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弟不義
任教授說,現在說到了高弟,這個人也按現在的話說,確實是不怎麼樣。
他宦業不顯,素不知兵,膽怯無能,以諂附閹黨得受封疆重任。高第曾力扼孫承宗守關外以扞關內、先固守以圖恢復的積極防禦方略。他到達山海關之後,借柳河兵敗爲由,下檄山海總兵馬世龍,令棄關外城堡,盡撤關外戍兵。經略高第的守關方略是:樞輔撫鎮,“各率重兵駐關,共圖防守之策”。就是棄守關外疆土,退保山海關。高第採取的是不謀進取、只圖守關的消極防禦策略。
先是,孫承宗和袁崇煥等督率軍民,在關外辛勤經營四年,繕城修堡,造炮製械,設營練兵,拓地開屯,勞績顯着,大見成效。給力文學網據《明史·孫承宗傳》記載: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
《全遼志》之“廣寧前屯衛境圖”孫承宗雖身爲大學士、天啓帝師、遼東經略,且功績顯着,但因爲得罪魏忠賢,微有疏失,而遭到閹黨排擠,便借病辭職回鄉。他的遼東經略職務,由高第替代。然而,高第同孫承宗相左,色厲內荏,畏敵如虎,折辱將士,撤防棄地。他命盡撤錦州、右屯、大淩河、寧前諸城守軍,將器械、槍炮、彈藥、糧料移到關內,放棄關外土地400裡。錦州、右屯、大淩河三城,爲遼東明軍的前鋒要塞,如倉皇撤防,使已興工修築的城堡棄毀,佈置戍守的兵卒撤退,安頓墾耕的遼民重遷,收復200裡的封疆丟失 。
一些官員對高第的盲目撤退不滿,紛紛上書抗爭。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啓倧呈照:“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罹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袁崇煥力爭:兵不可撤,城不可棄,民不可移,田不可荒。他引據金啓倧的《呈照》,向遼東經略高第具揭道: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爲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
袁崇煥在揭言中堅信:錦州、右屯、大淩河“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可必”。就是說堅決防守,邊守邊進,已失土地,必定恢復。
經略高第憑藉御“賜尚方劍、坐蟒、玉帶”的勢焰,又有閹黨作後臺,不但執意要撤錦州、右屯、大淩河三城,而且傳檄撤寧(遠)前(屯)路防備。寧前道袁崇煥決心身臥寧遠,保衛孤城,他斬釘截鐵地表示:寧前道當與寧、前爲存亡!如撤寧、前兵,寧前道必不入,獨臥孤城,以當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