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成都漢皇宮之中。

劉備在大殿之中照着銅鏡,對着身側的吳夫人說道:“朕的這身戎裝,如何?”

吳夫人身形豐腴,皮膚嬌嫩,但似乎是久未經雨露滋潤的原因,看起來神韻並未充盈,臉上也少有笑容,活脫脫的就是一個*求不滿的美婦人一般。

“陛下神武不凡,配上金甲,便更是如此了。”

將寶劍握在手中,劉備看着手上仿製的斬蛇劍,心中有些遺憾。

“高祖皇帝當年斬蛇的斬蛇劍,如今竊爲逆魏所有,可惜了,可惜了。”

高祖斬白蛇劍,劍上七彩珠九華玉以爲飾,雜廁五色琉璃爲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於外。與挺劍不殊。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開匣拔鞘,輒有風氣,光彩照人。

淪落到魏國手上,實在是明珠暗投,暴殄天物。

當然,斬蛇劍不僅僅只有象徵意義,更是有非凡的影響力的。

劉邦創立大漢王朝後,“斬蛇劍”剛開始被呂后密封於寶庫中,漢宣帝后來還單獨在未央宮給“斬蛇劍”修建了供奉的神祠。

“斬蛇劍”雖然作爲漢王朝君權神授的見證,但它也不是一塊擺放着的玩物,特別是在新皇登基大典或是皇帝出遊,“斬蛇劍”會隆重請出示以衆人。

司馬彪《後漢書·禮儀志》載,新帝即位,“中黃門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斬蛇寶劍授太尉”,范曄也在《後漢書·孝獻帝紀》中說皇帝出行,有一名侍中“負傳國璽、操斬蛇劍參乘”。

這是正統性的標識,就像是那和氏璧一般。

可惜,這兩個東西,現在都不在他身上。

他現在有的,只是漢室血脈的名頭,若是能夠將此二物拿在手上,那他大漢,纔是完整的大漢。

衣裝齊整之後,手握仿製斬蛇劍的劉備,緩步走出殿中。

殿外,一干殿中禁軍,在殿前整齊的站立着。

他們每個人都身披鐵甲,披甲率可謂是百分之一百。

這些都是跟隨劉備征戰南北的老兵,一個個都身經百戰,技藝精湛。

對於劉備,更是完全忠心,是故被選爲禁軍。

現在漢國的禁軍的規模不太大,只有一萬人而已,只能保衛皇城。

中壘”、“屯兵”、“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這些禁軍番號,都沒有充實。

南北二軍,現在更是形同虛設。

沒辦法,天下尚未一統,禁軍的規模若是大了,不利於一統天下。

畢竟禁軍一般都是守衛在京城的,不可能讓禁軍去守邊地,若真是如此的話,那禁軍便不是禁軍了,變成邊軍了。

在禁軍前列,永昌亭侯、護軍趙雲站在前列,在他身側,乃是白耗兵領軍軍將陳到,一字排開的,還有孫幹,簡雍,吳懿,馬超等人。

可謂是蜀漢全明星。

不在此列的,則是文臣們。

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法正,還有劉巴,黃權等人。

“諸位,太子在南面佯攻伐吳,乃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舉,如今我等北伐關中,勢要奪回長安,拿下關中,佔領雍凉之地!”

哪怕是身形瘦削了,但從這乾枯的身體裡面喊出來的聲音,依舊是震天價響。

劉備現在很激動。

北伐!

他要北伐了!

他要興復漢室,還於中原了。

跟劉備一樣激動的,還有在殿前的那些臣子軍將們。

劉備何以起勢?便是一個義字!

他有大義在身,許多心向漢室或者是有抱負的人,便朝着他靠攏過去了。

他們是一批有能力,有理想的臣子。

因此,在見到興復漢室的可能的時候,如何不激動?

後世蜀漢亡國,除了諸葛亮費禕董允盡皆身死之外,更多的,便是當時的蜀漢已經忘記了興復漢室這個初衷,變成想要偏安一隅了。

然而.

那些臣子,心中想的卻還是興復漢室。

思想都不統一了,這國安能不亡?

“時間匆忙,今日將諸位召集過來,便是誓師大會了,至於祭天,待我大漢收復關中之後,在長安祭天!”

祭天是需要時間的,而現在劉備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他要打這個時間差。

現在魏國都以爲他劉備病重了,將死了。

都以爲漢國的主要目標,現階段不在魏國身上,而是在吳國身上。

加之,在漢中,劉備也讓駐守在漢中的漢中都督魏延以及曹彰演了一出將帥失和的大戲,更是佯裝將漢中兵卒,調往荊州,準備去伐吳。

現在敵人鬆懈,正是最好的機會!

“今日我等奔襲至漢中,速下關中!”

在魏軍守備最是鬆懈的時候,拿下關中!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鏘!

劉備拔出了自己腰間的斬蛇劍。

仿製的斬蛇劍,與真的斬蛇劍並無二致,而此刻的劉備身穿金甲,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如同神人一般。

那些禁軍士卒,紛紛山呼道: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劉備舉劍一揮,高聲喊道:“萬勝!”

禁軍士卒旋即山呼:

“萬勝!”

“萬勝!”

“萬勝!”

簡單的提升士氣之後,禁軍旋即跟着劉備出城而去。

至於爲何只帶了一萬人。

那是因爲大軍,早已經在漢中集結了。

他現在帶過去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漢中。

子午道中。周圍的山峰高聳入雲,彷彿是蒼穹的倒影,而樹木茂密,枝葉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濃郁的綠蔭。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斑駁地灑在地面上,給這片山林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幽深。

道路崎嶇難行,彷彿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蛇,時而在山崖邊緣延伸,時而在陡峭的坡道上盤旋。曹彰緊緊地抓住路邊的樹枝,小心翼翼地向前邁進。他的每一步都顯得那麼沉重,彷彿是揹負着無盡的憂傷和痛苦。

周圍的空氣中瀰漫着溼潤的氣息,似乎還夾雜着一絲淡淡的腐葉味道。偶爾有幾聲鳥兒的啁啾聲,在靜謐的山林中迴盪。而遠處的山泉潺潺,像是在訴說着它們的故事。這些聲音在曹彰的耳邊迴響,彷彿在提醒他,他正處在一個危險的環境中。

“此地當真是險要,要從此地攻入關中,實在是太難了,怕是還沒與魏軍交戰,在路上便會有不少損耗,糧草輜重之類的,根本無法運送過來。”

走過子午道,曹彰才發現這子午道險要。

難怪鎮守關中的鐘繇與曹真未有布重兵防守此處。

此處雖然有路,但這路只能說是羊腸小道,不少路更是斷絕了。

說是路,但根本就不算是路。

誰能從此道過?

在曹彰身後,魏延的表情很是平靜。

這條道路,他已經是走過無數遍了。

“糧草輜重,我已經提前派人運送到路中途的隱秘所在了,若是在子午道行軍,無須帶糧草輜重。”

將那些糧草輜重運送到子午道各個要點處,是在劉禪過來指點之後,魏延便開始做的事情。

代價還是很大的。

前去運送糧草物資的民夫,損失不少。

其中靡費的糧草數目,更是難以計數。

但.

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爲了這一天,已經等待了許久了,而現在,便已經是要得到成果的時候了。

子午奇謀,子午奇謀!

在此計成了之後,便是時間過去數千年,還是會有人記住他的魏延的。

“此道過於險峻,怕是陛下不會選用此路。”

曹彰對於魏延的安排很是佩服,但他並不認爲劉備會選用如此險要之地。

“那依君侯之見,陛下會選用哪條路?”

曹彰雖然是從魏國逃過來的,但他畢竟是身份尊貴,武藝韜略皆是不俗,且在關中有一定的影響力,魏延並未輕看過曹彰。

“陳倉道,興許還要走遠一些,祁山道!”

“祁山道太遠了,我軍要與時間賽跑,不可能選用此道!至於陳倉道,當年高祖皇帝便是走的這一條路,魏軍必定有重兵防守,此路也難以走通!”

要從漢中穿越南北通道進入關中的有四條道路,從東到西依次是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陳倉故道。

在這四條道路中,東邊的三條都很崎嶇艱險但路程較短,最西邊的陳倉故道較平緩但路線比較繞、長。

當初西漢高祖劉邦從漢中打出去,打到關中最後東下和項羽爭天下,走的就是陳倉故道,他是爲了保險,也是十分的謹慎。

祁山道還在陳倉故道的西邊。

“祁山道雖然遠,但勝在穩妥,祁山道比陳倉道還要平緩,所以運輸大量的軍事物資和軍糧相對來說還要更容易。

並且,祁山是通向隴西的交通要道,攻佔祁山之後可以進而攻佔在關中西邊的隴西,就可以以居高臨下的優勢向東攻取關中。

加之,祁山距離長安直線距離在700裡以上,在軍事上不容易遭受到魏國重兵的抵抗。”

曹彰的理由很是充分,但魏延卻不是這麼想的。

“若是繞道祁山道,光是打通祁山道,便需要數個月的時間,這還是樂觀估計,屆時,殿下給我們爭取的額時間,便就此白白浪費了。

至於走陳倉道,陳倉城乃有魏軍重兵把守,如何能夠在關中魏軍反應過來,拿下陳倉?即便是拿下陳倉,關中的魏軍有所準備,想要速下長安,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魏延依舊堅持己見。

“之前丞相不欲我從子午道攻入關中,便是在魏國已經判明蜀國有可能北伐的情況下,不可能無備,但現在魏國根本就不知道我大漢會北伐,如此便有可能了。

加之,糧草輜重運輸不得,問題已經被我用時間給解決了,在路上要點中,已經是有囤積的糧草了,從子午道奇襲,面前便是長安,此是險計,也是最有可能,最快速能夠拿下長安的計策!”

曹彰點了點頭。

“汝此計雖險,但也是最快的辦法,興許陛下會採納你的計策!”

子午道雖然險,但魏軍也不會放重兵把守。

據曹彰所知,魏軍也只是在子午谷駐紮了五百軍士,以作防守。

子午道太過險峻,正常來說,沒有人會選用此道的。

“子午道過於兇險,其實我軍可以選擇其他路的,譬如說駱穀道、褒斜道。”

不是說祁山道遠嗎?

陳倉道魏軍守備森嚴嗎?

那走駱穀道、褒斜道好了,近一點,道路也沒有那麼難走。

“駱穀道距離魏國核心城市長安較近,魏軍可以以最快速度趕到,屆時,我軍就不得不在劣勢地形下與曹魏騎兵決戰,非常不利,陛下素來用兵謹慎,斷不會走此道。”

“至於褒斜道,棧道年久失修,怕更是難走了!”

棧道始建於戰國范雎相秦時期。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大軍即經此道,原來的穀道此時已開鑿成能通過大部隊和輜重的棧道了。

此後,褒斜棧道一直是南北兵爭軍行和經濟、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史記·貨殖列傳》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

當時已是“商旅聯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蜀漢豐富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長安三輔地區發達的文化流傳蜀漢,發展了南北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但秦惠文王時期,距離現在有多久了?

而且,不管是駱穀道,還是褒斜道,魏軍都有重兵把守,要想突破此二道,關中的魏軍,必是會做好準備的。

待關中的魏軍聞風而動,怕是收復關中的進程,將會越來越慢。

待魏國主力從徐州那邊支援過來,漢國也失去了北伐最黃金的時間了。

正在兩人爭論大軍該走哪條路的時候,在衆人身後,魏延親兵急忙走上前來,對着魏延行了一禮,說道:“都督,陛下聖駕已過白水關,怕很快便會到南鄭。”

陛下來了!

而且傳令使者來的時候,陛下已經到了白水關,也就是說,陛下率所部,那是在急行軍。

機會來了!

魏延眼神閃爍,他看向曹彰,說道:“隨我一道前去拜見陛下,糧草後勤之事,要準備妥當了。”

戰事一起,黃金萬兩。

漢中在魏延的建設下,已經是有些起色了。

但是要支持數萬大軍,加上數萬民夫十多萬張嘴吃喝拉撒,光靠漢中這點東西,是根本不夠支用的,需要從其他地方,調來糧草軍需!

第64章第266章 汝南兩龍齊聚!第321章 太子回成都,絡腮鬍黑張飛!第462章 不負君,燒冷竈!第213章 青徐不附,合肥城破!596.第591章 皇后與太子,下大棋!第8章 崇文館與講武堂第252章 天下爲局第456章 這口大黑鍋,你背好了!第155章 孫權倉皇東竄,劉禪夜會步練師!第255章 主公,我勸你善良!第321章 太子回成都,絡腮鬍黑張飛!第179章 諸葛亮定平關中策!第402章 簽訂和約,魏國新態!第676章 天命有時,勝負之手!491.第486章 間軍司的威力,現在投降來得及第648章 微服私訪,人心難定!521.第516章 關中定,選秀女!524.第519章 謀破武關,關羽的面子!第476章 重泉落,英雄鬥!第46章第380章 自即日起,山林之中再無成建制蠻軍558.第553章 加強皇權的嘗試,由隴西始!第200章 武陵盡在掌握,荊南震怖!第108章 孫權的選擇,歷史的分叉路口!第252章 天下爲局504.第499章 帝國大危機!第104章 曹家兄弟,洛神甄宓!第21章 步入正軌第74章 蠻族人不打蠻族人!第84章 劉玄德與曹孟德第316章 彈指滅山匪,片語收孟達!第103章 太子開府,法正入甕!第473章 正奇相合,圍點打援!第471章 病入膏肓,總攝國政!(加更月票投第200章 武陵盡在掌握,荊南震怖!第674章 草原共主,代郡太守!第313章 謀劃篡漢(九月三百月票加更!)第156章 江東欲求和,割地夫人陪!第453章 不對勁,十分有九分不對勁!526.第521章 天命元年,昭武烈祖!第332章 編撰農書,南中大開發!592.第587章 涼州歸附,天朝上國!499.第494章 改造關中匈奴,羌氐!第269章 劉禪:這一次,讓我來保護趙子龍!第606章 太子夜奔,潑天之功!554.第549章 天下英雄真如過江之鯽!556.第551章 喪家之犬,世家要求!第271章 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總得帶點綠!第619章 龍山飄雪,天兵已至!第141章 宛城風雲,于禁末路!578.第573章第370章 美人在懷,劉禪不早朝!第685章 止戰之殤,後方之憂!第214章 孫權不要叫我江東鼠輩了,我很勇的第641章 江東講武,軍號天雄!第365章 巴地暗流已涌動!第288章 我非池中之物!第420章 龍山春色深,魏國來使!第397章 我吳國豈是他劉公嗣的後宮?第312章 曹丕的妥協與無奈!第274章 曹丕麻了,這仗還怎麼打?第452章 風流債似乎是有點多了。第246章 圍魏救趙第281章 腹黑女婿可惡,孫權被氣得吐血!第56章 鏖戰鬥將(求追讀!)第434章 幽怨美人,吳國下大棋!第165章 兵行險招,以身爲餌!第654章 夜深窺人,海船難成!第281章 腹黑女婿可惡,孫權被氣得吐血!第202章 收服蠻酋,長沙蠻遁逃!第268章 劉禪後手,生死危機!第611章 父子夜談,殺機自生!524.第519章 謀破武關,關羽的面子!第57章 進駐王城!(求追讀!)第610章 權柄天賜,難假與人!第315章 二爺欲伐魏,東三郡匪患!第130章 劉禪親至前線,兵圍樊城!第29章 鹽鐵校尉第450章 趙雲先鋒,勢如破竹!第430章 伐吳開端,國際觀瞻!第346章 劉禪:小小江東,還敢不給我當狗?第439章 劉禪的陽謀,徐盛的人生信條!第372章 大喬:殿下一次就好第210章 烏合之衆,圍而殲之!第69章 試點雲南郡第433章 火燒連營?我直接將計就計!第359章 三國,就是三方互相拖後腿!第109章 傲關公,荊州有傾覆之危!第47章 殺兄弒父,挑撥離間!(追讀200加更第332章 編撰農書,南中大開發!552.第547章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第108章 孫權的選擇,歷史的分叉路口!第330章 劉備以病居幕後,太子臺前監國事!第168章 夫人,今宵可願與我同席共枕否?第659章 輿情洶洶,上書乞骸!第347章 太子西征,江東內亂!第146章 玄德盡起西川兵,宛城無間道!495.第490章 分化瓦解,大漢鐵拳!第421章 耗子給老鼠當伴娘,這世道難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