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君前留對

儘管徐衛對於表姨妹的怪異舉動有些猜測,但很快,他的注意力便被吸引到正事上去了。徐紹作爲陝西的最高軍政長官,剛一抵達行在,即被召入禁中,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詳議司。着重討論代理宰相趙鼎提出的方略。

雖然身爲外臣,但執掌大宋最精銳軍隊,而且以宰執的身份宣撫地方,徐紹的意見分量自然不同。總體上,他支持趙鼎的政綱,只是受限於外官身份,他側重對陝西事務盡行了闡述。政治上,陝西除淪陷區外,大致穩定。經濟上,自給無虞,但因爲面對強敵,必須依靠四川。自四川宣撫使徐處仁上任後,對陝西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物資錢糧上。軍事上,西軍目前的三個招討司,節制武裝力量十六萬,再加上宣撫處置司直屬軍隊,西軍總兵力在二十萬左右。

徐紹認爲,單從兵力上講,西軍已經足夠了,不必再擴充行伍,造成財力上的負擔。陝西應該作的,是任用得力干將,加強訓練,廣積糧草軍械,以待時變。對於趙鼎進一步放寬武職限制的建議,他也持保留意見,但僅僅是針對陝西地區。

因爲西軍有自身的傳統,朝廷限制武臣的政策,比如“更戍法”,也就是部隊經常調動,以使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在陝西早就行不通,淪爲一紙空文。而且西軍將領長久任同一職務,甚至“父死子替,兄終弟及”,實在不需要再怎麼放寬了。

此外,他着重上報了陝西的改革情況。得益於徐衛等大將的支持,他在陝西的革新推行順利,並沒有引起大的牴觸。只時時間尚短,成效還有待檢驗。

徐紹甚至自信地表示,不論北夷如何兇悍,也休想覬覦全陝,遑論四川?只要假以時日,陝西上下必能收復失地,驅逐北夷出境

趙桓聽了這些,很是欣慰,大力褒獎了徐紹的勞苦功高,並表示,他對陝西寄予重望,今後也將在政策上善加扶持,務求使得八百里秦川成爲牽制和反攻的一處戰略要地。

宮城,宣德門。

徐衛在宮門前翻身下馬,紫色公服,御仙花金帶,頂上的襆頭伸出兩根長長的帽翅,手裡捧着笏板,這身行頭,徐衛已經很久不穿用了。

“招討相公,請。”一名機巧的內侍躬身請道。

“有勞。”徐衛隨口一句,即隨他往宮裡而去。抵達鎮江府已經好幾天,直到現在皇帝才召見。雖說他是趙桓一手提拔起來的武臣,但武臣畢竟是武臣,在宋代的政治氛圍下,自然不可能跟徐紹相提並論。因此,直到詳議司把事情議出結果來之後,天子纔想起了自己着力栽培的將才。

皇宮,徐衛沒有少進。這鎮江府的行宮與東京舊都比起來,雖然規模稍小,但格局大體相同。這讓紫金虎無端地揣測着,宮殿修得這麼好,看來是不想還故都了?

皇帝召見外臣,多在日常處理政事的垂拱殿。但今番召見徐衛,卻在講武殿。這是天子校閱三軍的所在。召見的場所,就能猜出今日君前奏對的內容。

“來了。”講武殿前,已經早早等候着數名官員,當然,他們不是在等徐衛。說這話的,是何薊,如今官拜御營司左軍統制,他的麾下,是當年童貫一手創建的常捷精銳,在保衛朝廷南遷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話一出,在場官員都向講武殿下望去。這幾年,徐衛在陝西幹得風生水起,這些呆在天了身邊的武臣們也有所耳聞。而且在場的,多少都和徐衛有些交情。何灌就立即笑道:“當日,有人反對徐九建節,本官還不以爲然。今日一見,果真是……”

旁邊的樞密使折彥質馬上接口問道:“哦?何少保此言何意?”

“樞相看看他那張臉,他若是建了節,那外頭帶兵的將領們還有什麼想頭?”何灌笑道。他的意思是說,徐衛太年輕。

折仲古也屬朝中少壯派的代表人物,剛到不惑之年,但跟徐衛比起來,還真得感嘆一聲歲月不饒人。因此點頭道:“確實,年少有爲。”

在場的,還有西軍老一輩的姚古,以及張叔夜的兩個兒子。不管跟徐衛識與不識,都客氣地誇了幾句。正說着,徐衛上得前來,一臉笑意,作着四方揖道:“見過諸位長官,同僚。”

他如今正三品武職,軍階比在場的部分人還高,因此大家客氣地還禮。何灌在公作爲長官,於私,又是長輩,因此道:“徐招討遠歸辛苦,近年捷報頻傳,可喜可賀。”

“少保過獎,盡忠職守罷了。”徐衛看到他,就想起何書瑩,心裡怎麼着都有點彆扭。只是表面上,仍要裝作無事一般。

“何過太謙?”折彥質笑問道。

看到他,徐衛纔有些久別重逢的感覺。私誼就不提了,單說當年杞縣劫糧之時,折彥質親率部隊來救,光這個情,徐衛就欠大了。何況,對方如今已然是高高在上,掌全國軍務的西府首腦,樞密相公。

展顏一笑,執禮道:“卑職據實而言。”

“哈哈,徐招討在陝西作得好大事”一個雄渾的聲音在耳邊炸響。

徐衛定睛一看,此人約在六旬左右,既高且壯,鬚髮雖半白,但其威猛本色不改。何灌適時介紹道:“這位是姚太尉。”

姚?聽到這個姓,徐衛執禮道:“莫非熙河舊帥?今陝西西路姚招討之尊?”

姚古又是一陣笑聲,還禮道:“正是常聽犬子提及,言徐招討所部,爲西軍虎狼之師。從徵伊始,每逢北夷,未嘗一敗了不得”

對方激情澎湃的誇獎使得徐衛連連搖手道:“太尉實在過譽了。”

此時,張伯奮,張仲熊兩兄弟又來見禮,他二人是張叔夜子嗣,如今統領着御營司右軍,就駐在鎮江府。徐衛剛剛踏入仕途時,張叔夜傾力幫助,是對徐九有恩之人。面對他的兒子,徐九懷着一份敬意,俯首道:“令尊在世時,勇赴國難,披肝瀝膽,實在叫人欽佩。”

衆武臣說了好一陣,都是探討和女真人作戰事宜。徐衛本來是最有發言權的,莫說是在場,就是整個宋軍當中,誰的對金作戰經驗有他豐富?只是徐紹一再提醒他,在鎮江行在,記住謹言慎行,不能因爲是擁兵在外的武臣,又立了許多戰功,便飛揚跋扈,趾高氣揚,那是取禍之道。

於是能不說就儘量不說,一直捱到內侍都知錢成從講武殿裡出來,宣衆大臣入內面聖。

入得殿內,只見官家高居御座之上。這一羣都是武臣,風風火火地行至殿中,大禮參拜,高呼萬歲。

“都平身吧。”趙桓伸手虛託道。待一班武臣們起來,他笑道:“今日召衆卿來,別他無事。只是常與執宰議事,難得與卿等一會。這文武之道,不可偏廢,尤其是國難當頭,金寇猙獰之時。”他一邊說話,一邊往下打量,看到徐衛站在折彥質、何灌、姚古之後。

“近日朝議,都說參知政事趙鼎方略,想必卿等也有所耳聞。你們都是帶兵的,仲古雖爲文階,也出身行伍之家。朕想問問,趙鼎之策,能強兵否?”趙桓問道。

羣臣異口同聲,都說能。武臣不干預政事,宰相呈述的治國方略,他們本能地迴避,不去評論。

皇帝顯然明白這一點,揮手道:“但說無妨,畢竟術業有專攻,文吏們再高瞻遠矚,也不如你們瞭解情況。何灌,你說。”

何灌也是從底層一步一步幹上來,經驗豐富,當即出班答道:“官家,宋金開戰伊始,北夷迅速佔據兩河。究其原由,一是猝不及防,二是軍備荒廢。統兵之官多畏死,執戈之士也同樣。如今軍中,除西軍外,多爲近年招募組建之新軍,可謂破而後立。臣認爲,趙相之策,確可強兵。”

趙桓點點頭,又問:“姚古,你意下如何?”

姚古原爲熙河帥,算是西軍老資格了,出班道:“陛下,兵強與否,不在數目多寡。今各地皆招募勇壯,充實行伍。但還需選賢擇能,付以兵柄,並有針對地作出訓練。和女真人作戰,不同於剿匪,也不同於征討党項。臣認爲,要遏制女真,必須要有一支敢於野地爭雄的精銳之師。”姚古在宋金之戰爆發後,其統軍作戰的成績差強人意,但這幾句話還算是真知灼見。你老龜縮在城池裡等別人來打,總歸是被動,敢於野戰爭鋒,纔是取勝之道。

“卿不愧是西軍宿將。”趙桓讚道。

此時折彥質出班,向天子奏道:“陛下,若論野地爭雄,這殿上便有一人。近年來,與北夷搏殺於關中,未曾敗績,何不問他?”

此話一出,衆人都知是誰,趙桓面露笑意,喚道:“子昂,折樞密如此推崇,還不出班奏來?”

徐衛依言出班,未及說話,便聽上頭皇帝道:“嗯,果是在西陲數載,愈加威武。記得是去歲還是幾時,有司根據戰報統計,說近年來,折於西軍手下的金軍將領,數以百計。而這其中,級別最高的,大多折在你徐衛手裡。紫金虎,說說吧。”

“陛下,姚太尉所說,確係金玉良言。與北夷作戰,若侷限於城池攻防,總是被動。若要遏制其攻勢,進而有所轉變,就必須重視野戰。”徐衛道。

趙桓在御座上動動身子,招呼道:“你細細說,自靖康末到隆興以來,數你打得最多。你給朕和殿上長官同僚說說,在你看來,金軍如何?”

“金軍,剽悍、敢戰、頑強之師。更兼其馬軍之利,朝發千里,暮至眼前。每戰,其統兵之官,必身先士卒之前。若戰局利,則窮追猛打,若戰局逆,仍毫不退卻,拼死反擊,罕見潰退。”

這一席話出來,趙桓默然無語,便連同殿之臣也面面相覷。象你這般說,金軍豈非不可戰勝?

良久,皇帝問道:“似此這般,如之奈何?”

徐衛從容答道:“金軍雖驍勇,終究血肉之軀。北夷所依仗者,一是馬軍之疾,二是嗜戰之性。其騎兵之利,也有侷限,一是地形限制,二來,我軍憑藉精良器械,足可與之周旋。至於嗜戰之性,敢戰之心,我軍士兵也不缺乏。反倒是將領們,少了點決死勇氣。臣始終認爲,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有了這一點,戰術素養不如人,可以訓練;武器裝備不如人,可以製造。若沒有這一點,哪怕是雄師百萬,個個穿步人甲,人人持大陌刀,也無濟於事。”

徐衛這席話,聽着有點玄,甚至有點片面,好像沒有切中要害。但若有心,仔細琢磨,便可以發現,徐子昂其實另有所指。不錯,將不惜死,士不貪生。但問題是,將爲什麼要惜死?

宋金開戰以來,女真人迅速摧垮兩河防務,攪亂中原,便是陝西,也丟了鄜延等地區。這裡面,不光是金軍勇猛無敵,所向披靡。還有相當部分,是因爲宋軍主動投降。投降當然是將領們作的決定,他們爲什麼這麼做?是寡廉鮮恥,是非不分嗎?非也,大是大非,誰都懂,關鍵是在不在乎?

顯然,投降的那些宋將是不在乎這個的。至於他們爲什麼不在乎,那就得反過來問,他們爲什麼要在乎?宋軍的各級統兵將領,絕大多數都是兩條途徑上來的。一是從士兵作起,二是靠家族門蔭,也就是所謂的將門之後。

他們作官,拿俸祿,打仗是他們的職業。既然是職業,跟誰打不是打?什麼?軍人的榮譽感?保家衛國的赤子心?算了吧,宋軍的將領們首先大多數沒讀過什麼書,讀書的也不屑去作武臣。其次,他們沒榮譽感。從他們作官開始,就受到牽制、監視、懷疑、揣測,束手束腳,難以作爲。大宋以文制武的基本國策決定了,武臣的地位不可能跟文臣相比。大宋立國以來,就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傳統,可沒說不殺武人吶。

既然這樣,危難之時,或絕境之地,他反水投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包括皇帝在內,在場所有人對徐衛之言的理解,都流於表面,還一個勁兒地誇,好說得好精闢一語中的

徐衛心裡暗笑。前些天在東京,岳飛跟他說,文官不貪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可嶽鵬舉光想到文官貪財,武臣惜死,他卻沒想過,爲什麼會這樣。

在講武殿上,一衆大臣多多少少都說了些意見,但都有一種默契,不牽扯到核心問題。說了大半天,估計皇帝也聽乏了,便命衆臣退去,只命徐衛留對。

所謂“留對”,便是皇帝要單獨諮詢某位大臣,或是臣下主動提出來還有未盡之言。

衆臣走後,趙桓也下得殿來:“南方這氣候跟中原不同,悶,隨朕走走。”

君臣二人出了講武殿,那前面便是供天子檢閱三軍的演武廣場。此時太陽正旺,照得演武場一片泛白。他兩個便順着檐下走廊,閒庭信步。

“子昂啊,這南方比陝西如何?”趙桓在前面隨口問道。

“聖上,陝西苦鹹之地,哪比得上江南水鄉,風景如畫?臣這幾天到城中逛了逛,直感南北兩重天。”徐衛嘴上不吝惜讚美之詞。可他卻深深地明白,越是安逸的溫柔鄉,越容易消磨掉人的鬥志。陝西雖是西陲,可那裡,纔是真正的英雄地,風雲地,成就大業之所在。

“嗯,等將來狼煙湮滅,戰事不起之時,朕在此地賜你華宅田產,逍遙過活。”趙桓這句話或許沒有其他意思,只是隨口說說。但聽在徐衛耳裡,卻另有一番深意。

皇帝的意思是說,如果將來不打仗了,用不着你了。當然你就也沒有理由再握着兵權在外,皇恩浩蕩,在這溫柔鄉給你華宅田產,金銀美色,讓你安享榮華富貴。

若是其他人,聽了這話,只怕樂得鼻涕泡都出來了。可徐衛不這麼想,首先,真到了那時候,你會不會這麼作,還得兩說。其次,就算真是這樣,有什麼意思?男人就要有點追求,聲色犬馬,榮華富貴誰都想,可那是你賜予的,我只有使用權,你隨時可以收回去。而且,還沒有七十年的年限。

我如果想要富貴的生活,我吃撐了來當兵打仗?兄弟以前幹什麼的?管你什麼北宋滅亡,我呆在南方不行嗎?南方經濟繁榮,憑兄弟這手賭術,錦衣玉食還是不成問題吧?

這還國難當頭,你都想到將來不打仗了,要學你祖先杯酒釋兵權。看來,儘管趙桓即位以來,一直推行改革,大力提高武臣地位,放寬武臣限制,但在其骨子裡,祖宗家法對他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

“怎麼不說話?不滿意?”趙桓好一陣沒聽到迴應,突然停下腳步,回過頭來,直視着徐衛。

後者驚覺失態,不好皇帝問這個問題時,自己遲疑了,若答得不對,禍事不小

好在徐衛從前跑江湖,憑的就是反應快,嘆了口氣,沉聲道:“臣不敢。只是在想,臣本是鄉間一浪蕩子。成年之前,橫行鄉里,爲所欲爲。鄉人呼臣爲大蟲,視爲一害。後朝廷詔令招募勇壯剿賊,臣其實也是本着一顆不安分的心,率衆起事,如起鬨一般。真正讓臣如撥雲霧而見青天的,正是陛下。若非陛下栽培提拔,臣何德何能敢居帥位?歷年來,官家對臣的榮寵,前所未有。可臣慚愧,未能替君分憂今北夷仍據兩河,侵凌中原,臣身爲武臣,率堂堂之師,不能掃清賊寇,恢復故土,已是大罪。可陛下非但不怪,反替臣考慮得如此周到,叫臣情何以堪?心中愧疚,一時無言,請陛下恕罪。”

趙桓聞言一笑,也嘆了口氣,撫慰道:“子昂勿憂,如你當年所說,事在人爲。唉,若在外帶兵之將,都如你這般,北夷何至如此猖狂?”語畢,復往前行,邊走邊道。

“說實話,朕當初栽培提拔你,也沒料到,你竟有如此本事。數年之間,各地皆傳戰敗,每當此時,朕便盼着你的捷報。你也確實沒讓朕失望。朕記得,你往河東鎮撫時,就允許過你,只要彈壓住局勢,就讓你建節。此次陝西三司設立,其他兩個招討使都爲兩鎮節度使,獨你只授上護軍。想必你也有些情緒,但朕告訴你,關非朕食言。而是爲了維護你,年不過而立即建節,這在武臣中是沒有的事情,若給你開此先例,朕不是捨不得,是怕引人猜忌。再熬兩年吧。”

徐衛立即回道:“不敢有瞞官家,臣爲武人,自然期盼建節之榮耀。但臣也知道,那是靠資歷和戰功堆起來的。臣雖然打了些仗,但於局勢又有何益?再者,建不建節,不在於臣工,而在於人主。”

趙桓再次停步,看了徐衛許久,伸出手去,在他臂膀上拍了拍:“子昂雖爲武臣,卻如此明理,殊爲不易。你要再說下去,真讓朕覺得不授你節度使實在過意不去。”

徐衛頓首拜道:“臣斷不敢作此想法。”

趙桓笑了笑,也不再前往,就在那欄杆之旁站下,隨口道:“朕抽調西軍赴行在時,其實很想調你回來。畢竟,你是朕所親擢。但考慮到陝西的局勢和你的前程,還是放棄了。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你恐怕都要在陝西,協助徐紹抵禦北夷。唉,本來打算把你往陝西制置使上培養,替朕執掌西軍。只是爲方便行事,設了‘陝西宣撫處置使’,集權一身。不過,你好好幹,朕會替你考慮的。”

徐衛再三拜謝,樣子作足。趙桓很是滿意,又誇獎鼓勵了他幾句,回過頭來,憑欄而望,由衷地嘆道:“江南好。”

第89章 勸降第393章 雷厲風行第379章 萬年圍殲第359章 研討戰術第536章 陰雲再起第624章 文武爭權第114章 行伍世家第496章 湖上密謀第457章 負隅頑抗第45章 遇襲第297章 張深託三州第148章 罷相第738章 兩相相爭第491章 徐原禍事第45章 遇襲第459章 開城投降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454章 太上趙佶第八百六十一章第1章 徐家老九第807章 就是今天第766章 背水而戰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173章 殺馬充飢第725章 弄走万俟卨第457章 負隅頑抗第606章 納妾記第342章 又一個秦檜第406章 大變動第622章 莫望西軍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174章 初露鋒芒第465章 狐皮大氅第四百零九章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181章 耗子鑽風箱第八百四十二章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433章 棋逢對手第766章 背水而戰第441章 徐九當爹了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480章 女人的撫慰第115章 攀親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461章 風起雲涌第191章 國士無雙第4章 打砸黑店 併肩子上第526章 生死激戰第615章 養寇第781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471章 哀兵必勝第220章 靖康和議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65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八百四十章第52章 摸營第435章 整合西軍第481章 八牛弩第544章 輕取洛陽第509章 殺入敵境第564章 萬軍雲集第307章 楊猛將兄第八百七十一章第107章 怪事第593章 徐太尉第645章 大胖小子第77章 韓世忠第38章 兵精糧足錢管夠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243章 觀念問題第640章 一頓臭罵第366章 民變第404章 環慶事變第八百五十四章第667章 威逼利誘第685章 勢如破竹第196章 託媒說親第715章 韓昉入蜀第348章 衆望所歸第637章 翻手爲雲第468章 深夜驚魂第387章 故人來訪第206章 司儀行政第737章 遼國國喪第423章 火器失效?第695章 夜襲宋營第497章 陰雲密佈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291章 大軍凱旋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19章 一門三將第四百一十一章第81章 議戰第552章 東京第823章 別來惹我第546章 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