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

自打唐軍夜渡達布河,破了浚稽山大營後,浚稽山已爲唐軍所有,甚至在唐軍伏殺拔灼之後,唐軍在浚稽山西北也沒有了半分的威脅。

浚稽山,唐軍大營,李恪傳來了大都督府臣屬並各州都督都督,正在營中商討北伐之事。

“此番北伐,能定浚稽山,多賴衆將之功,本王自當奏疏進京,向父皇爲諸位請功。”大帳之中,李恪端坐於正中上首的帥位之上,看着帳中衆人道。

李恪之言才落,帳中一衆文武也紛紛道:“此乃大都督之功,我等豈敢竊居。”

李恪道:“諸位之功,本王已記於功簿,不過眼下浚稽山才破,北伐之事不過十成其一,還遠未到敘功之時,日後還需諸將鼎力,再定全功。”

“但請大都督吩咐。”衆人聞言,也知李恪之意,齊聲應道。

李恪環視了一圈帳中衆人,按劍走到了一側懸在樑架上的漠北地圖邊,這份地圖詳盡非常,乃是李恪能巧匠將趙德言贈予他的地圖放大拓寫而來。

李恪指着這張地圖,浚稽山與鬱督軍山間交接之處,一處標繪了盧山之名的地方,對帳中衆人道:“本王欲自東取鬱督軍山,則必過盧山,盧山乃鬱督軍山前最後一道屏障,又據地險,薛延陀人必在此設重兵佈防,衆將可有破敵良策?”

浚稽山同盧山間是一片平闊的草場,一馬平川,薛延陀絕不會在此處草場平地駐兵。

而盧山與鬱督軍山相連,既是鬱督軍山的屬山,又是鬱督軍山前的最後一道屏障,除非夷男急於同李恪在鬱督軍山決戰,否則必會提前於盧山駐軍,阻擊唐軍北上。

“依末將觀之,盧山雖是險阻,易守難攻,但卻非大軍北上的必經之地,既薛延陀人拒守於東,我們何不繞道向南,自南取鬱督軍山,待定了鬱督軍山,擒得賊首後再往盧山,屆時羣賊無首,盧山傳檄可定。”李恪話音才落不久,呂州都督司徒康便當先開口道。

司徒康所言也是個法子,既然盧山難取,便可直奔鬱督軍山汗庭,只消取了鬱督軍山,擒了夷男可汗,到時盧山守軍便成了孤軍,自然不成氣候,舉手可定。

司徒康所言確也是個法子,只是司徒康之言才落,副帥李績便站了出來,李績否決道:“大都督,末將以爲此事斷然不可。”

李恪看着李績,問道:“副帥可是有何異議?”

李績回道:“盧山雖非浚稽山通往鬱督軍山的唯一一路,但盧山卻是夾在浚稽山與鬱督軍山間的要道,我等若不顧盧山,直接繞道往鬱督軍山,非但後軍不穩,糧道也有被截斷之危,若是糧道一斷,我大軍便成了空懸漠北的孤軍,屆時危矣。”

李績乃是老帥,用兵多年,行軍不失穩重,司徒康所言雖可避眼下之難,但卻埋下了禍根,李績自然不會允准,而李績所言,倒也正是李恪所擔憂的,孤軍深入,自置於險地,絕非兵家所爲。

司徒康聽着李績的話,看着李恪似乎也頗爲讚許的樣子,心中有些急了。

此次北伐,這是司徒康第一次向李恪進言獻策,可他方纔開口,都不等得李恪表態,便被李績否決,日後李恪又如何再高看他一眼?

司徒康明知李績威望深重,但事關自己前程,也還是出口爭道:“副帥所言恕末將不敢認同,凡兩軍交戰,哪有十拿九穩的,當年藥師公北伐,若非用險,又豈會有惡陽嶺之勝,大敗突厥呢。”

司徒康所言,倒也有他的道理,也正如李世民私下同李恪聊起的那般,李世民曾同李恪談及河東諸將,給李績的評價便是“用兵穩重,不至大敗,亦難大勝”。

李恪聽着司徒康的話,心裡也有了些想法。李恪不想和佔着地利的薛延陀人死磕,不想拿麾下兒郎的性命堆積來這場勝利,而奇正相輔,本就是李靖用兵的精髓,也是李恪近來讀《六軍鏡》的最大所得。

李恪手指着地圖,突然開口道:“若是本王以大部人馬取廬山,纏住盧山守軍,以障眼法騙住鬱督軍山,而後遣精銳取道於南,奇襲鬱督軍山,可否?”

李恪之言入眼,大帳中的衆人也是一頓,李恪所言倒是出了他們的意料。

兩軍作戰,而且已經打到了敵軍牙廷之外,正是尋機決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分兵本該是兵家大忌,但李恪不是司徒康,他的話是不可隨意駁斥的。

正因李恪之言不便隨意駁斥,故而衆人也都放在心中細細想了想,可想着想着,衆人發覺李恪所言似乎也不無道理,論風險比司徒康所言更要小些,但若是能成便是定鼎之功。

還是李績道:“大都督所言甚善,只是若只以少部精銳襲取鬱督軍山是否風險過大,若是不當,恐怕受內外夾擊。”

李恪道:“副帥所言在理,但若是襲取鬱督軍山,兵力也不宜多,若是多了恐怕薛延陀警覺,不易成事,而且...”

李恪頓了頓,指着地圖上西北金山的位置,笑道:“而且誰說本王沒有援軍了?”

李績聽着李恪的話,哪裡還不知道李恪的意思,李績問道:“大都督說的可是西面的大度設和西突厥部?”

李恪道:“不錯,本王大舉北伐,薛延陀金山防衛勢必鬆懈,這便是大度設和西突厥破薛延陀金山防線的時候,只要大度設和西突厥破了金山防線,薛延陀汗庭勢必震動,到時便是本王奇襲的機會。”

李績擔憂地問道:“大度設並西突厥麾下部衆不在少數,若是他們乘機大舉動進,一旦尋得良機,於大唐而言未必是好事。”

李恪問道:“副帥是擔心本王引狼入室吧?”

李績道:“大度設曾背薛延陀,實乃野心之輩,來日爲了鬱督軍山,未嘗沒有再揹我大唐的可能,此事不可大意。”

李恪道:“此事副帥倒是大可放心,大度設雖是惡狼,但本王已經尋好了那根拴着他的繮繩,他若能用,本王便拿這根繮繩拴着他,他若不能用,本王便拿這根繮繩勒死他,絕非難事。”

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章 射花燈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七章 急招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