張小敬第二百二十三章 千騎破擊突騎施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六百零八章 戰爭的延續是政治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七百四十三章 鳳翔之戰(上)第六百三十七章 杜子美入幕爲賓第七百九十四章 三軍重聚魏州界第五百七十九章 武裝搶生意第五百三十五章 副都護郭子儀第七百四十二章 肅宗登基得李泌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五百四十三章 爲岑參跑動疏通第九百二十二章 張巡身陷囹圄第七十五章 賽場如商場第四百四十五章 溫泉對浴談用兵第四十二章 太子長史,長安風聞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五十九章 太子內率千牛第四百九十七章 功成貴妃榻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一百五十八章 守捉使的秘密第八百零八章 見招拆招組合拳第三百五十九章 阿史那子嗣第三百四十五章 行軍做兒戲第五百三十七章 李佐國的滿月宴第六百零二章 真珠河大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九十四章 準備前往安西第八百零七章 走馬換將戰潼關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四百九十九章 再會景龍觀第四百零九章 渡河第一戰第四百四十四章 前往溫泉宮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第八百五十一章 金錢維繫聯軍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四百三十三章 山賊草寇第一百四十四章 旅率擋路,參軍相助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三百九十一章 平地有驚雷第六百二十五章 告祭太廟第三百零三章 商修驛站第九百零三章 安慶之圍第六百八十章 米查幹應對刑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七章 西市有擂戰第八百五十章 人爲財瘋狂第一百四十三章 今年冬天特別冷第八百二十一章 最後的堅守第五百五十七章 入長安獻樂第四十六章 店小排面大第一百二十五章 上任三把火,其一第二百零三章 蘇祿命喪西域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四百五十八章 爲戴望求情免死第二百三十七章 煽動牧民第六百九十三章 清查西域商會第二十一章 張縣尉巧言逼供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追襲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官上任跳蕩營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二百六十九章 娘子主動上門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二百五十七章 男子怕婚第八百八十五章 北和回紇第八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與防第六百二十七章 入朝敘功(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七百四十八章 才智多面手李泌第四百二十三章 甘涼故事第九百二十八章 長江水戰(中)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三百三十章 上巳節大朝會第五百二十九章 與人才競爭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一百三十一章 墾田欲種棉第八百三十二章 郭子儀心力交瘁第三百六十七章 燈下獨謀大業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二百六十二章 恩公請留步第五百一十四章 右相府辨敘功勳第七百六十七章 君臣相疑易生變第三百九十三章 隴右採訪使第三百零九章 聽風聲辨形勢第八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與防第九百二十四章 爭分奪秒爲江城第五十九章 太子內率千牛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四百四十一章 山外來客尋戴望第三百八十五章 無人出將軍之右第七百三十三章 東都洛陽淪陷第二百二十一章 賀莫達幹竊以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