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長安事變(4)

董卓追趕呂布剛出園門,便和一個人撞了個滿懷,董卓倒在地上,大怒,見是李儒,怒氣消了一半。李儒慌忙將董卓扶起,走進園中坐定,董卓喘着粗氣,問李儒,“你怎麼來了?”

李儒道,“剛纔我踫見呂布邊跑邊對我說太師殺我,這才慌忙趕入園中相勸,不想與太師相撞,死罪,死罪。”

董卓道,“他呂布竟敢調戲我愛姬貂蟬!”

李儒道,“丞相,您聽我一句話,呂布乃是丞相心腹猛將,而貂蟬只不過一女子而已,丞相若殺了呂布,將不會再有第二個呂布,而像貂蟬這樣的美女子天下有的是,丞相欲成大事,何在乎一個女子呢?”

董卓道,“事已至此,那你說我該怎麼辦?”

李儒道,“丞相何不把貂蟬送於呂布,那樣呂布將會感恩戴德,必以死效忠丞相,請丞相三思。”

董卓沉思良久,道,“容我想來。”

董卓回到後堂,貂蟬佯裝泣哭。董卓道,“你爲什麼要和呂布私通?”

貂蟬哭道,“不是我要和呂布私通,而是我正在後園看花,呂布提戟忽至,強行將我抱住,我掙脫不得,正好太師趕來。”

董卓道,“呂布既然喜歡你,那我把你送給呂布怎麼樣?”

貂蟬大驚,哭道,“我已是你的妻妾,你怎麼可以把你的妻妾賜於別人呢?真若這樣,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說罷,貂蟬便要去取掛在牆上的寶劍欲自刎,董卓慌忙將她抱住,道,“莫要當真,我這是戲弄你呢。”

貂蟬哭道,“丞相真若把我賜給呂布,那豈不被天下人恥笑?堂堂太師,還怕一個家奴不成。”

董卓道,“哼!我堂堂太師,怎能怕他呂布,若不是呂布逃的快,我早一戟便把他刺倒了。”

貂蟬道,“今呂布見丞相不在非禮我,恐怕以後他還會如此,此地不易久居,我們應當另尋他處居住。”

董卓道,“明日我們就搬往郿塢居住。”

貂蟬這纔有了喜色。

次日凌晨,李儒進見董卓問道,“丞相可決定要將貂蟬送於呂布?”

董卓道,“我有呂布有父子之分,不便賜與,你轉告他,我不怪他就是。”

李儒道,“丞相怎麼可以爲女人所迷惑呢?”

董卓怒道,“你的妻子可不可以贈給呂布呢?此事不要再議,再議必斬!”

李儒退去,仰天長嘆,“我等都要死於這婦人之手!”

即日董卓下令回郿塢,衆官都來拜送,貂蟬坐在車上,遙見呂布於人羣之中,眼望車中,貂蟬虛掩其面,如痛哭狀。

車已去遠,呂布騎馬跑到一個高坡之處,望着貂蟬的車轉過一片樹林消失在蒼茫之間,嘆惜痛恨。

胯下赤兔馬似乎也理解主人此時的心情,尥起前蹄嘶鳴了幾聲。呂布一勒馬的繮繩,欲待迴轉,卻見王允騎馬不知何時已來到身後。

王允遙望遠方,嘆息一聲,“唉,不想丞相竟如此卑鄙,奪吾之女,奪將軍之妻,實讓天下人恥笑。笑我事小,可將軍乃蓋世英雄,也要受此恥辱啊。”

呂布咬牙切齒,怒道,“淫逆老賊,我定要將你碎屍萬段!”

王允忙道,“將軍莫要亂講,在我面前可以,若是傳到丞相耳朵裡,將軍可危矣。”

“哼!”呂布瞪了他一眼,憤恨道,“奪妻之恨,就是將他碎屍萬段也難解我心頭之恨!”

王允道,“將軍既有此意,我王允願助你一臂之力,除此老賊!”

呂布喜道,“王司徒此言當真?”

王允道,“天地爲證,我早就想剷除董卓這逆賊,可是我力單勢寡,今若有將軍相助,除掉此逆賊就容易了。將軍,走,我們回去再作周密商議。”

“好,走。”呂布道。

兩人回到王允府上,王允差家人請來了僕射士孫瑞和司隸校尉黃琬,四人到秘室中商議。

王允道,“董卓老賊,弒君害民、慘無人道、人神共怒,我們起而誅之,成敗於否,都青史留名,望諸位務必一心,否則,我們死是小事,可殺不了董卓,仍是留禍患於天下。”

呂布拔刀在手,刺臂流血盟誓,道,“我們當同心協力,若有二心者,必殺其全家。”

黃琬道,“董卓現在郿塢,我們要想殺他,必須把他請回京師。”

王允道,“前些日我欺騙董卓說皇上想禪位於他,董卓深信,我們可派一能言之人到郿塢就說皇上已答應要禪讓於他,董卓定會前來,可派誰去好呢?”

呂布道,“我的同鄉李肅,因董卓不遷其官,懷恨在心。李肅早屬董卓手下,是他勸我殺了丁建陽來投奔董卓的,若是讓他前去,董卓定不會懷疑。”

王允道,“那有勞呂將軍前去說合。”

呂布應允。

士孫瑞道,“現京城除了董卓心腹李儒外,還有董卓之弟董旻和其侄董璜還掌管着御林軍大權,我們欲殺董卓,應先將董旻父子除掉。”

呂布道,“這好辦,待董卓來的那天,我設宴請他們三人來,盡殺之。”

王允道,“好,我現在就去請皇上下道詔書,讓李肅帶去。”

幾個人商量一定便分頭行動。

呂布來到李肅處,告以詳情,李肅大喜,道,“我早就想殺老賊久矣,我願意不郿塢傳詔。”

呂布道,“此事緊要,萬不可走漏,請將軍盟誓。”

李肅取過一箭,當面折斷,正色道,“我若走漏消息,當如此箭!”

次日凌晨,李肅得到皇上傳董卓回京禪讓的詔書飛馬奔向郿塢,到了郿塢,傳以皇上詔書,董卓大喜,便辭別老母及貂蟬欲前往長安。

貂蟬暗喜,道,“恭喜丞相,祝賀丞相得承大統。”

董卓喜道,“我即位皇上,愛姬當爲皇后。”

貂蟬道,“那丞相還不快快回京。”

老母卻道,“我近日心驚肉顫,是不是有不吉之事?”

貂蟬道,“丞相將做皇上,豈有不驚動老母之兆。”

董卓稱是,即刻辭別老母與貂蟬,傳令李傕、郭汜守雍州,張濟、樊稠守郿塢,分遣已定,這才率鐵騎兵三千,趕往長安。

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車,忽折一輪,又行不到十里,那馬咆哮嘶鳴,董卓忙問李肅,李肅道,“此乃太師應兆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是也。”

於是董卓不疑。

一行人連夜趕路,至長安境時,早有探馬報於呂布,呂布便設宴請來李儒和董旻父子,正飲酒間,呂布拔劍在手,將他們三人斬之,盡收禁軍之權。

董卓至長安,入朝,羣臣都拜謁於道旁,呂布騎馬持戟出迎,到北掖門,董卓所帶甲士都被擋在門外,獨有御車者二十餘人進內。

董卓見王允等人都於殿內臺階之上,喜出望外,隨即臉色驚變。

他見王允等人忽然拔劍在手,目露兇光,董卓大驚,忙喊呂布,“奉先何在!奉先何在!”

呂布飛馬而至,大叫,“呂布來也,奉詔討賊!”

說罷,長戟已貫穿董卓身軀,然後呂布將董卓挑起,拋在地上,李肅趕來,割了首級。

呂布令兵士開門衝那三千鐵甲士兵大叫道,“董卓叛逆,已被誅殺,餘者無罪,立刻交械投降!”

那三千鐵甲兵紛紛交械歸降。

董卓已誅,羣臣及百姓皆都歡呼,漢獻帝也露出喜悅之色。

王允便令將董卓屍體號令遊街,入夜,看守屍身的兵士以火置於董卓的腹中爲燈,膏流滿地。百姓過來,莫不擲其頭、跺其屍身。

王允又令呂布連夜同皇

甫嵩、李肅帶五萬兵馬趕往郿塢,去抄董卓家產、人口。

守郿塢的張濟、樊稠聽聞董卓已死,呂布率五萬大軍將至,便撇下董卓家小奔雍州投李催、郭汜去了。

呂布至郿塢,先去取貂蟬,皇甫嵩與李肅盡數將董卓家小殺盡,收郿塢中所蓄,黃金數十萬,白銀數百萬,倚羅、珠寶、器皿、糧食不計其數。回報王允,王允大犒軍士,設宴於都堂,召集百官,酌酒慶賀!席間,王允坐首席,呂布與黃琬次之,皆下都是羣臣百官,士孫瑞雖是此次剷除董卓的主謀之一,但今天王允卻安排他與羣臣坐在一起,開席之際,王允起身舉爵道高昂地道,“董卓逆賊,弒君害民、殘暴無比,今由我與司隸校尉黃琬與中郎將呂布共同剷除此逆賊,可謂是普天下之喜,今我已將此事奏明皇上,皇上欣喜,特加封黃琬爲關內侯,呂布爲奮威將軍、溫侯、假節,逆賊已剷除,天下方平,來來來,諸位臣工,爲了慶祝今天的勝利,大家要盡情歡飲,來,請。”說吧王允先乾一杯。

士孫瑞在堂下坐席間聽王允並沒有表自己的功勞,十分不悅,知道王允將自己的功勞都佔爲己有卻不敢直言,只悶悶地喝酒,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在後來李傕、郭氾率軍打進長安後士孫瑞卻因此躲過了一劫。

正飲酒間,忽然羣臣之中有一人拂面痛哭,羣臣震驚,側目見是侍中蔡邕,王允大怒,喝問道,“蔡邕!世人皆因董卓而死而歡呼,你爲何獨自哭也!”

蔡邕道,“我哭董卓不是因爲他的死,而是想起董卓生前對我的知遇之恩,不覺辛酸流淚,望公見諒。”

王允怒斥道,“董卓與你有知遇之恩,想必你們也是同流合污!你身爲侍中標記史冊,卻不分忠奸,如今國運微衰,朝政錯亂,不可再令你持筆史冊,來人,將蔡邕推出去斬首!”衆官皆爲之求情,王允不允,遂斬蔡邕。

董卓一死,王允與呂布共掌朝政,爲了穩固自己的勢力,王允便任命同郡人宋翼爲左馮翊、王宏爲右扶風,管控三輔之地。三輔之地當時兵多糧廣,是守衛長安的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王允將三輔之地的官員都換成了自己人,便感覺到在長安高枕無憂了,這纔開始清算董卓餘黨。董卓自挾天子到長安後,令手下大將段煨屯兵華陰,徐榮、胡珍屯兵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女婿牛輔屯兵陝西,李傕、郭氾屯兵雍州,他們的兵馬都非常強盛,呂布主張將他們一一消滅,但王允卻沒有同意,王允下令只赦免段煨、徐榮、胡珍之罪,卻不赦免牛輔、李催、郭汜、張濟、樊稠五人,消息傳到雍州,五人大驚,使人到長安上表求赦,王允不允,使者回報李催,李催道,“求赦不能,我等不如就此散去,各自逃命。”

謀士賈詡道,“將軍,若將軍各自獨身逃亡,在關隘處被一亭長便可捉住,將軍倒不如召集雍涼兵馬十幾萬,殺奔長安,也許還會有生的希望,請將軍三思。”

郭汜道,“文臺之言極是,如此坐以待斃,我們不如奮起一擊,到那時如果失敗了我們再逃也不遲。”

幾個人一致贊同,於是寫信給在陝西駐軍的牛輔,要他做先驅發兵長安,接着寫檄文到各地,聲稱王允要來雍涼屠城,一時間便聚招兵馬十數萬,加上先前的兵馬共計二十餘萬,浩浩蕩蕩,殺奔長安而來!

第59章,曹操自領兗州牧(2)第82章,孫策稱霸(1)第148章,長阪坡(2)第125章,決戰官渡(2)第182章,魏王冕第177章,劉備取西川(7)第50章,趙子龍出山(3)第32章,國舅之難第56章,長安事變(5)第27章,西涼兵變(1)第89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2)第110章,許田射獵(1)第146章,銅雀臺(8)第106章,白門樓(4)第118章,官渡之戰(3)第28章,西涼兵變(2)第6章,初露鋒芒第32章,國舅之難第64章,幽州易主(1)第14章,嶄露頭角的孫堅第100章,獻帝與曹操的初次較量第106章,白門樓(4)第147章,長阪坡(1)第76章,獻帝東歸第4章,宮庭事變(2)第76章,獻帝東歸第94章,劉備計斬楊奉(2)第71章,收失地曹操伐呂布第161章,冀城之戰(2)第122章,破劉勳(2)第161章,冀城之戰(2)第155章,劉備借荊州(4)第76章,獻帝東歸第48章,趙子龍(1)第85章,孫策稱霸(4)第16章,收許褚(2)第133章,曹操平定冀州(3)第15章,收許褚(1)第172章,劉備取西川(2)第48章,趙子龍(1)第76章,獻帝東歸第59章,曹操自領兗州牧(2)第49章,趙子龍出山(2)第4章,宮庭事變(2)第56章,長安事變(5)第74章,呂布投劉備第38章,舉義兵曹操招兵買馬第10章,刺殺漢靈帝第114章,東征劉備(1)第78章,曹操迎獻帝到許都第94章,劉備計斬楊奉(2)第2章,喜歡做遊俠的曹操(2)第156章,歌宴銅雀臺第102章,二伐張繡(2)第86章,孫策稱霸(5)第77章,獻帝東歸(2)第178章,劉備取西川(8)第10章,刺殺漢靈帝第73章,陶謙祖三讓徐州第153章,劉備借荊州(2)第170章,馬超避難第113章,董承、袁術之死第141章,銅雀臺(3)第17章,失意的劉備第60章,曹操自領兗州牧(3)第132章,曹操平定冀州(2)第166章,伏皇后之死解秘第3章,宮庭事變(1)第180章,曹操取漢中第25章,西園八校尉第169章,第一次合肥之戰(2)第170章,馬超避難第8章,無奈的曹嵩第59章,曹操自領兗州牧(2)第31章,十常侍之亂第63章,匡亭之戰(2)第11章,王允與呂布第103章,白門樓(1)第78章,曹操迎獻帝到許都第77章,獻帝東歸(2)第142章,銅雀臺(4)第91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4)第105章,白門樓(3)第112章,袁術的敗落第25章,西園八校尉第140章,銅雀臺(2)第103章,白門樓(1)第83章,孫策稱霸(2)第173章,劉備取西川(3)第14章,嶄露頭角的孫堅第61章,曹操自領兗州牧(4)第101章,曹操二伐張繡(1)第106章,白門樓(4)第136章,曹操平定冀州(6)第166章,伏皇后之死解秘第171章,劉備取西川(1)第138章,白狼山之戰第92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5)第53章,長安事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