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風暴

徐謙吩咐的差不多了,自然也就散了會,至於最後擬定出什麼章程,如何執行,卻是急不得。

戶部的官員們開始私下討論,反響很是熱烈。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達成了共識,管你王學、舊學,至少有一點你必須承認,不要跟姓徐的對着幹,張春的榜樣就在眼前,左侍郎都完了,他們這些小魚小蝦,要整起來也就是動動手指頭。

有了這個共識,其他的就好辦了,現在要討論的是,徐大人的意圖到底是什麼?

戶部管錢袋子,這沒有錯,可是以往戶部雖然管着錢袋子,可是這錢有層層剋扣的說法,其實說到底,戶部只是個附庸在內閣的衙門,比如戶部要徵糧,於是要經過內閣,內閣才使喚的動各府各縣的官員,各府各縣徵糧的過程中有沒有問題,戶部也管不着,這是都察院的事,至於地方官完成不了任務,似乎和戶部關係也不大,那是吏部的事,再至於糧食押解入京,還是和戶部沒有什麼關係,那是漕運總督衙門的事。

整個徵糧徵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朝廷總動員,戶部的職責不過是詢問,不過是提議,不過是入庫而已。

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畢竟這個時代組織能力有限,單憑一個戶部衙門,是絕不可能完成一項這麼大的工程的。

可是現在,徐大人的意思似乎是戶部自己單幹。

理由嘛,是現成的,一方面徵商稅比徵糧稅更復雜,但是又更容易一些。

複雜之處就是在於,如何開徵,徵收多少,若是沒有一套規矩,就可能竭澤而漁,最後各地苦不堪言。而地方官龍蛇混雜。且又不夠專業,靠他們開徵商稅,天知道最後會鬧出多少弊案了。徵個官糧都是如此,更別提這些真金白銀了。

到時幾乎可以想象,一些地方官窮兇極惡,開了這個口子之後,以這個名目任意攤派。接着無數工坊破產,最後的結果就是,朝廷和商賈都吃了虧,倒是便宜了這些地方官吏。

而說它容易,是因爲開徵的是雪花花的紋銀,而不是官糧。徵收的範圍要小得多,因此,就算不用地方官吏協助,戶部自己搭個臺子,照樣能登臺唱戲。

徵稅自己來,押解自己來,監督也自己來。甚至錢糧的動用,還有未來錢糧的流向,這位徐大人都已經想好了,徐部堂這分明是包產到戶的節奏,想另立內閣。

既然要跟着徐部堂單幹,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權,二是錢。傻子都曉得,一旦如此,戶部這邊的權利將達到頂峰,甚至要遠超吏部,有了權,又有了錢,想不發財可能嗎?

大家稍一琢磨。頓悟了,這事可以辦。

可是新的討論又出現了,既然要單幹,把其他各部甩開。內閣會同意嗎?只怕是豬都知道,內閣絕不會同意,內閣也不傻,不可能放任戶部如此做,縱然你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這些理由俱都是血淋淋的現實,而且戶部這麼做,顯然更加合適國家的發展,對朝廷也極爲有利,可是單憑要權這一條,內閣就有足夠的理由完全否決。

這其實就是立場的問題,內閣的立場在於掌控一切,而現在站在戶部的立場,想要成爲真正的戶部,將財政大權攬在手裡,只怕比登天還難。

吳謙的公房裡,聚集了很多的官員,吳謙在戶部幹了七年,從郎中升任的右侍郎,在戶部人脈廣泛,再加上張春倒了,大家自然而然,都想聽聽他的意思。

“老夫以爲,徐部堂的倡議還是很好的,爲何會有這麼多的亂象?老夫就說幾個吧,比如這徵糧,戶部只是負責入庫、清點,說白了,就是個管家,到底如何徵,徵多少錢糧,戶部卻是說不上話,諸位看看,現在的結果就是,這邊要賑濟,那邊要撥餉銀,收上來的是三百萬,花出去的卻有七百萬,八百萬,甚至上千萬。咱們是巧婦,沒有說話的份,只能憑着內閣的決斷執行,可是國庫空了,調撥不出錢糧來,最後又是戶部的錯。戶部的干係本就非同小可,這種非同小可的事,該做主的做不了主,可是該擔的干係卻是一點都拉不下,往年的時候,老夫看到前幾任尚書每日做的事就是和內閣還有各部還有監寺們爭辯,爲的就是爭取少花點銀子,可是結果如何?該花的還是花了。現在還欠了一大屁股的債。”

“說來說去,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收支不能做主,徵收的時候,地方的官吏巴不得能少徵就少徵一些,多出來的,好中飽他們的私囊。可是支出的時候,無論是內閣還是各部,又巴不得能多支出多少就多支出多少,他們要辦大事嘛,有多少銀子辦多大的事,要辦大事,要把事辦好,銀子不夠怎麼成。徐部堂的一席話,倒是讓老夫覺得有那麼點意思,戶部畢竟是專門算賬的,如何開支,得戶部自己做主,唯有做了主,才能解決當下的諸多問題,讓那些滿腦子地方政績的地方官來徵稅,讓那些要辦大事的大人們來想着如何花銷,遲早,這國庫要垮了。”

吳謙侃侃而談,音量很大,他不嫌別人聽不到,就怕有心人聽不到,這些話犯忌諱,甚至若是被內閣聽了去,只怕他的仕途也要慘淡。

不過吳謙本來就不如張春一樣得到內閣大佬們的青睞,而眼下徐謙坐掌戶部,看他今日的實力,原本還在左右搖擺的吳謙,此時已經下定了決心,跟着徐部堂一條道走到黑了。

其實他也是迫不得已,若是這時候,內閣的人讓自己來做戶部的釘子,效仿張春一般來給徐謙難堪,自己答應不答應,答應下來就要被徐謙拍死,不答應內閣就認爲自己是徐謙的黨羽。

既然沒有了選擇,那麼索性,就跟徐部堂混了,反正得罪了徐謙,那是死路一條,得罪了內閣,至多也就是打發去南京,兩相其害選其輕,吳謙自認自己的智商足夠。

聽了吳大人的話,有人忍不住道:“可是內閣會同意嗎?”

說的再好也沒用,內閣否決了戶部的章程,說什麼都是假的。

吳謙笑道:“同意不同意,這就不是我等能猜到的了,徐大人才是主心骨,我們呢,一起擬出章程來。”

衆人連連稱是。

突然來了個新任尚書,突然新任尚書打打殺殺,然後又突然左侍郎完蛋了,戶部的諸公們今日是大開了眼界,再結合徐部堂破天荒的一番言辭,大家都感覺,戶部從此以後,是不會安生了,自己處在這暴風的風眼位置,到底如何抉擇,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有人抖擻精神,有人則是萌生退意,大家各打着算盤珠子,直到次日有人遞上了辭呈,這個時候,大家才知道,現在已經不是他們繼續打秋風的時候,到底如何選擇,必須得有個決斷。

覺得以後的日子難熬,那麼索性致仕,有門路的則是請調出去。至於有心的,則是留下來,倒是頗想有一番作爲。

而次日的時候,雪片一般的彈劾奏書,不出意外的滿布整個朝野。

徐謙膽大妄爲,私設刑堂,他一個戶部尚書,何德何能,怎麼就敢處置朝廷命官。

好大的膽子,左侍郎說打就打,說拿就拿,天大的罪,也輪不到你戶部尚書干涉,上頭還有朝廷,還有天子,有你徐謙處置的份嗎?

讓四川府縣開倉放糧,假若人人效仿,災情是彌平了,可是極有可能,會動搖社稷,假若有人圖謀不軌,假報災情,截留錢糧,又當如何?

徐謙道德有問題,有兩個妻子,還和下屬的小妾私通。

他收了商賈的賄賂,和商賈沆瀣一氣。

諸如此類的奏書滿天都是,就彷彿一下子,大家發現了新大陸,突然發現,這個徐部堂簡直就是人中極品,壞人中的戰鬥機。

對於這些彈劾,爭論立即起來,有人唾棄就有人捧,到了今天,徐謙也不再是個單靠天子的雛兒,不必徐謙出手,刑部尚書會同幾個御使便上了書,俱言張春之罪,最後又說,張春能升任左侍郎,皆賴內閣大臣楊廷和舉薦,現在,是不是該追究一下干係,還有吏部,每年一次京察,爲何至今沒有發覺這樣的昏官、庸官,吏部也應當給一個交代。

導火線是有了,又是一場爭議醞釀。

而在大理寺那邊,押去大理寺受審的張春推翻了所有的罪責,俱言自己遭受徐謙誣陷,要求查辦尚書徐謙。

大理寺這邊,也在猶豫,這其實是個糊塗案子,任誰來審,都難理清楚。可是他們也有難處,一邊是內閣和一羣氣勢洶洶的大臣,一邊是徐謙還有一幫王學新貴,似乎無論怎麼審,都要得罪人的。

………………………

第479章 千秋偉業第256章 造孽啊第135章 全家進火坑第279章 見駕第78章 對決第352章 大鱷第405章 帝心第528章 一騎絕塵第283章 朕要他死第128章 放馬過來第543章 坑死你的節奏第111章 金錢如糞土第69章 讀書人的節操第573章 升官發財要看自己第735章 誅了第342章 就怕你玩不起第63章 你配嗎第277章 亂套了,全部亂套了第406章 公主殿下第170章 聖人第410章 老子閃亮登場第225章 趨利第677章 楊一清垮臺第75章 讀書好第244章 三司會審第484章 重磅消息第175章 進京第280章 聖德王太后第373章 好色第144章 好說,好說,一切好說第382章 爭鋒相對第527章 新政如生意第414章 有怨報怨 有仇報仇第144章 好說,好說,一切好說第80章 君子篤於親第658章 老子也要有德第373章 好色第275章 宮裡宮外擦屁股第659章 破天荒第186章 進宮第438章 侍讀學士第640章 糖衣炮彈第117章 天子也傻眼第357章 死第670章 萬死第262章 恩科第252章 出賣第356章 送你一程第636章 迫在眉睫第51章 連中小二元第667章 鬥爭不是請客吃飯第451章 賊就是賊第638章 你知不知道第32章 老成縣令一百六十章 坑人第668章 驚天動地第71章 聽徐生員講道理第482章 非清非濁第381章 死戰第318章 節操碎了一地第234章 愛卿所言甚是第354章 陽謀第289章 有人要倒黴第319章 交鋒第270章 終於放榜第731章 不成了第550章 二道販子威武第346章 青天第44章 給你們開眼界第603章 拼了第225章 君心難測乎第707章 動粗第193章 面聖第650章 風捲殘雲第643章 反攻倒算第293章 抄家滅門第551章 強買強賣第203章 內閣待詔第634章 天價神木第425章 徐謙出品 整人專用第202章 簡單粗暴第618章 得饒人處且饒人第503章 功勞太大第175章 進京第82章 提學點案首第369章 主動出擊第566章 大勢已去第616章 情義第474章 開戰第367章 三個男人一臺戲第291章 有了官做,還要臉做什麼第251章 你死定了第231章 好戲還在後頭第378章 有喜第608章 衝突第595章 飲鴆止渴第321章 廷議第540章 論戰第574章 佛擋殺佛第501章 七戰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