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十三勢

艾和來到劉辯面前,行禮拜見。

劉辯手臂虛擡,示意艾和起身:“道長並未悟命,如何知道劉備是龍命?你說的這相術又是怎麼回事?”

艾和躬身道:“陛下,修行修的是人的身體,真氣充盈,必形於相。龍命有龍命之形,虎命有虎命之形,有的形於面,有的形於身,有的形於形,各有端倪不同。落在有心人的眼中,大致還是能猜得出的。當然,如果以更高的境界視之,則無須追究這些細枝末節,洞若觀火,譬如臣在陛下眼中,毫無形跡可藏一般。”

劉辯忍俊不禁,放聲大笑:“道長,你雖然五千言不離口,卻未入心啊。”

“陛下批評得是,臣資質魯鈍,先師在世的時候便說臣成就有限,這輩子怕是無法悟命了。”

“你是張天師的弟子?”

艾和微微一笑:“回稟陛下,臣是天師的入門弟子中最沒出息的一個。”

“你既然能成爲入門弟子,資質自然不會太差,最沒出息,是不肯用功,還是天師不肯教?”

艾和一怔,隨即又笑道:“臣入師門的時候,天師已經閉關修行,臣是由師兄代授。”

劉辯點點頭,沒有再辯下去,問了幾句有關修行的話之後,他將女神的畫像推到艾和麪前:“認不認識這個人?”

艾和眼神一閃,神情變得凝重起來。他仔細端詳了半天,搖了搖頭:“有點像師姊嗣師夫人。不過……也不是非常像。”

“嗣師夫人?”劉辯很意外:“你是說嗣師張衡的夫人盧氏?”

“是的。”艾和顯然有些疑惑:“不過,臣沒聽說過天師道在草原上傳道,更沒聽說盧師姊去過草原,鮮卑人怎麼會將她的模樣塑成神像?”

劉辯倒不是很正在意,既然艾和說這人有點像盧氏,那就讓盧氏本人來一趟關中就是了,當面問一問,什麼都清楚了。艾和雖是關中治的負責人,畢竟只負責一方,而且遠離天師道本部。有些情況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他隨即問起了天師道在關中的傳播情況。艾和也打起精神,仔細向劉辯彙報了一番。

與太平道的極力擴張,野心勃勃不一樣,天師道更像一個道門。他們吸引信衆的方式也更加溫和。並不主張武力反抗。更提倡互助精神。在這一點上,天師道吸引了部分墨門的平等博愛精神,只是將墨門的武力色彩替換成了神道。

天師道的傳播不如太平道迅猛。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們也避免了像太平道一樣的悲劇命運。後世的道家,大部分都是天師道一脈,龍虎山成爲天師道的聖地,而太平道則因爲官府的重重打擊,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劉辯關心天師道在關中的傳播情況,不僅僅是隨口一問。他既然知道讓支謙去草原傳佛,當然也防着有人利用宗教來對付他,四五萬黃巾軍及家屬在扶風屯田,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一旦他們再和天師道聯合起來,天知道會出現什麼問題。

得知天師道與太平道道義雖然相近,做法卻是截然不同,劉辯有了主意。

“既然天師道與太平道都是道門,那究竟誰的道法更高明一些,不妨聚在一起議一議。”劉辯不緊不慢的說道:“你在這裡住一段時間,朕召黃巾大帥郭泰來,與你論論道,如何?”

艾和平靜的答道:“陛下,論道並非不可,不過,道法本是各人自悟,人的稟賦不同,對道法的理解當然也千差萬別,強求一致,恐怕未必就是上策。不僅難以統一意見,更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有違道門真義。”

劉辯微微一笑,並不作答。艾和說得對,道法很難論出高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有統一標準可用,誰能說誰的道法最好?但是他提議論道的目的並不是爲了論出道法的高低,而是要讓太平道和天師道走上對立,這樣他纔好從中制衡。

在漢代的歷史上,皇帝干預學術的事件不止一次,白虎觀會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不過,他不想照搬白虎觀以權力決定學術的做法,他只是挑起他們的爭論,不讓他們相安無事,甚至結成聯盟。對於朝廷來說,這樣才能分而治之,對於道門來說,這也可以避免他們敝帚自珍,抱殘守缺。

見劉辯心意已決,艾和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得躬身領命,反正盧夫人也要趕到關中來,不如就議一議吧。

“艾道長,朕給你看一樣東西。”劉辯擺擺手,馬超拿過一幅帛圖來,攤在艾和麪前的案上,正是蔡琰畫的那副太極圖。不過,爲了防止扯壞了,劉辯讓蔡琰在帛上重新畫了一幅。

一看到太極圖,艾和愣了一下,原本有些微躬的背立刻挺直了。他伸出手,小心翼翼的拿起太極圖,仔細端詳,眼中露出無法抑制的欣喜。過了一會,他放下太極圖,向劉辯施了一禮:“臣斗膽,敢問陛下,這副圖是陛下所制麼?”

劉辯高深莫測的笑着:“你覺得這圖如何?”

“玄妙之極。”艾和突口而出:“深得道門三味,臣修道數十年,尚未見過如此簡潔,卻又如此玄妙的圖解。陛下,臣能否與這位高人見一見,當面請教。”

“有這麼高明?”

“當然。”艾和似乎有些歡喜過度,不復有初見時的仙風道骨,他喋喋不息的解說起來,引經據典,論證這副圖深明大道真義,最後說道:“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又云:大道至簡至易;這副圖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精髓,一陰一陽,又至極簡之境,可謂無以復加,若強言之,唯混沌可解。而混沌則是老子所言之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看着手舞足蹈的艾和,劉辯忍俊不禁。“既然這個圖這麼高明,那你是不是也露兩手,讓朕看看你是不是夠資格和這位高人交流。”

艾和看了看劉辯,心裡有些明白了,這位高人弄不好就是天子本人。要想從天子的嘴裡求到真經,當然先要上貢。他一狠心,拱手道:“陛下,臣有師門導引秘技一式,願意在陛下面前獻醜。”

劉辯點點頭。

艾和起身,在臺上站定,雙目垂簾,呼吸吐納,收斂精神,手臂慢慢擡起,又緩緩張開,如同一隻大鳥張開雙翼,又慢慢合攏,雙手置於腹前,如抱一團,緩緩揉動。

劉辯覺得有些眼熟,不由自主的坐了起來,目不轉睛的看着艾和。

艾和雙手抱球,正轉三十六圈,反過來又轉了三十六圈,這才緩緩收勢。他擡起眼皮,正打算說話,卻看到劉辯一臉的驚愕,不免有些詫異。

“陛下?”

“你這是什麼導引術?”

“先天十三勢的起手勢。”

“先天十三勢?”劉辯疑雲大起。這哪是什麼導引術,這分明是太極拳的起手勢啊。他自己雖然沒練習過這種老太太健身的養生功法,但是見得太多了,是個華夏人都知道啊。什麼時候太極拳也成了導引術?

“對,先天十三勢包括起手勢與十二勢,十二勢與十二正經相合……”

艾和講解了一下先天十三勢,除了起手勢之外,另外的十二勢各與十二正經相通,和十二形的導引圖譜一樣,這十二勢也需要循序漸進,起手勢未至大成,不能進入下一勢的練習,否則很難有什麼效果。

“起手勢是養氣勢,需溫養丹田,待真氣自動,然後可循經演練。”

劉辯心裡雖然波瀾大起,臉上卻恢復了平靜。“你練了多少勢?”

“臣慚愧,一直在練起手勢。”艾和慚愧的說道:“據說本門中真正練成十三勢的只有天師本人。其他師兄弟尚未聽說有修至大成的。”

“那誰的手裡有十三勢的完整圖譜?”

“十三勢是師門秘譜,當然只能由天師一脈秘傳。天師仙化之後,就由嗣師保存,嗣師十年前仙化,現在在嗣師夫人盧氏手中。誰若有了突破,回青城山由嗣師夫人驗證之後,再授予下一勢。”

劉辯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等艾和和劉範下了建章臺,他站起身來,凝神止息,緩緩擡起手臂,照着艾和剛纔演示的姿勢演練起來。他的手臂剛剛擡起,就覺得丹田一跳,一股熱流隨着手臂的動作涌了起來,順着手臂內側的肺經注入大拇指。

大拇指套着的佛骨舍利忽然亮了起來,一道看不見的渾圓氣勢蓬然而發,向四周涌了過去。站在一旁的劉備、馬超等人只覺得一陣微風撲面,都以爲起風了,並沒有在意,可是當他們發現四周的帷幕向外鼓起,並非是被外面的風吹動時,這才意識到這股風有些詭異。他們轉過頭,看着雙臂擡起,面帶微笑的劉辯,驚得目瞪口呆。

劉備最先反應過來,翻身撲倒在地:“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劉辯微微一笑:“玄德,同喜同喜。”未完待續。。

第385章 天地作證第14章 讖語第145章 有口難辯第457章 亡國之道第290章 孫策戰馬超第65章 初戰第275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第217章 以佛法化戾氣第177章 應龍現身第334章 野火燒不盡第457章 亡國之道第82章 天狼命第292章 觀者衆第184章 貂蟬第11章 鸞鳳命格第299章 人心莫測第277章 投其所好第333章 天子駕臨第135章 上善若水第184章 貂蟬第381章 三重卦第320章 趙雲第58章 大局第77章 荀曹會第429章 根基與枝幹第336章 鮮卑往事第272章 人心的力量第133章 離羣孤鴻第185章 江東猘虎第83章 關羽來了第186章 人牲第278章 一舉兩得第407章 一舉兩得第296章 實力證明尊嚴第54章 皇甫嵩的虯龍命第133章 離羣孤鴻第43章 方天畫戟第1章 覺醒第247章 大獲全勝第362章 又見巨龍第435章 縱橫第160章 全面反擊第223章 白馬公孫瓚第3章 棟樑第346章 失控第115章 愚不可及第157章 潛龍在淵第445章 儒道並重第425章 百年樹人第275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第325章 念念不忘第429章 根基與枝幹第420章 高山第36章 朝會(中)第254章 烈士第388章 心動第340章 陷阱第323章 最大的愛護第161章 危機第245章 見機行事第61章 陰謀第1章 覺醒第6章 傀儡發飈第98章 挖牆角第48章 袁氏出奔第50章 勇者懼第122章 河東衛家第336章 鮮卑往事第75章 攻心爲上第295章 百騎破陣第211章 養虎爲患第186章 人牲第370章 傻人有傻福第267章 龍象之力第240章 空歡喜第9章 時日無多第162章 卞氏第399章 華雄第3章 棟樑第56章 明爭暗鬥第71章 剖鯀吳刀第373章 袁氏淵源第422章 捨得第250章 驚弓之鳥第319章 助你悟命第35章 朝會(上)第260章 雙刃劍第185章 江東猘虎第241章 兩隻鷹第285章 悔之莫及第310章 白骨觀第69章 朝儀第165章 龍騎第166章 默契第58章 大局第128章 百年之局第96章 佛骨舍利第240章 空歡喜第275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