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八 爲君說新政【第三更】

(海兄過譽了,我這種人,怎麼會有存稿。)

上回說到,李從璟到了夏魯奇府上,兩人在當夜談到了一樁大事,到底是何大事呢?嗯,我不告訴你們。

好吧,且聽我緩緩道來。

原本親王駕臨,府上一衆人等,包括家眷在內,都要擺禮出迎,不過李從璟與夏魯奇相熟,加之此時天色已近日暮,就沒讓夏魯奇折騰。兩人在設廳擺上酒席,對案暢飲,既無他人作陪,也無歌舞相伴,樂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自兩川一別,夏魯奇歸朝,李從璟打理兩川后續事務,如今再見,已是數月,其間李從璟走了一趟契丹,引得大唐北境天翻地覆,少不得又要在席上敘談一番。

閒話不多,且說轉眼間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兩人的話題又回到帝國當前軍政大事,以及河東局面上來。

“太原府尹孫芳傳把持太原大權已久,如今看來,太原府的新政推行的很不好,但令孤王困惑的是,太原府每年的稅賦並不曾虧欠。”李從璟對夏魯奇道,“節使來此時日雖然不長,但孤觀節使言談,似乎對河東虛實已頗爲了解,可否解孤王之惑?”

聞聽此言,夏魯奇神色略顯凝重,沉吟半響,這才拱手道:“某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若講,對當朝頗有觸犯;若不講,如噎在喉。”

“但說無妨。”李從璟道。

“敢問殿下,日後是想做中興之主,還是欲爲盛世明君?”夏魯奇問。

李從璟怔了怔。

中興之主,盛世明君,還有區別不成?

細想,區別如隔天地。

李從璟肅然道:“孤不才,願爲盛世明君。”

“那某就知無不言了。”夏魯奇語調沉緩,“天成以來,某歷鎮許州、遂州,而今又到河東,頗知地方事。天成新政雖聲勢浩大,行之數年,也頗有成效,然而在某看來,卻是治表不治裡,治朝廷不治州縣。”

李從璟臉色微變。

天成新政乃是朝廷數年來傾力施行的大政,凝結有皇帝、百官無數心血,推之地方朝廷更是大力監督,其成效也是頗豐,不僅使得大唐府庫有充盈之象,對各節度使之權的削弱,更是成效非凡。

士農工商,皆承其惠,方有百廢初興之象,朝野上下,人皆謂曰:當世憑此而中興,大唐復興有望。怎麼天成新政到了夏魯奇這裡,就落得個“治表不治裡,治朝廷不治州縣”的評價?

休說他人,便是李從璟聽了,心頭也不是滋味。

李從璟知道夏魯奇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吸引他人注意,好突出自己的人,於是耐住性子直身道:“願聞其詳。”

夏魯奇雙手撐膝,躬身道:“新政法令,囊括萬象,財賦、農事、土地、商賈、鎮軍、貢舉等都有大政綱領,朝廷以之行於天下,而天下始有復甦之象。然遍觀史冊,新政時常有,初推行時大多聲勢如虹、天下震動,或有開十年中興之世者,然主持新政之人,或曰君或曰臣,一旦不在其位,則新政在一夜間煙消雲散,其勢較秋風掃落葉更爲迅捷,而世道重陷混沌,何故也?”

李從璟沉吟道:“皆因所謂新政,不過流於表面,而未深入根本?”

“然也。”夏魯奇頷首,“某再問殿下,自安史之亂以來,天下日有積弊,間或有中興之君,勤勉政事,亦不乏良臣相佐,爲何不見世道長久承平,而王朝重現貞觀、開元盛世之貌?”

這個問題太複雜,李從璟一時不能答,他想聽聽夏魯奇如何看。

“積弊易,一日千里;除弊難,百日一步!”夏魯奇沉聲道,“除弊難,從根結上清除種種弊端更難。”

一句話,說的李從璟精神一震。

夏魯奇繼續道:“好比醫者醫人,病患病入膏肓,若要根治其病,少不得刮骨療毒。而刮骨療毒,必得醫道聖手,先入皮再入肉,免不得幾番鮮血淋淋,饒是如此,也難保證盡除毒物;而若是隻治其表,便是一介尋常大夫,用藥半旬,也可使得肌膚光鮮如初——但若如此,又有何用?”

李從璟道:“請深言之。”

夏魯奇嘆息一聲,“方纔殿下言及,孫芳傳明明推行新政不力,爲何每歲財賦卻不差。殿下可知本朝韋堅、王鉷舊事?”

李從璟搖頭,這兩人他沒聽說過。

夏魯奇道:“天寶年間,韋堅爲斂錢財,於江淮轉運租米,取州縣義倉之粟,轉市輕貨,專門差遣富戶來押船,這樣一來,若是途中遇到事故,造成遲留損壞,韋堅便藉故向船戶大肆徵收錢財。靠着這種手段,每年他都能給朝廷聚斂許多錢財,玄宗卻以此認爲他才能出衆,提拔重用。”

“玄宗在位日久,用度日益驕奢,沒有節制,內庫漸漸不支。王鉷時爲戶口色役使,便巧立名目,大肆徵剝財貨,每歲斂財百億,而玄宗以爲能,聖眷日隆。”

“孫芳傳雖未勉力推行新政,卻靠着種種手段,獲得許多資財,故而每歲財賦並不見虧欠。可恨他在太原根基深厚,前任節使又年老昏聵,治他不得,竟使他在太原胡作非爲了多年。”

李從璟一時無言。

他這才意識到,李嗣源讓夏魯奇出鎮河東,怕是早就察覺了孫芳傳的種種不軌之處,只是暫時沒有證據,這才讓夏魯奇來整肅河東。

河東如此,其它地方呢?

李從璟不用多想也知道,官員清明、朝廷大力監督的地方,或許沒有這些情況,但天下州縣衆多,中間還有許多節度使,怕是也有不少地方像河東一樣。

一言以蔽之,州縣財賦充足,給朝廷貢獻的賦稅多,地方並不一定就治理得好,官吏並不一定就是清官良吏。

新政推行數年,成效非凡,但其中有多少掛羊頭賣狗肉,藉機在地方以不法手段斂財,而後向朝廷邀功請賞以獲升遷的?李從璟回答不上來。

夏魯奇又道:“地方官吏爲應對朝廷督察,手段層出不窮,便是地方新政推行不力,這些人也總能選一處地方,營造出新政繁盛的景象,以應付朝廷督察官吏,就更不必說有些個督察官吏暗收賄賂了。”

“一些地方重臣,如節度使者,與朝廷官吏素有來往,或爲故舊,或是姻親,或有勾連,所謂法不外乎人情,即便那些朝堂重臣本身非是奸佞,也礙不過人情世故,總有給人行方便的地方。毫釐之差,千里之別,中樞對某些關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方上就足以是另一番天差地別的景象。”

夏魯奇看向李從璟,“以度量之製爲例:十合爲升,十升爲鬥,三升爲大升,三鬥爲大斗,十大斗爲斛;二十四銖爲兩,三兩爲大兩,十六兩爲斤;又山東諸州,以一尺二寸爲大尺。”

“本朝先前屢有明令,規定度量之制,但天下大亂以來,諸侯林立,各用各法,導致各地度量不一。今日州縣內徵賦役用大升大斗大兩,明日向朝廷貢獻賦稅則用小升小鬥小

兩,就更不必說夾雜一尺二寸這樣個別地方的度量,天下州縣衆多,朝廷如何覈實?如何糾察?又是否能查到實情?縱然查得實情,州縣上貢賦稅時,會不會買通官吏?”

李從璟的額頭上已是冒出層層細汗,而夏魯奇還未說完,他接着道:“朝廷曾今有令,凡水旱蟲霜爲災,十分損四以上免租,損六以上免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而藩鎮、州縣是否果真推行?又推行到何種程度?地方向朝廷報災則大張其口,向內治災則大而化小、小而化無......”

“新政興商賈,事涉貨物買賣,必關係到錢幣鑄造。鑄錢之法,本朝初行開元通寶錢,行之天下,而自藩鎮興起,錢幣就混亂不堪,藩鎮鑄小錢,民間私銷私鑄,還有銅之不足用的情況......”

夏魯奇一連說了許多,李從璟多半時候是在靜聽。

光陰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堂中燭火搖曳,帷幄低垂,小案上的飯菜早已涼透,歪倒的酒壺久久不曾被扶起。

丫鬟們曾數次進來剪燭、添油,又悄悄的退出去,堂中兩人隔着五步對坐而談,從沒注意到她們。

門外的秦王近衛已經換了幾波崗,門內的秦王卻一直未曾離座。

中間夏魯奇的夫人來了一回,也只是在院中遠遠忘了一眼燈火之處,就退了回去。

灑落院中的月光,從清淡變得清幽,又從清幽復歸清淡。

不知何時,雞鳴聲劃破了天際,東天漸漸現出一條魚線白。

......

“所以說,新政雖已推行數年,收到不小成效,天下也不乏堪爲表率的州縣,但還只是開了個頭,從大局上看,仍是當得‘治表未治裡,治朝廷而未治州縣’十三字。”晨光在屋中鋪陳開,夏魯奇收住話頭。

“今日聽節使一席話,如聞晨鐘暮鼓,當真是醍醐灌頂。”李從璟喟然感慨,苦笑一聲,“新政之事,孤一直頗爲自得,如今觀之,才知孤是井底之蛙了。”

他看向窗外,不禁想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爲何先驕?

夏魯奇道:“爲中興之主易,爲盛世明君難,想必陛下的心思與殿下一樣,便縱然新政還有種種不足,有陛下與殿下在,總是能夠糾正、深化的。”

李從璟認真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李從璟細聽細想了一夜,夏魯奇對新政不足之處的種種見解,朝中那些重臣們,並非也就一定全然沒有察覺,只不過一件事有很多面,從上往下看與從下往上看,總會看出許多不同的東西,需要相互彌補。

眼下新政到了第二階段,正是鞏固成果、開拓進取的時候,很是關鍵,李從璟今日聽了夏魯奇這一席話,對他歸朝後與李嗣源等人商議新政下一階段的佈局、措施,必是大有裨益。

若新政還是按照老樣子推行下去,最多隻能收穫一時之功,根本不可能澤被百年。

李從璟不無無奈的想到,來日一路回洛陽,只怕路上都要爲此事費盡思量了。這趟回太原來,他本是打着放鬆一番的主意,卻不料先是處理了孫芳傳,而後又與夏魯奇論說新政,卻是沒有真正鬆神的時候。

到了如今這個位置,想要再體會市井、鄉野之樂,不是那麼容易了。

李從璟站起身,向夏魯奇拱手行了一禮,“節使辛苦了。”

夏魯奇連忙還禮,“在殿下面前,不敢言苦。”

(本章完)

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來風滿樓章二十七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八十二 終是宿命禍蕭牆 夜雨殺戮停不住章五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4)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八十九 東風過江春不遲 荊南事了當北歸章十七 淇門之變(9)章四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7)章八十一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8)章八十一 燈火處是歸處【第三更】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一百六十二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2)章十九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6)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四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5)章七十八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4)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一 王於興師章兩百十一 安國定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中)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七十五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3)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九十三 忠昭日月死何惜 布鞋未成人已去章八十二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9)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九十四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1)有關李嗣源章八十一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下)章九十五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2)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七 虎狼環飼亦前行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一百三十六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下)上架感言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一百六十九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3)章七十 北面有朋遠方來 三問三答見生死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五四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1)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一百零一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0)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九十七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6)章七十九 少女的煩惱章五 神仙山(4)章八 兄弟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二 奮我軀兮章四十七 序幕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六十四 相救章三十四 虎子與犬子章七十三 天下精銳出我部 茉莉凋零大江岸(1)章八十九 東風過江春不遲 荊南事了當北歸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6)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五十四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0)章五九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6)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韜爭權有方 戰事未起死斥候(2)章六十九 離營將士英雄心 諸事可爲農在先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2)章十三 戰士之仇章六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3)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四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4)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十六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7)章九 他的屠刀章六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5)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4)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二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2)章兩百三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2)章七十八 祖祖輩輩是漢人 生生世世不爲奴章八十八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1)章五十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5)章兩百十六 大勢已至終傾力 欲整山河顧奸何(上)掌七十六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4)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五十九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2)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2)章四十 要殺了這個人哦章五十三 兩線(第二更)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一百一十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上)章九十九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6)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