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

宋州,居中原與淮南之中,宋州往北,則爲中原,往南,則爲淮南。

中原與淮南俱爲天下膏腴之地,而宋州介於兩者之間,亦是富庶,爲大唐十“望州”之一。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宋州爲陸路要道,又有運河過境,詩中所言便是宋州。

李恪自長安出發,過洛陽,一路乘官船南下,不過三日便到了宋州,宋州本就是水路樞紐,到了宋州後李恪便登岸修整,也給官船備上些乾糧。

“殿下,此處便是睢陽城,過了睢陽便是淮南地界了。”王玄策和李恪兩人並肩立於官船甲板之上,王玄策指着不遠處在望的睢陽城渡口,對身旁的李恪笑道。

李恪側身看着身旁面帶笑意的王玄策,問道:“看先生的樣子,似乎也曾來過睢陽?”

王玄策回道:“睢陽乃上古皇都,自燧人氏始,夏、商先後定都於此,處要衝,扼江淮之咽喉,臣少年曾遊學至此,故而熟識。”

李恪道:“本王曾聞《漢書》有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其民猶有先王遺風,厚重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卻不知到了今日,此處又還留有幾分上古王風。”

王玄策指着不遠處渡口上來來往往的人流,對李恪道:“殿下有所不知,今時已不同往日,睢陽本就勾連南北要塞,劃分江淮,如今又有運河流經,宋州百姓已多有從船行、商賈、腳伕之役者,反倒少有稼穡之業了。”

李恪聞言,問道:“船行?宋州也有船行?”

王玄策回道:“那是自然只不過宋州的船行自是比不得揚州、洛陽這些重鎮,所運的貨殖也大多隻能抵汴、泗兩州。”

李恪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王玄策回道:“宋州北有洛陽,南有揚州,北上之貨殖,北抵涿州,南下之貨殖,南抵餘杭,均需藉由洛陽和揚州的船行代運,否則恐難通行。”

李恪聞言,微微點了點頭,笑道:“這倒有意思,原來這船行貨運竟也有這般規矩。”

王玄策道:“三教九流,十行百業,也有其規,各行其道,船行水運自也如此。”

李恪問道:“如此說來,這宋州地界便是洛陽的地盤了?”

王玄策想了想,搖頭道:“殿下說的是,但也不盡是,一來宋州處河南與淮南之交,常有貨殖南下北上,此處洛陽船行雖多,但也不乏揚州船行來此裝卸貨殖的,二來洛陽不比揚州,殿下爲整合揚州水運,設揚州漕行,整個淮南的買賣自然都是揚州在做,但洛陽船行卻無漕行之說,不過一盤散沙罷了,還管不及宋州。”

王玄策正同李恪說着話,說來也巧了,似乎正是爲了印證王玄策所言一般,就在王玄策話音剛落的時候,李恪所乘的官船正要靠岸時,船旁便駛過了一艘掛着揚州水幡的貨船,正要靠着渡口停靠。

李恪雖生在長安,但封號、食邑、之官都在揚州,日後他的子孫也將封於揚州,故而揚州於他而言也算是半個故里了,更別提揚州漕行本就是他管下的,在宋州看着揚州來船,倒是多了幾分親切。

可正當李恪瞧見了這艘揚州貨船,並肩靠着停在渡口,將欲上岸之時,卻聽到了一旁的爭執聲。

“此處乃睢陽渡口,凡一應揚州來船不得停靠。”渡口之上,一個身着灰色裋褐,專司接駁的役夫,對揚州貨船上的船工道。

船工聽得役夫的話,顯然也是被驚住了,連忙問道:“此話怎講,我等每日往來渡口無數,何曾聽過這般規矩,你莫不是弄錯了?”

役夫擺了擺手,回道:“斷無弄錯的道理,這是前幾日睢陽渡口剛立的規矩,凡揚州來宋州的貨船,途徑渡口,若需上下貨殖的,均不得上岸。”

船工聞言,解釋道:“此乃自餘杭運抵宋州的絲綢,接貨之人正是閆記布行的閆主事,想必兄弟也是識得的,還望行個方便。”

閆記布行在宋州也算是數一數二的買賣,在宋州頗有幾分勢力,船工搬了閆記布行出來,也是希望這渡口上能給上幾分面子。

可這渡口上的役夫卻一口咬死,堅持道:“這規矩乃是州府裡的官爺定下的,莫說是你了,就算是閆主事親自來了,也要乖乖地認下,按照我睢陽渡口的規矩來辦。”

那船工聞言,顯然是急了,忙道:“這批貨今日便要送到睢陽城,萬萬耽擱不得,這位兄弟可還有什麼其他的法子?”

役夫故作思索了片刻,頓了頓,回道:“你們揚州的船想進城,倒也並非不可,只不過卻要費些銀錢,一艘商船,十貫錢。”

船工聞言,頓時驚住了,十貫錢,這可是他在河上漂泊數月才能掙來的賺頭,豈是他一個船伕能一口定下的。

船工忙道:“兄弟稍待,此事在下做不了主,待在下去請船主來此。”

說着,這船工便連忙帶着小跑,進了船艙。

李恪看着眼前的一幕,與身旁的王玄策對視了一眼,也覺得頗爲有趣,笑了笑,也下得了船去。

“這位兄弟,在下的船也是自揚州而來,要往睢陽而去,不知要收錢幾何?”李恪上前,對方纔說話的役夫問道。

李恪所乘的雖是官船,但卻未懸楚王府的幡旗,這役夫自也不知,役夫見得又有一揚州的商船上前,於是反問道:“你等來睢陽又是爲何事?”

李恪回道:“我等是做漆器買賣的,聽聞睢陽的漆器質地最好,特來上些貨,半日便走。”

役夫上下打量了李恪片刻,見得李恪穿着不俗,顯然是富庶人家,而年紀又不大,多半少經世事,也是哪家初次外出上貨的少主事,想來也是頭肥羊,於是道:“他們停一個時辰,作價十貫,你們一停便是半日,怎麼的也得二十貫錢了。”

李恪聞言,給了王玄策一個眼色,王玄策見狀,知李恪之意,連忙遞上了一塊二十兩的銀錠子。

李恪拿着銀子,對役夫問道:“二十貫錢,倒是不多,只是不知可能開了收據,免得我們裝船時你們又不認了,可該如何?”

役夫道:“閣下儘管寬心,我睢陽碼頭的銀錢都是奉州府的官爺之命所收,怎會不認。”

“如此便好。”李恪說着,把手中的銀錠子丟到了役夫的手中。

以李恪的身份,斷沒有跟一個渡口接駁的役夫廝磨時間的道理,王玄策看着李恪笑嘻嘻地將銀錠子給了役夫,於是靠在李恪的身旁,對李恪問道:“殿下可有吩咐?”

李恪道:“命人將他的話錄下口供,你隨本王去一趟宋州刺史方季長的府衙,本王正愁着如何將船行的買賣北擴,這可是方刺史將睢陽河渡拱手相贈的機會。”

第十五章 定親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九章 拒親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