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衝突(四)

李泌回到樓上雅間的時候,一眼就看到坐在桌旁的李俶,手中拿着一個空盅子,臉色陰沉。

“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竟然讓楊氏撞破了。”

看到他上來,李俶恨恨地說道。

“咱們雖然無功,卻也不算毫無所獲,下回再想做什麼,至少有了一個說辭,不至於太過突兀。”

李泌在桌邊坐下,拿起酒壺爲他倒上。

“殿下不覺得,那虢國夫人來得過於巧了些麼。”

李俶慢慢地飲下一口,想着方纔的一幕,有些回過味來。

“先生是說,她是有意如此的?”

“只有這個解釋,才能說得通,否則封家也好、劉家也好、甚至是高家,都與她毫無瓜葛,她又爲何要強出頭?就連適才封常清斷然拒絕隨她回府,都沒有半點脾氣,以楊氏的嬌縱,殿下可曾見過?”

“她是爲了楊國忠,招攬封常清!”

李俶陡然一驚,要說這種事情,楊氏可以做得大大方方,他們卻只能是遮遮掩掩,本就不在一個難度,而以楊氏的手段,只怕很難抵擋,他不禁失出了一種挫敗感。

李泌不動聲色地打量着他的表情變幻,心中暗自嘆了一口氣。

“封常清今日的態度,已經表明了他不欲捲入這趟混水,如今看似咱們勢弱,可殿下不要忘了,太子的正統,已經深入人心,這便是最大的優勢,但凡有志者,都不會不考慮這一點,封常清若是不識大勢,這樣的人不要也罷,若是聰明的,自然該知道怎麼做,而殿下要做的,只是等待,某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

“那先生今日的設謀?”

“一石二鳥,成則多一助力,不成,也能看看誰會跳出來,楊氏如此急切,未必不是一種訊號。”

“請先生明示。”李俶鄭重地說道。

“目前朝堂上最大的變數,就是右相空懸,楊國忠回京已近一月,進宮了多少次,至尊卻一直沒有見他,原本某以爲是考驗其心性,現在想來,其中或許另有玄機也不一定。”

“至尊所慮者,已非一個朝臣首席之位,而是大唐未來的走勢,吐蕃這個百年大敵一朝覆滅,不唯百姓沒有想到,就連朝堂諸公也是一般無二,他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確認了消息的準確性,又用了一個月來討論處置的結果,如今已是年末,依然沒有一個定論,這說明什麼?朝廷上下根本沒有做好一旦大唐失去這個強敵的準備與後續。”

李泌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那是一個數次使我朝折戟的強鄰!又身處高寒之地,駐守不易、攻取更難,若是依舊例,吐蕃人當全族遷入關內,依傍在各州郡城下,可他們足有百萬人之多,要安置到幾個郡纔算妥當?其中所費幾何,涉及到方方面面,更關係到沿邊諸郡切身的利益。”

“殿下試想,旁的不說,河西、隴右兩鎮,皆爲防禦吐蕃而設,如今此敵已滅,要不要裁撤,裁撤的話,兩鎮逾十五萬將士,該如何安置?不裁,每年耗費的軍帑豈非更甚從前,那這場勝利又有何意義?封賞遲遲沒有下來,蓋因諸公還未曾想到一個兩全之策,這個時候,右相的位置其實是個燙手的山芋,楊國忠沒有李相國的手腕,偏偏又熱中,至尊哪會在此時將相位託付於他?”

聽着他的分析,李俶漸漸入神,不知不覺中將自己代入了那個位置,如此複雜的局面,只覺得千頭萬緒,根本無從下手,這時才突然覺得,至尊的位子,也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啊。

“勝敗從來兩難,若是一着不慎,引起了後患,這滅國之功,或許就會變成禍國之源,至尊的謹慎就在於此,楊氏的焦灼也在於此,而咱們,不妨坐山望戲,走馬觀花,殿下明白了麼?”

“多謝先生賜教,當真什麼也不做?”

李俶口頭受教,內心卻有幾分不甘,李泌如何看不出來,微微一笑。

“到也不是無事可做,方纔某就想到了一處,殿下想聽麼。”

“願聞其詳。”

李俶急切地做出一個傾聽的模樣,李泌上前附耳說了一句,他頓時就是一愣。

這樣也行?

不得不說,李泌的感覺很準,興慶宮裡,李隆基正爲此而頭疼,事情過去了快兩個月,遲遲沒有一個定論,已經快要將他的耐心磨盡。

右相陳希烈身上兼着武部尚書,也就是以前的兵部,由他牽頭,會同武部侍郎蕭華和幾個堂官、屬吏沒日沒夜的幹了將近一個月,就連頭髮都白了許多,整個人更是憔悴不已,李隆基也不好再苛責什麼,畢竟,對方是跋涉了萬里之遙,從吐蕃人的腹地返回的。

“......臣與諸公所議的結果,一是原址安置,由朝廷派員,在吐蕃故地劃分成大小不等的地域,設立界碑,按部族人口、畜牲數量來安排,不必大動干戈遷入內地,也不必朝廷花費過多的錢糧。”

“還有呢。”李隆基不置可否地說道。

“二是仿高昌例,遷吐蕃權貴高門於京城,餘者散置於關隴諸郡,使其民無首,再設軍鎮於吐蕃各地,慢慢教化,使其歸附。”

“高昌?”李隆基念着這個消失了近百年的名稱,沉吟了一會兒。

“還有麼?”

“還有就是徙其部衆於祁連山一側,直至青海,則河隴兩鎮仍當其責,只恐他們不願。”

李隆基看了他一眼,這個唯唯宰相的言下之意就是,就算他們願意,朝廷也要出一大筆錢糧,根本就不划算。

“一個月的功夫,就得出這麼些個法子?”

“臣等無能,伏乞陛下聖裁。”

陳希烈等人稱罪不已,更是讓他心煩,不由得想起李林甫在世時,雖然有着諸多的毛病,可從來沒讓他這麼費心過。

“對有功將士的封賞呢?”

“哥舒翰先破吐蕃人主力於青海,收復九曲之地,又迫降蘇毗部,引大軍次邏些城下,遂有今日之勝,依戰前所頒之討吐蕃制,當封王。”

“封常清呢?”

“封常清領萬人之軍,深入不毛,克復敵都,平滅象雄、尼婆羅諸國,當晉爵國公,加官御史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陳希烈接着說道:“程千里有側翼之功,可封侯。”

“其餘有功將士,依軍功褒獎不等,唯有一人,要請陛下斟酌。”

“誰?”李隆基本以爲他說的是劉稷,沒想到卻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瀚海軍副使王惟良,臣這裡有安西諸國聯名上奏的彈劾文書,指斥其人縱兵擄掠鄉民、橫行不法諸多事端,並有萬民折附於後。”

“什麼?”

李隆基一聽就怒了,從高力士手中接過他遞上來的奏疏,發現那是厚厚的一撂,隨意地翻到後頭,全都是百姓們的控訴,更是火冒三丈。

“人拿下沒有?”

“據于闐鎮守使楊和來報,其人及其所領北庭騎軍及兩千餘,皆已被捉拿於當地,聽候發落。”

“那還等什麼,朕不想再看到這個名字。”

李隆基的話幾乎是從牙關裡迸出來的,聽着讓人不寒而慄,陳希烈手執玉圭拱手答道:“臣等謹尊聖命。”

處置了犯事的軍將,李隆基感到火撒出去不少,隨手翻看着手上的奏疏,無意中發現,裡頭提到最多的,竟然還是那個名字。

劉稷。

那個在御前侃侃而談的少年郎,在腦海中,形象慢慢地鮮明起來。

第二百五十九章 刺殺(八)第九十六章 危機(八)第一百六十三章 主意第二十七章 訪客第二百八十八章 刺殺(三十七)第五十九章 念頭第二百六十四章 刺殺(十三)第四十四章 供述第二十七章 訪客第四十章 扮演第二百一十五章 黑夜第二百五十一章 教習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奪(二十八)第九十二章 危機(四)第十七章 藤橋(一)第三百五十章 分潤第三百六十三章 爭奪(十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刺殺(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擔待第五十章 探查第二百二十五章 曙光(六)第二百一十三章 劫盟(七)第二百七十章 餘燼(八)第九十七章 瘋子第八十四章 奪橋(九)第三百零一章 落單第二百五十章 找礦第三百四十章 祭首第二百五十二章 會師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敵後第三十二章 構陷第一百一十九章 顛覆(四)第二章 攪夢第四十九章 受刑第一百零五章 寬容第一百章 立威第二百八十三章 刺殺(三十二)第二百零九章 危機(二十一)第三百三十二章 醉酒第三十五章 始終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手第三百二十三章 柴禾第九十六章 妄想第二百零三章 危機(十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刺殺(二十五)第二百三十一章 財富第三百五十八章 爭奪(八)第二十章 封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目標第六十六章 心結第二百七十五章 刺殺(二十四)第七十七章 奪橋(二)第三百三十章 揭穿第八十二章 衝突(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步第三十四章 化解第二百六十二章 一簣第一百七十六章 夜奔第二百六十三章 刺殺(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爭奪(十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疑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等等第二百五十章 提防第一百四十七章 烏合第三百八十七章 爭奪(三十七)第六十二章 做甚第二百四十九章 迎候第十三章 歸心第二百零一章 有理第二十四章 淺見第二百一十七章 劫盟(十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壽王(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危機(完)第八十九章 誘敵第六十一章 反應第二百三十章 往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精明第八十九章 誘敵第六十七章 實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顛覆(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代理第二百三十五章 心慈第三百六十三章 爭奪(十三)第八十三章 奪橋(八)第三百零一章 落單第二百一十四章 劫盟(八)第二百九十二章 無眠(三)第九十七章 危機(九)第三百五十章 分潤第二百九十八章 認門第三百二十四章 板子第一百八十五章 偷襲第二十二章 寒月第一百七十四章 追蹤第三百九十四章 爭奪(四十四)第二百九十六章 善後第三百六十六章 爭奪(十六)第八十四章 奪橋(九)第六十二章 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