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演練

“咚咚咚咚咚...”

次日清晨,天才剛矇矇亮,達布河南岸又響起了唐軍響亮而又密集的擂鼓聲,不出意外地,曳莽又一次被驚醒了。

這已經是這一夜曳莽不知第幾次被驚醒了,也許是第三次,也需是第四次,反正他已經睏倦迷糊地睜不開了眼,畢竟這一夜,他幾乎是徹夜未眠。

只是這一次的曳莽似有是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比起之前還要好上一些,曳莽並未立刻驚坐而起,而是在雙目無力地睜着,虛弱地躺在牀上,眼中也寫滿了虛無和空洞。

一夜連醒數次,還又都是被驚醒,這甚至比一夜未眠來地還要累,還要辛苦,曳莽現在只要一聽到鼓聲,不管是對岸的,還是自己的,都會覺得腦袋酸脹,心口一陣絞痛,恨不得將那張鼓撕爛。

現在曳莽終於也清楚,爲何李恪要將大軍南撤到諾真水,因爲這般大的動靜,不止是薛延陀人被吵地睡不安穩,唐軍自己也不會踏實。

左右天色已亮,曳莽睡了一夜也都不曾睡得踏實了,無奈之下,曳莽起身,也正欲往達布河看看情況如何。

原本在曳莽的猜測中,李恪昨夜都未曾渡河,如今天色已亮,想要渡河便更加不易,自然也不會在此時渡河了,這次的鼓聲多半也是虛張聲勢,並無大礙。

可就當曳莽穿着衣裳,慢慢起身的時候,帳外卻一下子又嘈雜了起來,帳外的護衛對曳莽稟告道:“特勤,前部傳來消息,達布河南岸突現大股唐軍,看樣子恐怕不下萬人。”

什麼!

曳莽聽到這個消息,原本腦袋裡的昏沉一下子消失了,精神也恢復了許多,唐軍一夜佯攻,恐怕等的就是此時,想趁着薛延陀士卒困頓之時,再做突襲。

曳莽吩咐道:“此事大意不得,速傳令各部首領,隨我前往達布河增援。”

曳莽說完,硬撐着一口氣,披上了衣裳,便推門出去了。

曳莽騎着馬,再次火急火燎地趕往了達布河北岸,既然士卒早有回報,在達布河南岸看到了大股唐軍,自然就是爲了渡河而來的,原本在曳莽的設想中,此時的達布河岸想必已經地槍林箭雨的一片,來回廝殺了。

可當曳莽策馬揚鞭,帶着萬餘援軍趕到達布河邊時,曳莽卻發現幾方的士卒還是一動不動地站在北岸,雙眼緊緊地盯着對面。

曳莽也同麾下將士一般,擡頭望向了對岸,他發現對岸雖有大股唐軍出現,但卻並無半分攻城的意思,只是各自手中拿着刀槍,正在捉對演練,非是爲了渡河而來。

而唐軍的主帥楚王李恪,也正身着明光甲,站在高坡之上,看着在坡下演練的唐軍士卒。

難不成唐軍起了個大早,竟就是爲了來此演練?可看着對岸唐軍鬆散的陣型,不成建制的方陣,哪裡又有半分精銳之師的模樣。

眼下對岸的唐軍正是混亂的一片,他若是能在此時率軍突襲,說不得真能重創唐軍。

可道理也只是道理,曳莽行事謹慎,不知這是不是李恪的圈套,更不敢輕易涉險,也不過是在心裡想想罷了。

此事的輪值的悉贊看到曳莽率增援大軍趕至,也連忙趕了過去,悉贊指着對岸,對曳莽道:“特勤,此次唐軍恐怕又是佯攻,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

曳莽問道:“怎麼了,有何不妥之處嗎?”

悉贊回道:“唐軍一夜下來,一連幾次擂鼓佯攻,將士們一夜都沒有睡踏實,個個都倦地厲害,若是長此下去,恐怕不等唐軍渡河,咱們自己就先扛不住了,可該如何是好?”

曳莽聞言,擡頭看向了己方的士卒,果然,正如悉贊所言,守河的將士們個個面有倦色,不斷地打着哈欠,狀態與前兩日截然不同。

其實又何止是士卒,就連悉讚自己也是如此,原本就守河辛苦,昨夜又是一夜都未曾真正地合過眼,悉讚的眼眶都已經有些發黑,精神不振了。

兩軍作戰,本就是體力活,若是連日歇息不好也不是個辦法,曳莽問道:“你可有什麼法子?”

悉贊回道:“我們可否如唐軍那般,也將中軍北撤三十里,免受唐軍鼓聲困擾,叫將士能夠歇息好。”

曳莽聽得悉讚的話,不過想了片刻,便連忙搖頭道:“不可,萬萬不可,若是我們將大軍北撤,唐軍趁機渡河怎麼辦,到時大軍增援不急,恐怕達布河會有失守之險。”

曳莽行事穩妥,從不輕易涉險,他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三十里地,還需徵調大軍,縱是快馬來回至少也需一個時辰,甚至更多,而唐軍善戰,悍不畏死,若是當真舉全軍之力渡河,守河的一萬人馬未必能撐得過一個時辰。

曳莽之所以還能守住浚稽山,還能站在這裡,靠的就是達布河天險,若是達布河沒了,浚稽山也就沒了。

悉讚道:“那該如何,總不能就任由這樣下去吧,再這樣下去,要不了幾日,將士們就撐不住了。”

曳莽這些天勞心勞力,比誰都累,這種感受也比誰都體會地真切,悉讚的擔憂曳莽豈會不知,曳莽想了想,道:“我已去信向父汗請援了,最多再要個三四日援軍便會趕至,到時待援軍趕至,我們大軍便可撤後駐紮,讓將士們好生歇息幾日。”

——————————————————

曳莽帶着大軍剛到,對岸的李恪便就注意到了曳莽,兩人隔地甚遠,李恪看不清曳莽的樣子,但李恪依稀卻能發現,曳莽的身形不似之前見到的那般挺拔了。

“這曳莽倒還真如阿史那忠所言那般,事必躬親,凡事也不肯假手於人。”李恪看着對岸遠處的曳莽,對身旁的李績笑道。

李績道:“一人之力終是有限,而曳莽小心謹慎太過,又信不過旁人,事必躬親,如何能夠使得,諸葛亮一世英明,尚且有勞心過甚,折戟五丈原的時候,何況他區區一個曳莽,如此下去,再有兩日,就算他是鐵打的身子也吃不消了。”

李恪自李績的口中聽到了“諸葛亮”三字,心中突然多了一絲念頭,對李績問道:“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的便是司馬懿,而如今曳莽對峙的卻是本王,曳莽自然是遠遠不及諸葛亮的,然李將軍以爲本王比之司馬懿如何?”

李績聽到李恪的話,一下子就頓住了,司馬懿狡詐,少年而老成,這一點倒是與李恪頗爲相似,但李績知道,李恪問的絕不止是這個,司馬懿不止是名帥,更是梟雄,奪帝位的梟雄。

李績不敢輕易回李恪的話,思慮了片刻後,纔回道:“司馬懿比不得大都督,司馬懿四十有八才拜都督,節制荊、豫,而大都督年不到雙十,便統御河東,主滅國之戰,勝司馬懿多矣。”

李恪聞言,故意嘆道:“司馬懿其人,也算是大器晚成,他身側有老臣高柔、王觀輔弼,纔有逞志之日,而本王卻還不知本王的高柔、王觀又在何處?”

魏正始十年,司馬懿與同爲輔臣的大將軍曹爽、曹羲兄弟爭權,時曹爽兄弟手握重兵,一時無匹,若非德高望重的老臣高柔、王觀相助,助司馬懿奪得京中禁軍兵權,恐怕日後未必會有司馬氏的天下。

李恪當着李績的面提及高柔、王觀之名,自然也是有意拉攏和試探李績,也是希望李績能在儲位之爭中與他同列,而李績何等精明,又怎會不知李恪之意。

李績頓了頓回道:“末將才淺,得先帝與陛下青眼,纔有今日,恐怕難比高柔、王觀二位先賢。”

李恪聞言,只當李績拒了自己,於是皺眉道:“李將軍不願做高柔、王觀,又想做誰,總不能是桓元則吧。”

李恪口中的桓元則便是曹爽心腹,時任大司農的桓範,正始之變,司馬懿和曹爽相爭,桓範便爲曹爽智囊,爲司馬懿死敵。

李績自然也沒有此意,李績生怕李恪不悅,忙道:“末將也做不來桓元則,末將是武臣,不懂朝中事,願如老將郭淮,爲戍門之犬,只問邊事。”

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一章 定帥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三章 請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