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到底是什麼?
張林覺得新學應該是一門包容了儒學、法學和墨學的新學統,他比較傾向於以法學爲主,儒學和墨學兩者輔助的系統結構。
一切圍繞法學爲中心出發,法學可以約束人內心中的惡念,用儒學來塑造人的道德情操,用墨學來增漲眼界看大千世界。
這種學問暫時還沒形成一種理論,不過張林已是在政治手段確立這個學統。
他一方面大肆替墨學鼓吹,並且爵位最先授予墨學代表的匠人,造勢意圖非常明顯。他在官報上批判儒家中庸的同時,也多多任用對墨學認可的儒家之輩,讓他們可以形成一股勢力。
另外,他明確律法,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皆要遵法,把法家之輩形成第三股政治勢力。
可以說,在張林的政權裡,只有同時認可法、儒、墨三學之人才可以委以重任。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三學早晚會大一統。
至少,在他有生之年裡,哪怕法家和墨家做大,他也絕不會讓傳統儒家做大。
今年是多事之秋,宋國叛亂叢生,北地遼國也是被金人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連丟西京道和東京道,南北被金國軍隊一分爲二,朝夕不保。
遼國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宋朝廷這時候派出童貫出使,意圖非常的明顯,那就是志在幽雲十六州,想以一個不流血的方式收復失地。
但宋朝廷忘記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虎落平陽也不是什麼犬都能欺負一下的。打不過金人是實話,但遼人還從未把宋朝禁軍放在眼裡。
童貫在日落西山的遼國南京道中依舊是碰了一鼻子灰,遼國重臣齊聲指責宋國背信棄義,違背了檀淵盟約,想要幽怨十六州,那就派兵來試試。
沒想童貫遭辱後,立即回返開封府,厲兵秣馬地調集平燕軍北上,聯合北地邊軍對遼國進行軍事威懾。同時,派遣化名趙良的燕人馬植去往金軍大營裡協商聯手攻遼的計劃。
軍機署傳回這些密報的時候,已是到了十二月份,張林一邊囑咐錦衣衛和軍機署嚴密監視北地戰況,一邊敦促兩浙路的前線兵馬儘快把方臘殘留餘孽給掃蕩乾淨,各地分派人手整治工農商業,把兩浙路徹底納入版圖。
張貞娘已是快要臨產,這些天時不時地就會陣痛,張林從衛生總署裡調來三個有名氣的大夫全天候住在宅府上,等待着新孩兒的出生。
大女兒小晴兒業已一歲半大了,正是咿呀學語,蹣跚學路的年紀,最愛在她老爹懷裡拔鬍子,纏人的很。
隨着方臘率軍撤出兩浙路,義軍下轄的版圖擴大了一倍有餘,工農商政的改革春風吹皺福建和兩浙兩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可以說,宋朝廷已經錯過了剿滅張林叛軍的最佳時機。
目前虎威軍下轄騎軍一旅二營,火槍兵兩營,炮兵兩營,盾槍兵和戰車各三營,加上輜重隊,合計兵馬超過了一萬八千人。
新夷軍、新福軍、新浙軍在驅趕方臘的計劃中小試身手,表現還算差強人意,新成立的三千人火槍旅打散編制後混編進入三軍中,合計兵馬四萬八千人。
其餘各地駐防,親衛旅合計一萬餘人。另行招募的常備軍,人數也保持在兩萬人上下,年後過了三月份就能補充進正規軍中。
據人口和計育總署遞交上來的審計文札,整個福建路和兩浙路在籍人口加起來超過兩千萬人口,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養一支十萬餘人的常規軍隊可以說是搓搓有餘。
張林亦是有心進一步擴展軍力,只是一味地擴張軍數未必是好事,現下軍隊中就很是缺乏基層軍官,都是從前線虎威軍和神機營的老兵中抽調,這無形中就降低了前線精銳的戰鬥力。
幸虧朝廷禁軍弱不禁風,西軍尚未南下,才能讓張林略有些擔心地同意了調換政策。
不過,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藉着年底的大校閱之風,他宣佈成立三處軍校。
軍校乃是軍官培養坊校的簡稱,在新式學坊中招收考覈合格的十八歲以上青年,並且從新軍中篩選一批表現優異的基層士兵進行再培訓,加設了許多新軍事科目,暫定爲一年一期。
三處軍校分別設在夷州島、福建路的南安和兩浙路的廣德州,張林亦是親自命名,分別取名爲鎮海軍校、長寧軍校、桐德軍校。
每處軍校首批次從軍隊中回招年齡適合的上過戰陣的士兵五百人,制定了爲期半年的急訓計劃,先把眼下的基層軍官缺口賭上再恢復一年一期。
關於民族國家,張林在議事廳把相關人等叫來開會,着重強調了思想建設的必要性,把忠於家國的理念編寫成《大國錄》,設爲新式學坊和軍校的必修課程。
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在書面上提及儒、法、墨三門學派的高低重要性,公開把法家作爲政權核心建設內容。而儒家取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對中庸思想大肆批判,提倡“法禮”修德弘道,宣揚“墨禮”強國富民。
在《大國錄》中,張林正式表明天子也應持有“人人平等,皆從於法禮”的觀念,並且詳盡介紹了中原四周其他國家的民生現狀,提出“大國者,應威儀四海,俱遵漢學”的口號。
漢學,這個詞亦是走上了政治舞臺。
政權上下里外,包括民間,都展開了一股學習和普及漢學的風潮。
《民知報》、《商報》、《新法報》、《育教報》……等主流官報和民間報坊連續刊登文章,替漢學正名和鼓吹,引經據典地針對儒,墨、法學進行全新的詮釋。
最慘的就屬儒家的中庸之道了,幾乎被批的鮮血淋漓。
張林在秘書署槍手們的輔助下,親自撰寫文章針對“中庸”一詞做出解釋。
中庸不是讓人碌碌無爲,更非讓人當個職場和官場中的“老好人”,更不是“無過便是功”的意思。
中庸是讓人堅持目標,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道理。
中庸是讓人懷揣公正明理處事之心,守禮弘德,中正世間。
中庸之庸字,同用,是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爲國爲民作出貢獻的道理。
把自然科學與中庸的天人合一結合起來,詮釋人對自然的認識才是真正的敬仰神明,才能達到“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
新漢學在官方輿論的造勢下,以一種不可抵擋的姿態洗禮着福建和兩浙兩地,引起思想動盪的同時,悄無聲息地紮了下根子。
重感冒,2更,休息兩天。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