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

黃州衛總人口大約在一萬兩千人左右。

這一萬兩千人裡,大約有五分之一是四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復興會按照明朝末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進行的劃分)。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三十歲到四十歲的中年人。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青年人。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十五歲到二十歲的少年人。還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是十五歲以下的兒童。

現代人看到這樣的人口年齡分佈,一般都會覺得這樣的年齡分佈好像非常的健康。按照上面說的,一萬兩千名黃州衛軍戶人口裡,有至少百分之六十,大約七千兩百人是三十歲以下的青少年。這樣的年齡分佈似乎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講非常的健康。

事實是,因爲農業社會落後的生產力水平,即使在正常的年份裡,整個中國的人的平均壽命都是非常低的。人的平均壽命低,這就說明了活在大明朝這個環境中的中國人的年齡都不會很大。

想想也是,明朝末年嚴重衰退的農業生產,落後的醫療手段,沒有近現代的衛生防疫和社會救濟。別說中國人了,這個時代的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人的平均壽命和活着的人的平均年齡都不會很大。

再者說,在大災之年,往往那些缺乏勞動能力的,下面有着一大堆兒孫的老年人,是最容易選擇死亡這條路來給家人減輕負擔的。

在日本的傳說裡,日本人動不動就會“神隱”了是什麼原因?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日本那個資源匱乏生產力落後社會長期動盪的環境中,這種老年人自己跑到深山裡尋死的情況表現的更加極端而已。而從現實上講,這種爲了減輕家庭負擔而自己去尋死的老人,在所有的農業國家裡都非常的普遍。

比如說,在2015年的印度,不是也有很多印度的老年人要求總統同意他們的自殺麼?

人均年齡低,這件事情對於活在大明朝晚期的老百姓來說是個非常殘酷的現實。但是對於復興會來說,這樣的人口結構對於復興會的人力資源的補充可是有着很好的一面的。

因爲復興會不信任任何接受過所謂的“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的讀書人,復興會的所有幹部和士兵都是復興會自己培養出來的。所以,年紀相對年輕,頭腦還沒有被生存的壓力折磨成石頭,比較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文化的年輕人,對於復興會的意義非常的重大。

經過一個星期的登記和整編。所有年齡低於三十歲的年輕人都被複興會單獨組織了出來。

二十到三十歲的兩千四百名年輕人,被複興會整編爲黃州生產建設兵團青年團。二十歲以下的五千人左右的少年兒童,則無論是剛剛牙牙學語還是已經結婚生子的人,都被複興會整編爲黃州少年營。剩下的三十歲以上到四十歲以及四十歲以上的黃州衛軍戶,則被整編爲黃州生產建設兵團。

按照大明朝的規矩制度,湖廣地區的衛所正兵,“每兵分田一分,每分36畝。”

黃州衛作爲湖廣地區一個有着五千六百個正兵的正式編制的地方衛所,按照大明朝的衛所制度,正常應該擁有5600人x36畝=201600畝的軍田。

可是大家也都知道,到了明朝末年這個時代裡,大明朝的衛所制度之所以崩潰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原本在法理上屬於衛所的軍田,原本應該由衛所軍戶世代種植的軍田,一方面被衛所內部的各級軍官所侵奪,變成了人家自己的田地。一方面又因爲地方上的土豪劣紳、官員豪強們大量的侵吞和掠奪,變成了他們的土地。

在兩方面的交互影響下,黃州衛原本應該有的二十多萬畝土地,即使因爲復興軍已經將衛所各級軍官抄家而恢復了一部分,可是也打不到紙面數字的一半兒,總數還不到十萬畝。黃州地區的地方上的那些地主士紳手中仍舊佔有了黃州衛大量的土地。

地方軍衛和地方豪強之間,在明初的時候因爲人口稀少耕地資源豐富,再加上衛所的力量強大,地方豪強是絲毫不敢侵佔軍田的。在兩者之間,地方衛所屬於強勢的一方。可是從洪熙皇帝時期開始,地方衛所和地方豪強之間的力量對比就開始發生轉變。

地方上的那些地主士紳們從那個時代開始就不僅看不起地方衛所,而且使用各種手段,或者勾結地方官更改田契巧取豪奪,或者直接就派人強佔軍田據爲己有。反正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黃州衛的軍田只剩下不到十萬畝了。

復興軍可不管你是什麼地方士紳。復興會不是大明朝這種封建官府,不需要地方士紳的支持以幫助自己管理農村。所以,對於那些佔據軍田的地主豪強們,復興軍先是給他們下達了最後通牒。

什麼叫做文貴武賤。在地方上稱得上士紳的,一般家裡都有幾個有功名當文官的子弟。所以在他們眼裡,就算是傳說中的湖廣總兵王書輝的軍隊確實威武雄壯,可是隻拿着鳥銃(他們沒有看到兩個炮兵連的十二門75毫米復興二式大炮)的大兵,隊列再怎麼整齊,他們也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

接到了復興軍要求他們退還軍田的最後通牒,他們根本就沒把這件事情當回事兒。

復興軍做事情是按照總部給定的計劃進行的。在下達了最後通牒之前,復興軍已經把加蓋了湖光總兵大印的交涉文書遞交給黃州府衙了。當然了,黃州府衙像按照復興會總部制定的劇本一樣,打着官腔拒絕參與這種地方衛所和地方士紳之間的矛盾。

復興軍是講究雷厲風行的。最後通牒的截止時間一到,復興軍的兩營士兵就開到了那些侵佔了黃州衛軍田的地主士紳的大院兒前邊。

復興軍是講究火力覆蓋的。到達了各個地主大院的復興軍部隊,立即對這些地主家的大院展開了火炮、火箭和手榴彈的大規模火力覆蓋。

據事後統計,經過復興軍和侵佔黃州衛軍田的地方士紳的“交涉”之後,近十家黃州豪強上百口的家人,絕大多數變成了“失聯人員”。

黃州衛方面收回的土地高達二十萬畝。比理論上的黃州衛軍田的數量還多了十多萬畝。

強烈推薦:

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19章 起步(3)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367章 在山東(2)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82章 陳保生進城(2)第24章 起步(8)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21章 起步(5)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8章 準備(4)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456章 打破舊規矩建立新規矩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449章 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應對第475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3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495章 王書輝的家庭生活第125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6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374章 在山東(9)第307章 終結者4第369章 在山東(4)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83章 奇葩的錦衣衛(1)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470章 萬事有理黃錦康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4章 起步(8)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40章 妖僧(4)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6章 開始(2)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6章 準備(2)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29章 日常(1)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37章 制度這個事兒(2)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386章 光復遼南1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22章 起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