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防範

趙桓和岳飛從西域返回了大宋……別看趙桓已經把大權交給了兒子,可是他這種地位的皇帝,只要一息尚存,就是天下最有權勢的那個,誰也改變不了。

因此趙桓回到大宋的消息,迅速震撼着兩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傢伙惶恐,生怕官家會幹出什麼特殊的事情,大傢伙又期盼,盼着官家能叫停兒子的胡作非爲。

這就是權力的魅力,所有人都圍着你,盯着你,希望利用你……面對此情此景,咱們趙官家無動於衷,誰也沒搭理。

他選擇了看景,去莫高窟,帶着岳飛,只有君臣兩個,面對着一千多個石窟,面對着精美的佛像,彩繪的畫壁,趙桓饒有興致,他突然想起來,貌似在敦煌還有數量驚人的經書,如果挖出來,又能養活一大堆專家了。

趙桓四處看着,岳飛卻是眉頭緊鎖,他默默盤算,突然道:“官家,西北更加乾旱了吧?”

趙桓頓了頓,點頭讚道:“鵬舉真是目光如炬,看得準確。”

岳飛昂頭,看了看面前的雄偉無邊的石窟,心中感嘆。

這麼龐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物力,是不可以計數的。

也不知道先人付出了多少代價,才修成瞭如此龐大的石窟羣?只是如今想要再修,希望不大了。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整個關中平原凋敝,西域長時間同中原分離。

這不只是盛唐不再,還包含了氣候變遷,西北越來越乾燥,降雨減少,綠洲退化。沒法承載大量的人員,自然也就沒法修大工程。

氣候變化的週期,至少也是幾百年的,趙桓和岳飛註定看不到西北重新變得溼潤那一天,甚至大宋朝也等不到。

想要經營好西域,最現實的辦法就是多修坎兒井,設立軍屯,牢牢守住就是了。

趙桓想和岳飛聊另一件事,一件讓他更加憂心的事情。

“鵬舉,你知道這裡是誰開始修的?”

岳飛道:“官家想要考臣,不如想個更難的問題……這莫高窟可是從前秦苻堅時候起,歷代都在增加。幾百年的時間,纔有瞭如今的規模。”

趙桓笑着點頭,“沒錯,鵬舉還想過沒有,前秦並沒有統一天下,苻堅勞民傷財,修這種奇觀,我們看來固然是震撼,可是落在當時百姓的身上,卻是泰山一般的壓力啊!”

岳飛深以爲然,“苻堅到底是蠻夷皇帝,不能愛惜百姓。”

趙桓又搖頭了,“這麼說也不算公允,其實拋開淝水之戰不講,苻堅還是個不錯的皇帝。”

“官家,說苻堅不說淝水之戰,那豈不是日後評價官家的時候,也不提掃滅金國了?”岳飛半點沒給趙桓面子,當然了,面對老親家,趙桓又能有什麼辦法……

“其實我想說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原以來,兩晉南北朝,是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是咱們都不能忘記的時候。”

岳飛一怔,趙桓拉着他,君臣席地而坐,身後就是觀音菩薩,正俯視着君臣兩個。

趙桓侃侃而談,絲毫沒有把這位有着小鬍子的觀音放在心上。

縱觀整個古代,外來思想在中華大地徹底紮根成功,並且融入其中,成爲三教之一,也就是佛家這一次。

但是這個過程可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是白骨如山,血流成河。

最初的佛門僧人也想複製在天竺的經驗,他們修建佛寺,吸納門徒,擴充勢力……此刻的佛門弟子既吃肉,也娶媳婦。

還結交權貴,換取特權,兼併土地,逃避賦稅。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尤其是南朝,差不多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依附在了佛寺之下。

四百八十寺,每個寺院都是大地主,大豪強,他們豢養僧兵打手,籠絡信徒,影響力非同凡響。

有人或許會覺得,佛門慈悲,對手下的佃農會很好,有這種想法的就太天真了。人家宣揚的是毀家禮佛,要拿出足夠的誠心,這個誠心要怎麼衡量呢?自然是錢越多越虔誠了。

毀家禮佛,賣妻禮佛,甚至有人燃指供佛,斷臂供佛……種種荒唐的事情,簡直難以盡數。

那些高僧大師,就坐視不理嗎?怎麼會,人家還要助紂爲虐呢!

五胡亂華之中,最殘暴的就是後趙政權,而石虎之所以那麼瘋癲,也跟身邊的僧人有關係,這幫僧人鼓動石虎,奴役漢人,結果弄得無數人死於勞役,悽慘無比。

僧人們的胡作非爲,激起了儒家士人的強烈反彈,比如大名鼎鼎的韓愈,就抨擊釋教……在無數有識之士的推動之下,三武一宗,一次又一次舉起屠刀,痛下殺手,總算把佛門的勢力壓下去了。

當然了,這在僧人的嘴裡被稱作法難,好像是他們受了苦似的。

可若是沒有這些次滅佛,任由佛門發展下去,又會怎麼樣?

寺廟掌握土地,壟斷財富,又藉着佛法,控制弟子的腦筋,從而形成一個個水潑不進的堡壘。

這些寺廟再和地方勢力勾結起來,那可是會形成比唐末藩鎮割據還可怕一萬倍的分裂割據。

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再想統一天下,就會變得非常非常困難。

類似的例子可以參考倭國,敵在本能寺,不會還有人不知道吧?

шшш_ ttκa n_ C○

而一旦形成這種碎成一地的分裂,中原大地的下場又會怎麼樣呢?

大約就是第二個天竺,藩國林立,僧人成爲最尊貴的人,也就是婆羅門,地方的軍事貴族演化成剎帝利,然後普通百姓就是吠舍和首陀羅。

至於誰會淪爲賤民,那就不好說了。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存在,大約一直到周世宗的改革,纔算把佛門壓下去,前後幾百年的光景,中原大地,差點就淪落到了黑暗的深淵。

當然了,此後佛門又冒出了許多帶着“如是我聞”的真經,整個教義也向儒道兩家靠攏,最終三教合一,成爲一家。

那些用無數人的血汗生命修成的石窟,傳到後世,絕對是無上的藝術瑰寶,可是放在當時,卻是催命的惡鬼,吸血的閻王。

前人受苦,後人坐享其成,大約如此。

岳飛是什麼,自然不用多說,他也厭惡佛寺不事生產,巧取豪奪。趙桓打擊世家大族,對寺廟也沒客氣過。

除了廢掉大相國寺這個領頭羊之外,他還弄出了一整套嚴格的考試體系,直接將九成五的僧人阻擋在外,不給他們度牒。

到此爲止,佛門已經不可能興風作浪,再次威脅朝廷。

如今趙桓又跟岳飛聊起了佛門的經歷,顯然不是要對剩下的和尚下手。

“趙諶想成就大業,提出了平等,這固然是好。但也要防着以夷變夏,不能讓蠻夷的習俗敗壞了中原氣象。”

岳飛眉頭緊皺,“官家所慮極是,只是臣有點疑問,蠻夷野人,他們的陋習又怎麼會影響大宋?難道還有人自甘墮落不成?”

趙桓哈哈大笑,“鵬舉啊,這就是你想得簡單了……你以爲只有好習俗才能影響人嗎?老百姓常說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啊!”

岳飛猛人一驚,卻又深深頷首。

不得不承認,趙官家看事情,還真是獨具匠心,目光犀利。

伴隨着大批西夷來到中原,他們如飢似渴研究東方的典籍,同時也有人開始了輸出他們的東西。

那些天堂地獄對立的宗教,很難吸引東方人,倒是西方的哲學,數學,天文,偶爾能引起一些興趣。

當然了,這些也都不算什麼。可是悄然之間,在不少地方流行起了貴族學堂,他們從西方借用了貴族概念,還弄出一整套的東西,比如貴族的行爲規範,比如貴族的責任道義……他們主張成爲國朝棟樑,要勇敢進取,富有責任,愛惜榮譽。刻苦學習,完善自我,德位相配。

“這些主張也不算錯,太上皇爲何要震怒?”陸游不解。

而此刻另外兩個人,虞允文和朱熹卻是心知肚明。

“貴族精神不在精神,而在貴族!說白了,就是要重新恢復士大夫!”虞允文冷冷道。

朱熹補充道:“士大夫還要兼容幷蓄,可貴族只要血脈傳承就夠了。這等手段別說騙過太上皇,就連我們都能一眼看出來。”

陸游翻了翻眼皮,我眼瞎,沒你們厲害。

趙諶的臉色並不算好,他剛雄心勃勃,想要幹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捱了一棒子。

想要拿大宋的東西改變世界,還要提防着自己被腐蝕!

“傳旨,嚴查各地的私自辦學,尤其是從官辦學堂挖角名師,更是要嚴厲禁止……他們不是有錢嗎,那就罰到傾家蕩產!還要,針對西夷,也要約束他們,內閣儘快拿出辦法來。”

第29章 牛二從軍記第347章 安撫第340章 隨朕破敵第155章 愛紅妝的李邦彥第500章 朕不是蠻夷第8章 抗金,抗金,還是抗金第195章 岳家軍出動第330章 蹣跚第560章 至聖孔夫子第37章 權柄第557章 太上皇的底氣第104章 進軍第487章 太子的收穫第101章 宗澤北上第320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父皇第364章 一等人物第201章 殺向燕山府第431章 真想搶了你們第83章 寧死不退第564章 分月餅第251章 老子叫牛皋第541章 官家,管管你兒子第558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191章 棋逢對手第290章 萬民表率第509章 揚眉吐氣的武夫第47章 康王歸來第505章 六十大壽第399章 拐來了五萬大軍第545章 宰相之憂第49章 抄家第272章 報答不了 的君恩第548章 舉國之力第316章 徵虜討逆大元帥第457章 煙消雲散的西夏國第420章 巡邊第200章 會師第233章 大交易第6章 留全屍第222章 主戰派第268章 你滴韓王第128章 打穿西夏第464章 鄭太后第88章 誅殺名王第192章 新計劃第529章 戶部內鬥第504章 鞭笞世界第54章 名將雲集第101章 宗澤北上第135章 三國同盟第2章 逼宮趙佶第462章 天子的決心第54章 名將雲集第333章 最後的黃龍府萬戶第157章 老子天下第一(三更求訂)第482章 曲端多謀第569章 大九州第498章 十八功臣第561章 衍聖公西遊記第245章 絕不下罪己詔第130章 殺樑王(三更求票)第27章 將軍一去第197章 全勝第173章中興之主第349章 後浪第165章 興漢侯第158章 嚇死西夏第100章 十萬第225章 殺人不用刀第227章 活活氣死第387章 第一人對第一家第264章 驢火祭天第199章 去救宗爺爺第162章 出征第580章 戰爭與文明第18章 喪女之痛第378章 秦風第96章 秦檜奇謀第1章 靖康天子第395章 入關心態第101章 宗澤北上第223章 趙桓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第449章 請受小婿一拜第125章 膽大包天的曲端第334章 都元帥死第254章 永恆主角第471章 又是一條大魚第222章 主戰派第1章 靖康天子第544章 半聖第480章 不負官家之託第238章 官家,救命啊!第365章 燕山第159章 大宋的好學生第484章 好岳父第499章 草原羣雄第75章 麪皮第47章 康王歸來第42章 聰明人第39章 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