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7)

康義誠不曾料到事情會發展到如今這番模樣。

朝廷整頓吏治,在孫芳傳案時就已露出端倪,一王二相三司的大架勢,自然不會是隻針對區區幾名官員。

但康義誠並未沒有謀劃過對策。洛陽的吏治情況如何,康義誠心裡有底,要說十惡不赦之輩,很少,但貪贓枉法的,很多,夠整頓標準的,也有十之二三,這是一個堪稱恐怖的比例,就更不必說依附在他們這些跋扈大員身旁的其他官員,這股力量已經足以將洛陽鬧翻天。

然而人性總是有軟弱的一部分,在一王二相三司來勢洶洶之初,官員們只顧着戰戰兢兢,沒能及時做出反抗,好生折損了一些大員,比如說戶部尚書張春來、刑部侍郎孫興等人。

而後,康義誠在和李從珂、劉謀、王紀實、朱守殷等人座談後,敲定了聯手向皇帝施壓、並且對三司查案陰奉陽違的調子。在那之後的一段時日裡,姑且不說請求皇帝暫停整頓吏治、縮小查案規模的摺子,便是進宮面見皇帝,當面痛陳利害,要皇帝以大局爲重的官員,每日裡都絡繹不絕。還有許多官員,爲表達對查辦貪腐大興牢獄這等不仁之政的牴觸,甚至告病離崗,在家裡呆着不出來。

王公貴族、朝堂大臣,連日向皇帝進言,請求皇帝行仁政,不要行苛政。倚老賣老,引經據典以歷朝興亡歷史爲依據,苦頭婆心向皇帝曉以大義的官員,更是不在少數。

那段時日,是洛陽官場最爲混亂的時候,羣臣義憤,無心公務,朝廷機器的運轉幾近停滯。

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孔循纔敢在汴州堂而皇之去攔截刑部官員,敢拿定主意要對太原犯人做手腳。

汴州境內那場大雨中的攔截與反攔截,正是洛陽官場新舊兩股勢力鬥爭的延伸,在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是關乎勝負的重要較量。

洛陽官員在彼此間當然不可能刀兵相見,捉對廝殺,這種事只能延伸到地方,在地方體現出來,權力鬥爭的血腥之處,當然也會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無論如何,洛陽代表帝國臉面,表明的和諧大局自然要勉力維持。

但就是在這種時候,面對混亂不堪的官場,皇帝陛下從無半分讓步,一王二相三司也不曾有過半分妥協,每日裡該辦案的辦案,該拿人的拿人,手腳動作更是一日比一日迅速。監牢裡的官員,一復一日多,而且刑部與大理寺的刑訊手段,像是比之前好了不止一個等級,刑訊時往往能不見血就讓官員乖乖招供。

雙方鬥爭最慘烈的時候,一位戶部官員在大理寺去捉拿他時,竟然事先躲到一間屋子裡,也不知他心理到底作何念想,最後竟然拿腰帶上了吊,並且寫下血書,痛斥奸佞當道,爲禍朝綱,殘害忠良。

這名官員死的那一日,宮裡的燈火一夜通明。

羣臣聚集在宮殿外,跪倒一大片,至夜不退,呼籲皇帝廢苛政、行仁政,停止所謂吏治整頓。

他們跪了一夜,竟然無人散去,其意態堅決的程度,簡直跟沙場搏命的將士殊無二致。

翌日天明後,秦王帶甲士圍了這批官員,冷冰冰說了一番話:“顛倒黑白到了如此無恥的地步,是國家不幸。國家不幸,孤難辭其咎。十數年來,孤縱橫沙場,起於血泊之中,生於屍海之內,憑的就是你強我更強的

氣勢。今日你我就來分一分強弱,誰能將孤摁倒在地上,孤任由你等處置!”

而後,身着王袍的秦王,隻身大步走向那批官員,親自動手,將一個又一個官員提起來,一個接一個扔出宮門。

有敢反抗的,秦王從不講理,一拳放倒,拖出宮門。

衆官員於是無不大駭。

遂爭相奔出。

自那日起,秦王調集甲士,日夜宿衛宮城。

後有一日,皇帝駕臨宮門,在城樓前扶欄遠望,而後對宿衛宮城的甲士道:“朕起於草莽,曾與販夫走卒爲伍,民間疾苦不敢說盡知,卻也曉得一二。若帝國行新政、洛陽整頓吏治,果真是殘害百姓、爲禍蒼生之舉,朕命該不得人心,便是位居深宮,有萬千甲士護衛,也必重蹈莊宗覆轍;倘若朕即位以來,所行種種政策,有利於我大唐將士,有利於我大唐百姓,有利於我大唐江山,朕之宮廷,何必要甲士步步宿衛?”

言罷,皇帝遂下令,撤去增調甲士,恢復尋常宮禁。

隨後又下令,大開宮門,並傳令曰:吏治整頓一日不停止,宮門一日不閉,但凡有意欲入宮者,文諫也好武諫也罷,朕恭候之!

大唐皇帝的宮城,自那日起,前門大開。

卻無一人擅闖宮城。

此事傳遍洛陽,有坊間效仿之,夜不閉戶。

民無一家失竊。

連往日屢有活動的盜賊,也絕了蹤跡。

民風因之大化!

在不良官員日夜苦思如何抱團保全自身,使用各種手段與朝廷爲難時,那些爲官清廉,忠心擁護朝廷的官員,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了該有的氣概。

他們日日堅守本位,即便是到了休沐之期,亦在官署坐鎮,面對那些對政事敷衍對待、虛以委蛇的同僚,他們憤然起身,指鼻唾罵。這些帝國良臣,白日勤於政事恪盡本職,夜裡則擬寫奏章爲國事出謀劃策,更爲吏治整頓之事據理力爭,以表擁護之心。

在洛陽官場,一時間再度興起一句話,那是良臣與奸佞對罵時,經常掛在嘴邊的:“恥與賊相識,不與寇同生!”

——這句兩川之役時,王師將士用無數鮮血向兩川亂軍表達出來的話,如今再度在朝堂上現身,成爲良臣們激勵自身,並且與奸佞對陣的有利武器。

在吏治整頓進入中期以後,也是新舊兩股勢力爭鬥最白熱化的時候,皇帝的御案上,每日都會擺起高高兩摞冊子,一摞指責吏治整頓,一摞擁護吏治整頓。

這兩摞冊子,隨着時間推移,高低之別漸有變化。

後者的高度日復一日高於前者。

冊子前處理政事的皇帝,眉頭也日漸一日舒展。

許多依附奸佞的朝臣,漸漸脫離原本陣營,那些處在中間地帶的官員,逐日加入到擁護朝廷大策的立場上來。

回憶到這裡,康義誠的眉頭緊緊皺起,心頭如同火燒。

在察覺到局勢不利的時候,他們並非沒有采取相應措施。

在汴州攔截刑部官員與太原罪官的行動失敗後,康義誠和很多官員一樣,都敏銳意識到,隨着他們在這件事上輸給一王二相三司,他們的整體氣勢也都落入下風——說到底,那是新舊勢力實力的碰撞。

但讓康義誠等人欣喜的是

,趙王在彼時出現在了汴州,表明了他的態度。

接連受挫、形勢不利的官員們,無不意識到僅靠他們自身的抱團,已經很難再壓倒一王二相三司,於是紛紛投向趙王,希望藉助趙王與秦王之爭,以趙王爲首,再次組織起反攻反撲之勢,甚至在趙王需要他們交上投名狀的時候,大多數人也沒甚麼遲疑。

不僅洛陽如此,諸道藩鎮州縣也是如此。

然而好景只是曇花一現,趙王雖然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陣風,但這陣風很快就過去,舊勢力許多時日不曾有所動作,就是把希望寄託在趙王身上,誰曾想趙王突然間就領兵出征。

舊勢力浪費了時間與精力不說,連最後最該爆發潛力反撲的時機,也錯過了。

趙王離開洛陽後,大理寺、刑部拿人的速度,比先前更快更猛,而且查出的罪證一個比一個準,讓舊勢力根本反應不及,還沒有甚麼舉動就被陸續投入大獄。

等所有人都意識到極度危險的信號時,身邊已經沒多少人。

就如現在的康義誠,隻身坐在屋中。

屋外陽光刺眼,康義誠心頭怒火正熾,他忽的一巴掌拍碎小案,站起身來,面色猙獰道:“等你援楚歸來,某等可還有骨頭剩下?跟秦王一比,你就是個廢物!”

他大步出門。

屋中頓時空無一人。

......

崇文殿。

一陣爽朗笑聲繞樑不絕。

除了李嗣源、李從璟,安重誨、任圜、馮道、李琪等四名宰相都在,安重誨由中書省轉任樞密使,算是迴歸老本職,馮道以其博學接任中書令,任圜兼任工部尚書,李琪兼任御史大夫,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新晉宰相,門下省侍中李愚。

整頓吏治,下獄、罷黜了不少官員,空出來的位置自然要有其他人補充。

除卻這幾人,再有幾位,新任戶部尚書馮贇,內客省使範延光,新任宣徽南院使孟漢瓊,新任宣徽北院使趙延壽。

衆人言笑,卻是因爲李嗣源說起,今日午前,尚書左丞相劉謀進宮面聖,請求告老還鄉。這位“識得大體”的老人精,今日主動請求告老還鄉,的確能說明很多問題,李嗣源的高興也是情理之中。當然,依照慣例,李嗣源留了一回,還要等劉謀繼續上書請辭。

李從璟在腦海裡過濾了一遍劉謀犯下的事,此人雖然貪污的錢財不少,履職有虧,但喪盡天良的事卻是沒有,這大概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大抵防的便是晚節太過悽慘。

在殿中呆了許久,李從璟先行告退。

滿堂人物,不乏新貴,他真正瞧上眼的卻是沒有幾個,更嚴苛點來說,一個都沒有。如今秦王身旁人才濟濟,論才能,隨便擰出一個都要勝過這些人,秦王實在無意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

史說明宗一朝,良臣聊聊,明君可輔,臣子非才,很有道理。

春帷早已落下帷幕,新進才子們也已進入各部供職,李從璟更在意的是這些人。

自打同光二年出了一個“二蘇”,現在朝堂上下,已久很久沒有惹人注目的“新貴”了。

而一個健康的政治集團,人才必須要呈階梯式出現,每一個段位的人才都不能少,這樣才能保證後勁,才能推動整個團體不斷向前發展。

(本章完)

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一百零四 繁華落幕心可安 人生得意往何處章四十六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1)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三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3)章十九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0)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9)章一百七十三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上)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十七 打鐵匠,使刀人章八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十九 何衝章六十九 名將章兩百二九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6)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六十八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4)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十三 勝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七十一 強一地也強一國 最是諜鬥能驚心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八十九 大浪來襲羣魚躍 風雨一路洗鮮血(2)章四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章一百一十八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1)章三十一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0)章五十八 崔玲瓏抵死掙扎 第五動情用巧刑章六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8)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十六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3)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1)章二十 天下章二十三 百戰安義(2)章十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0)章五十一 澤州判官章一百八十一 有人苦戰有人行 有人夢甜有人醒章八十七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3)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8)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十三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6)章六十七 一朝得領五千甲 踏碎關山覓封侯(3)章四 神仙山(3)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九十 千萬人攔亦可殺 君不見妾妾見君章三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3)章六十四 相救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五 深夜遇襲逃百里 三人說契丹國事章八十九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5)章六十 李從璟的志向章五十六 天下不復有門閥 我打你臉又如何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十九 何衝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五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上)章三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八 奮起於亂勢之中章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3)章十三 淇門之變(5)章七十六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3)章九十二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1)章一百零二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3)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四十一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2)章七十二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4)章二十六 崔玲瓏寺廟設伏 趙象爻挑選墳墓章十四 雲波詭譎章七十八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5)章九十四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3)章三五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4)章九十六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3)章三十五 李繼韜之謀章八十七 誰爲讀書人立心 誰向宣武軍告密章一百八十二 各在苦戰各自忙 各自悲慼各自亡章七 一載相識十載別(1)章七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兩百二四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章九十六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5)章三十四 都試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一百五十六 聞君欲行來相別 大勢將成起異變(2)章六十三 陣斬章二十三 趙普潁上行良政 士子風流總不同章五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5)章三十八 狡詐惡毒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一百五十八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1)章六十三 我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