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

朝堂的官員對於張從質的突然出現抱有很大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不在於他的蔭恩,而是在於他的差遣。

一個初入朝堂,得了個正六品下的承議郎居然被官家充入秘閣!

秘閣是什麼地方?雖然只是崇文院的後閣,但即便是兩府相公都不常去,其他官員更是非召不往,那是官家和重臣討論機要之所在。

即便是你張從質以蔭恩入仕,即便是你父親張詠名勝一時,也不該如此倨傲,當推辭不受纔是!

官場有官場的規矩和原則,但這些東西在張從質的眼中一文不值,在他看來自己是爲了與官家討論更爲高深的問題而來的,否則即便是入仕都不可能。

非常人便要以非常理而待之,趙禎不是個迂腐的君王,相反,不拘一格纔是他的風格。

這趙禎便對秘閣的成員進行了調整,張從質只是其一,還有剛剛被點爲狀元的蘇軾,以及負責經筵日講的楊休,這三人成爲他的智庫。

楊休擅長儒家經典,經史子集無一不通,算得上是個老學究,而蘇軾雖是初出茅廬,卻纔思敏捷,雖然詩才出衆,但卻不能掩飾他的智慧。

這雖然是個奇葩的組合,但趙禎相信,他們一定能給自己得出答案。

這個問題非常的深奧,以至於後世都在討論卻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趙禎比誰都清楚王朝,不,準確的應該說是時代的輪迴是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他穿越之前的時代其實也正在經歷和現在一樣的狀況,穩定的環境能持續多久,一個國家的昌盛能持續多久,如何延續和打破這個輪迴?

趙禎希望從張從質,蘇軾,楊休的智慧中得到答案。

趙禎知曉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甚至包括大宋和明清兩朝,這一點他只能埋藏在心中卻不能說出來,但同樣讓他疑惑不解。

漢家王朝是最善於總結經驗的,前朝栽在什麼地方,後面的朝代已經會引以爲戒,一定會撥亂反正,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的去避免。

甚至在後世不惜推翻了華夏數千年沿用的制度,走上了全新的一條道路,但誰又能說這條路走得通呢?難道是因爲世人都在走這條路,這條路便是對的嗎?

整個大朝會上趙禎都在思索這個問題,許多朝臣都能看得出官家的心不在焉,但他們很好的恪守了臣子本分,沒人會去詢問。

朝臣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官家爲何要往秘閣中塞人,往日裡的秘閣不過是校書郎,字正之類的小官,即便是兩府官員和官家於此商議他們也沒有機會接觸。

但現在不同了,官家明確的下旨,把秘閣升爲商討機要之地,那就意味着秘閣將會成爲大宋的另一個決策之所,如此一來與兩府何異?!

當然,許多人理解錯了,趙禎並不想去解釋,所謂的秘閣只是給自己出謀劃策用的,相當於大宋的智囊,而兩府依舊是大宋的中樞,兩者之間有着本質的區別。

趙禎不會利用秘閣給自己處理朝政,同樣也不會用兩府解決理論上的問題。

崇文院只是大宋皇宮中的藏書之地,但現在卻有親衛守護與此,一來這些藏書之中有着十分珍貴的孤本,二來,老趙家的帝王奏疏幾乎都收藏在這裡。

除此之外崇文苑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這裡依舊是大宋的藏書之所,一應官吏往來其中,並沒有多少神秘。

院內東廊爲昭文書庫;南廊爲集賢書庫;西廊爲史館書庫此外又分經、史、子、集四庫。共藏正副本圖書八萬多卷。又抽取珍善藏本別建秘閣,只不過現在的秘閣之中存放着歷朝歷代的史料以及奏疏。

趙禎一路走來只覺崇文院中書香之氣甚濃,往來官吏手捧典籍奔走與其中,這些書籍都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

三才先一步上前,推開秘閣的殿門,張從質和蘇軾,楊休三人已經被“書山字海”所淹沒,不時的翻閱典籍史料進行謄寫。

發現趙禎來後便起身施禮:“臣等恭迎聖上!”

趙禎在宮中很少在意這些理解,揮了揮手道:“爾等繼續,不必因朕而來分神,此次爾等也該知曉朕的不解之處。”

當然知曉,張從質等人接到的旨意便是查閱歷朝歷代國滅之緣由,並加以總結,對於張從質來說這沒有什麼,但對於蘇軾和楊休來說卻大爲惶恐。

他們不明白官家爲何要這麼做,前朝覆滅原因多種多樣,而大宋已經擯棄了唐朝留下禍端,收兵權,重文臣,輕武官,這樣不就能避免安史之亂了嗎?

但越是如此自信,得到的結果卻越是令人震驚,蘇軾和楊休兩人一老一小都是出自所謂的正統的循規蹈矩之家,歷朝歷代朝的歷史頗有了解。

夏商周自不用說,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歷史也多有涉及,但現在卻讓他們總結社稷傾覆,家國泯滅的原因一時間讓他們產生了恐懼。

因爲他們同趙禎一樣看到了一種循環,或是說輪迴。

他們兩人都不是傻子,一眼便能看出歷朝歷代的終與何處,但他們不敢言語,即便是早有所準備的張從質都覺得不可思議,甚至產生了一種悲觀。

趙禎望向他們略帶悲哀與惶恐的表情道:“有位智者曾經告訴朕,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人幾乎是同時擡頭望向趙禎,依照官家的意思是大宋也不能逃脫分合之論?!

“莫要驚訝,這本就是史書所載,你們自己也明白朕說的沒錯,自秦以降,可有一個大一統之王朝享國超過三百年的?即便強盛如盛唐也不過二百八十九年而已!之後便是另一個朝代的輪迴,如同它接替大隋一般。”

趙禎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打了個哆嗦,很顯然現在的大宋雖然繁盛,卻不能與盛唐相比,在宋人心中盛唐永遠是一個強盛的王朝,爲此大宋保留了大多數唐代的制度。

既然連強盛如斯的唐朝都不能打破三百年的定論,那大宋呢?!

三才已經嚇的跪倒在地,不斷的磕頭搗蒜:“陛下!…………不祥之言不可出自聖君之口啊!陛下!”

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門”的拆分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九百五十七章范仲淹的殺氣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八百七十章老兵着甲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七百四十五章後苑傳出的消息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禮包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聲東擊西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夠了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天水趙氏的家風第六百三十二章倒黴的劉從德第兩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雜兵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八十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一百九十章一石三鳥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四百三十九章踏白軍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狀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七十四章太子的軍械庫第八章太子泡妞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正義的定義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三百一十六章柳三變的故事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兩千零二十五章漢家的通病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兩千一百四十六章使壞的帝王第兩千五百九十九章認同感,從軍隊開始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六百二十章被害妄想狂第九十八章東宮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