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控制死亡率

殖民地缺乏勞動力,實在是有些出乎弗朗茨的意料。

原本他以爲有這麼多移民過後,勞動力就夠用了,現實卻非常的打臉,這些移民大都是淘金客,讓他們安安分分上班太爲難人了。

大家都想着要一朝暴富,除非夢想破滅,不然是很難安分下來的。就算是安分了下來,也不會有幾個人願意去挖礦。

金礦工人不足的問題,弗朗茨不操心,那是礦老闆們的事情,相信這些人一定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這個問題。實在不行,就慢慢挖好了,又不趕時間。

移民的主要目的是爲了開闢種植園,在當地建立起農業經濟,爲國內工商業生產提供原材料和市場。

費利克斯首相說道:“陛下,我們的移民速度已經很快了,殖民地的勞動力不足,已經影響到了我們開發非洲大陸的計劃。

德意志地區人口過剩,每年都有大量的破產民衆選擇移民海外,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要爲移民的路費犯愁。

很多前往美國的移民都要提前簽訂勞工合同,由僱工方墊付路費,這份合同通常都是不平等的,大家是迫於生計才簽訂的。

如果我們承諾報銷一趟往返的船票,相信很多人都願意去非洲碰碰運氣,應該可以留下不少人。”

弗朗茨想了想說:“增加移民容易,但是怎麼能夠控制死亡率呢?儘管我們制定了嚴格的衛生條例,可是在執行上做的並不好。

現在前往非洲的移民,一年之內因爲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居然高達百分之三,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高了,必須要降下來。

我們吸引移民過去是爲了開發非洲大陸,這麼高的死亡率,肯定會大大降低大家的移民熱情。”

殖民地的移民死亡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死於意外情況,疾病就是其中的殺手之一。

其中以非洲當地的高發傳染病、呼吸道感染、腹瀉、瘧疾爲主,所以一開始弗朗茨就召集了醫院專家,制定了防疫措施。

呼吸道感染可以略過,這種病主要是針對中老年,前期的移民都是青壯,這個問題可以忽略不計,反正大部分國家人均壽命都不到四十歲。

腹瀉主要是飲食不良,爲此還專門制定了營養套餐,當然目前只有軍隊和殖民政府官員享受的到,普通移民的吃喝拉撒政府還監管不到那一步。

高達傳染病的病毒攜帶者是當地土著,理論上只要禁止移民和當地人親密接觸,就不會有問題。

隨着工業時代的到來,1850年過後奎寧就可以大規模生產了,瘧疾的死亡率已經降下來了。

爲了減少疾病傳播,比如說蚊帳、蚊香、驅蟲草……都進入了後勤裝備中,前期還免費向移民發放。

理論上如果移民嚴格執行安全衛生條例,因爲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不可能這麼高。現在的移民大都青壯,抵抗力要強的多,正常情況下死亡率不會超過百分之一。

不要看只是相差兩個百分點,人口基數上去了這個差距就大了,如果移民是老弱,這死亡率可是要翻倍的。

疾病造成死亡的只是一部分,還要考慮其它因素完成的移民死亡。比如說現在,除了疾病之外,淘金客們在外面和人發生火拼,就是第二大死亡因素。

根據殖民政府初步統計出來的數據,移民第一年的死亡率高達5.8%。這麼高的死亡率,直接讓當地移民人口自然增長率爲負數。

其它的意外事故,等當地局勢穩定了下來,自然可以降下來。

疾病的高發死亡率,就成爲了當務之急。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殖民地人口都是負增長,全靠外來移民支撐。

疾病死亡率能不能夠有效控制?答案是:能。

從各個移民據點的人口死亡率不一樣,就可以看出來。

最早開闢的新布魯克,疾病死亡率就被控制在了1.4%;而後期在加納開闢的殖民據點,疾病死亡率卻高達3.9%。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前期的移民全部是由政府主導的,大家都強制執行了安全衛生條例;後期的移民是自發進入,政府監管不到位。

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高死亡率肯定會引起恐慌,到時候再想要吸引移民就難了。

殖民大臣約西普·耶拉契奇解釋道:“陛下,現在的移民來自於世界各地,又時常出沒於叢林之中,殖民政府很難對他們進行有效監管。

如果我們監管太嚴,可能會讓一些民間殖民團隊,選擇離開前往其它國家的據點落腳。”

弗朗茨嚴肅的說:“他們想要離開就讓他們離開,在我們的地盤上,就必須要遵守我們的規則。

將安全條例普及下去,在所有的殖民據點強制執行。違者就給我罰款,屢教不改者就把他給我罰破產。

總之,我不管殖民政府採取什麼手段,都必須要將疾病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從明年開始,移民的疾病死亡率必要要限制在百分之二。

如果七國談判達成了一致,那麼明年移民的年死亡率,也必須要限制在百分之四以內。

三年之內,移民年死亡率要壓制在百分之三點五以內,做不到可以提前給我滾蛋。

內閣抓緊一些根據各個地區的完成情況,該升官的升官,該撤職的撤職。他們做不到就換一批人來做,我們什麼人都缺,就是不缺能做官的人!”

官僚如果不給他們壓力,就不要指望他們能夠做出成果來。弗朗茨也沒有一次性到位,而是分時間進行的。

現在英法各國殖民地移民的死亡率,基本上都限制在了百分之三以內,當然幾內亞灣地區例外,外出尋找金礦帶來的死亡率太高了。

如果只是在沿海地區活動,那麼弗朗茨給他們制定的目標,可能也就是百分之三了。

至於更低,弗朗茨不奢求了。還是等醫護人員增加了,醫療技術水平提高了再說吧!

在醫學設備缺乏的年代,醫生看病主要是靠經驗,和個人的知識積累,醫生的培養週期不可避免的很長。

從弗朗茨繼位過後,維也納政府就加緊了對醫療方面人才的培養,最早的學員都還有一年時間才畢業。

爲了改善國內的醫療條件,都是對鄉土醫生進行了短期培養,淘汰了傳統的放血療法,讓他們接受了新的醫學知識。

海外殖民地實在是顧不到了,這個年代的醫生都是中產階級,人家不願意去,政府也無法強迫。

現在只能保證一個殖民據點有一家醫院,裡面的醫生數量往往就兩三個,加上幾名學徒就開門營業了。

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還要過幾年才能夠解決。從明年開始,奧地利每年都會有一萬兩千名菜鳥醫生,走出校園進入醫療體系中。

加上傳統方式培養出來的學徒式醫生,那麼每年奧地利將增加兩萬名醫生,可以大大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相比之下,護理人員培養速度就快的多了,兩三年培養一批,每次培養兩三萬人。

這些人主要是護理,在醫生數量嚴重缺乏的年代,他們雖然無法看病,但是根據病人的症狀,賣賣藥還是可以做到的。

要是判斷失誤,造成了不良後果,那麼很遺憾,只能算你倒黴。這個時代就是這麼的殘酷,醫療條件就這水平。

費利克斯首相硬着頭皮回答道:“是,陛下!”

猶豫了一下,又補充道:“陛下,既然要培養移民的安全衛生意識,那麼不如我們從國內開始吧!

之前我們只是在提倡大家遵守安全衛生守則,卻沒有強迫執行過,不如現在制定一部法律,強制在民間推廣。

只要大家養成了好習慣,那麼他們到了殖民地,也會自覺遵守規則的。”

相比殖民地上流動性強,難以強制執行外,在國內立法推廣安全衛生守則,就要容易的多了。

報紙上也宣傳了很久,大部分人都已經認同了“安全衛生”這個觀念,可是接受歸接受,能不能夠遵守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現在強制立法執行,無疑是在之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廣。

“可以,國內的安全衛生常識教育,也有必要進行加強。”

在弗朗茨看來,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人人都遵守安全衛生準則,對遏制疾病傳播非常有積極意義。

第三十章、跳坑了第五十五章、亂世用重典第一百六十一章、普波聯邦第九十七章、英俄反應第一百三十四章、奧斯曼危機第十七章、禍水南引第兩百二十二章、黑鍋天降第一百零五章、勤儉持家第兩百四十九章、悲觀第一百四十八章、有時候兵太多也是麻煩第四十九章、友誼見證第一百四十章、掀桌子第一百零八章、真正的危機第一百零二章、各有算計第兩百二十三章、戰爭結束第十五章、嚇倒了第八十七章、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真第二十三章、混水摸魚第兩百五十三章、肉在鍋裡第一百五十九章、奧斯曼危機第一百九十四章、美國行第八章、奧地利公務員考試第十章、波旁復辟第一百一十四章、誤入的卡車第一百零八章、約翰牛的外交手段第十七章、提前的米騷運動第六十七章、挑戰者與維護者第八十九章、希望第三十五章、收買拉攏第一百二十一章、坑貨隊友上線第十四章、金礦第五十六章、鷸蚌相爭,先誅漁翁一百零九章、英奧談判第一百二十三章、殘酷第十二章、被坑的軍火販子第六十章、能源調節(月票加更)第十一章、科學家檔案庫第五十三章、英國人的反擊第一百七十五章、戰略公路第三十五章、最有價值和最沒價值第一百六十八章、奮鬥的……第五十九章、皇子總督第一百七十四章、醞釀中的反擊一百零九章、英奧談判第兩百三十八章、換個聽話的上臺第十七章、提前的米騷運動第三十九章、第一把火第四十二章、軍事準備第一百三十九章、英國人的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運河遇襲第五十四章、俄國民衆的好爸爸第一百二十章、糾結的沙皇第六十二章、全球巡航第六章、神盾第十九章、發財?從挪用**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戰略分析第九十八章、英國人的陰謀第六十八章、開普敦條約第一百章、倒黴蛋第一百二十八章、勾心鬥角第一百三十七章、新維也納體系第五十六章、必須要跳的坑第十二章、列強的節操第十六章、淘金熱第十九章、發財?從挪用**開始第三十三章、淨化官場對伍第三十七章、看不懂的資本第二十六章、領主的煩惱第兩百四十五章第三十八章、攝政第兩百五十六章、毛奇的大計劃第三十五章、收買拉攏第三百零四章、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第一百七十一章、殖民地交易第九十章、政治爲王第十四章、金礦第十二章、自由燈塔必須要亮起來第三十二章、失控第五十六章、必須要跳的坑第八十九章、風波起第一百五十四章、落井下石第兩百一十六章、俄奧同盟解體第四十六章、禍水東引第六十九章、油田第兩百零七章、自由貿易時代第九十九章、我們要中立第三十二章、失控第一百四十二章、陰謀第三十九章、漁翁現第十一章、股災來了第兩百零五章、大決戰第兩百五十一章、巴拿馬獨立組織第八十五章、黑歷史第兩百九十一章、思想纔是統一的核心第四十六章、比爛的組織第四十一章、處理戰俘兩百二十九章、無暇顧及第五十章、法蘭克福會議第一百七十章、皇帝的新衣第六十一章、南北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