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松贊干布來了
楊天保接着笑道:“至於霍剽姚率領大漢鐵騎作戰,從不帶給養,殲滅匈奴一部便盡掠該部落所有牲畜充當軍糧,吸納該部落青壯加入漢軍,爲大漢而戰,他所率領的漢軍每一次都是滾雪球般壯大,匈奴聞之膽寒!從平蕃城到兩河,吐蕃部落衆多,牲畜成羣,這都是現成的軍糧,我軍出征,何愁吃不飽肚子!”
馬周和劉洎聽得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其實馬周所提出的那幾個難題,楊天保都認真研究過。
他發現幾千年來,漢人之所以總是無法徹底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哪怕是在最強大的時候也只能暫時將對方打服,原因無非就是三個方面。
第一是以農耕爲主的漢人在草原上很難立足,因爲草原上是很難種得活糧食的,而遊牧所能養活的人口又太少,這意味着中央王朝就算大力向草原移民,也很難在人口基數上佔到優勢,最終還是得放棄草原退回長城之內。
這是遊牧民族的地緣優勢,你打過去只能啃草皮,他打過來隨便打下一個縣,所需的一切應有盡有,太吃虧了。
第二是以步兵爲主的漢族大軍在草原上面對倏來忽去的遊牧騎兵,是不佔任何優勢的,甚至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當然,中央王朝可以大量養馬,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取得戰略上的優勢,但是在關內養馬的成本是很驚人的。
唐朝鼎盛時期,擁有七十萬匹戰馬,但是這個馬政問題,在武期後期,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
再強大的王朝也無法長期堅持馬政,最終戰馬消耗完了,馬政崩潰了,戰略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還是得靠步兵去對抗騎兵。
這是先天環境註定的兵種上的劣勢,難以改變,所以漢族把弩玩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就是要依靠遠程攻擊兵團去剋制快如閃電的弓騎兵。
第三個問題就是軍糧供應不上。
這一點,在面對雪塬的時候,更加突出。面對草原的時候,大不了可以採取漢武帝的那種方式,傾全國之力,動員六七十萬民夫跟在部隊後面運輸糧食,拼消耗把匈奴人給拼跨。
可是雪原卻不相同。
事實上吐蕃人在統一的時期一直很短,自吐蕃王朝之後,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然而就是這種分裂狀態,中原王朝也沒有入願納入統一管理之下。
與吐蕃相鄰的甘肅、青海都是比較貧瘠的,雖然巴蜀是天府之國,糧食不少,但是巴蜀的溝溝壑壑,就把巴蜀的糧食運輸工作給限制住了。
無比悲催的是,容易運輸糧食的地方,產量又悲催得很,能自給自足就謝天謝地了,哪裡還拿得出大量糧食來供應大軍?
大多數軍糧都得從中原運過去,一支幾萬人的野戰軍團,得動用幾十萬民夫來轉運物資,而那幾十萬民夫都是要吃飯的,軍糧供應之困難就可想而知了。
連飯都吃不飽,你拿什麼來跟那幫草原狼打?總不能讓自己的士兵啃草皮吧?
兵種居於劣勢,雪原無法發展農業,軍糧供應不上,不解決這幾條難題,想徹底征服吐蕃這個民族,談何容易!
大唐開始練兵,依靠隴右都督府境內的高原,練就了一支多達五萬餘人馬的高原騎兵,軍隊和高原反應的問題解決了,在同等數量之下,唐軍絕對可以做一唐敵五吐蕃。
倒趟河之戰已經證明,面對河源軍那堅不可摧的翼騎兵長矛陣,再多的騎兵衝上去也只能是送死,除非他們能擁有數倍於唐軍的兵力優勢!
切糕的出現解決了第二個大難題,這種東西攜帶方便,而且保持期長,每一名士兵攜帶三十四斤,就可以保證一個月不斷糧。
第三個問題在楊天保看來根本就不算問題,以戰養戰,食敵一鍾當吾十鍾,幾千年前老祖宗就玩得爐火純青了,如果他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就乾脆回家種紅薯算了!
三個困擾了漢人一千多年的難題都解決了,吐蕃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我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規模,但由於農耕機械的落後和原始以及水利灌溉的限制,糧食產量都不高。從有記載的史料看,戰國時期約232斤/畝,漢朝264斤/畝,唐朝334斤,宋朝381斤/畝。明萬曆年約458斤/畝,康乾341斤/畝,乾嘉121斤/畝,晚清僅爲50斤/畝。
唐朝的農業產量並不是古代歷史上最高的,但是唐朝卻是歷朝歷代農民擁有糧食最多的一個朝代。
在漢朝,一個人的人均年擁有糧食量爲456斤,宋朝約爲651斤,清朝自然不用說了,連紅薯、土豆都算上,還是餓成“東亞病夫”,不要以爲這個詞語是侮辱,事實上這何嘗不是當時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但是在唐朝,人均原糧佔有量爲1256斤。(以上數據出自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這只是平均數字,事實上呢,一個人根本就吃不了這麼多糧食,可是糧食也會放壞,唐朝人就把糧食用來釀酒。
所以,唐朝人好酒如命。
也就是說,爲什麼唐朝有實力征戰中亞,這是因爲唐朝有實力支撐部隊遠征。
儘管隴右都督府爲了這場戰爭,準備了大量的糧食,可是李靖率領的軍隊離開關中的時候,部隊同樣攜帶了大量的糧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隨着楊天保爲李靖製造了唐朝歷史上,第一輛四輪減震馬車,這種馬車不僅僅舒服,而且運輸能力非常強,別看李靖的房車設計相對簡單,但是他放在馬車裡的沉木案子就重達三百多斤。
事實上,這種馬車運輸能力比普通馬車提高了五倍有餘,哪怕一名車伕,兩匹駑馬,就可以拉着五十餘石糧食沿着官道前進。
這個四輪馬車比人力推車的載重增加了將近十倍,運輸能力也極大的提高,同樣的運輸量,使用的人力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樣陸路運輸的消耗也減少了三分之二。
同樣五千輛車,運輸的糧食就多達二十五萬石糧食,這就是非常大進步,也是唐軍遠征吐蕃的底氣所在。
李靖率領唐軍出關。
這種天氣雖然並不適合軍事行動,畢竟越距離西北越近,天氣越寒冷。可是唐朝軍隊的士氣卻非常高。
打仗是普通良家子弟可以改變命運的出路,一旦斬獲軍功,就可以加官晉爵,如果升到七品。翊麾校尉,那麼就可以成爲勳貴。
軍官的子弟就可以被推薦到國子監就學,參加培訓,成爲唐朝儲備官員,這可是風光無限的事情。
至於苦一點,累一點,還真不算什麼。
李靖率領軍隊抵達隴右都督府。這時發現,隴右都督府各個城池,街道挺整潔的,破舊的房屋都修葺過了,談不上面目一新,但至少不會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城裡設了很多垃圾站,所有垃圾統一扔到那裡去,每天都有人將垃圾搬上車然後拉到城外去處理,大街上不時有人巡邏,看到有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胡亂擺設攤子什麼的,二話不說,罰款!這幫傢伙袖標上寫着大大兩個字:城管!
事實上,這種城管與楊天保練習新兵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可是李世民讓隴右都督暗中偷師,他們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學了再說。
於是,隴右都督府的各個城池,幾乎如出一轍。
跟在李靖身邊的蘇定方笑道:“唉喲,這裡的官員治理得不錯啊,很有大才!”
李靖搖搖頭道:“你沒有發現各個城池都是一樣嗎?”
蘇定方疑惑的道:“難道是……”
李靖嘆了口氣道:“這是在學習河源軍!”
李靖自然深知兵貴神速的原則,他到達隴右都督府後,立即點集各軍,繼續沿着官道向西南進發。
結果,抵達鄯城縣的時候,這才發現楊天保率領河源新軍主力前往平蕃城了。
李靖麾下的左右驍衛軍士兵們出現不良的反應。於是李靖將左右驍衛往鄯城縣一扔,讓他們在這裡恢復休整。
左右驍衛軍只能充當看客,看着李靖率領四萬餘軍隊,前往平蕃城。
新軍部隊沒有出現不良反應,而且這支部隊簡直就像一部機器,該幹嘛幹嘛,特別省事。
李靖還沒有抵達平蕃城,就遇到前面的斥侯彙報——松贊干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