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

生存還是毀滅,這不是一個問題,是個人都會追求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能獲得更好的將來,即便是一個廢物也當爲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下去,若是死了便什麼都沒了,甚至是做廢物的資格。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同樣如此。

遼朝面對的是大宋不斷的壓力,不光是在兵力上的,在文化上,在經濟上它都處於下風,這讓遼朝有着極大的危機感,但他們同樣有着草原民族強大的毅力與驕傲,因爲契丹人曾經遭受過更加不幸的過去。

他們崇尚漢文明的統治,也崇尚大宋的經濟蓬勃,所以他們仿製了大宋的交子建立了自己的官子,連名字都是那麼的相像,同樣的他們也任用漢人作爲文臣,因爲他們覺得這樣能加強他們的統治。

事實上,是這樣,遼朝開始使用官子之後,經濟是得到了一點復甦,同樣漢臣也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只不過他們忘了,這兩樣東西都是從大宋學來的,大宋比遼朝更加了解其中的秘密,甚至一些不爲人知的隱秘,否則趙禎也不會打外儒內法的主意而悄悄推行法制建設。

爲此大宋的皇宋憲法經過數次修改,已經日趨全面,而遼朝依舊是在使用已經被大宋早早淘汰掉的人情法,以人的因素爲先決條件,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漢家王朝法律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刑法特別發達,更爲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法律的特性乃是以刑法爲基礎的法律樣式。這多是爲了警告以及震懾其他人。

而遼朝的律法卻相對的更加在乎人情,比如一個人偷竊的是橫行鄉里的富人還是偷竊一個窮苦人家,或是一個契丹人偷竊的和一個漢人偷竊等等。

結果絕不一樣。

這種差異造就了一種隱藏在民間的憤怒,公平的待遇是許多人追求的東西,當然更多的是弱勢羣體所追求的東西,漢人在遼朝的地位雖然被皇帝擺在了相同高度,可下面的人可不認賬。

即便是大遼的相公是漢人又如何?

總不能把手伸到地方上管理小事吧?

而且漢人相比契丹人更加的心靈手巧,更加的會賺錢,種地都比遼人在行,唯一不如契丹人的也只有放牧了。

隨着大宋的崛起,漢人在遼朝的生活也會變得好上許多,因爲大宋的商賈總是會給漢人以實惠,或是多給一斤的糧食,或是僱傭他們幫工,價錢能讓契丹人嫉妒的咬下舌頭。

宋人商賈對漢人的照顧同樣也引起了契丹人的民憤,雙方開始或多或少的仇視對方,矛盾衝突開始加劇,甚至發生了羣毆事件,但對此,遼人的官員完全是偏袒契丹人的,因爲他們同族同源。

大宋的商賈遭遇過幾次搶劫,這使得大宋的使者譴責過遼朝地方官員的不作爲,但在遼朝的朝堂上卻依舊沒有多少人重視,他們覺得大宋的使者小題大做,難道大宋的商賈在大宋就不會遭遇搶劫?殺人越貨的事情還少嗎?

當然,不可否認趙禎的計劃成功了,他巧妙的利用商賈的小手段,讓宋遼之間的矛盾變成了漢人與契丹人之間的矛盾,遼朝可有着數量不少的漢人,一旦他們對遼朝失望,站在了大宋的一邊,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1:1和0.5:1結果完全不同。

對於北伐,趙禎可是下了大功夫的,這不是在滅國西夏之後才被提上了日程,而是從趙禎登基開始便已經着手安排下了,憤怒是挑撥的最佳手段,這憤怒往往會成爲矛盾的催化劑。

兩府相公們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對於這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來說,誠意律己是基本的道德準則。

當然夏竦可以排除在外,但趙禎同樣不打算讓他知曉,因爲這個老狐狸已經開始向狡猾的“毒蛇”轉變,他的方法只會更加激進,趙禎需要的是離心離德,而不是犧牲無辜。

戰爭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戰爭,早已不是打出旗號一路殺伐,直至敵人滅國的傳統套路。

戰爭是一門藝術,滲透破壞,迷惑敵人,甚至於刺殺等等都是重要的揮毫,稍有差池便算不得完美的畫作。

對於兩府相公們來說,眼前的一切都在說明官家是在爲北伐做準備,誰也不傻,這已經是官家的第三道調兵聖旨了。

兵符與聖旨一起被裝進金色的匣子中,三才小心的捧着它就像是捧着一個火藥彈。

龐籍等人都知道,只要狄青還在朝堂之中戳着,北伐便還沒有開始,何況彭七也在其列……

接連五道旨意,調動了約三十萬大軍之後,趙禎才停下,其這種甚至調遣了遠在訓練的踏白軍,背嵬軍雖然沒有調遣,但他們本就在京畿之地拱衛北京的安全。

“官家,是否要令所有將士歸營?” wωω▪тт kan▪CΟ

狄青的話讓所有人緊張起來,這麼一來距離北伐便真的不遠了!

“不可,時機尚未成熟,莫要打草驚蛇。”

趙禎擺手否決了狄青的建議,這時候自然要讓遼人矇在鼓裡,一旦大宋進入戰爭狀態,遼人即便再傻也不會上方,當初兵演北伐已經在大宋的手上吃過一次虧了。

不過兩府相公對於北伐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於他們來說,一旦北伐成功,滅國遼朝,他們都將名載史冊。

所以沒人比他們更積極了,文官的追求無非就是丹青史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時候可沒有所謂的婦人之仁,文德殿中也沒有頑固不化的腐朽,即便是古板的包拯都在陳述三司的能力,希望三司加入到其中。

事實上三司已經身在其中了,國帑的每一分,每一豪支出都經過三司,這些年來包拯主持三司極少出現差錯。

而趙禎的蔡記以及皇后碧雅軒的進項也由半數流向了三司,可以說這個國家的大多數財富都集於包拯的手中。

包拯也是第一個知道趙禎在爲北伐做準備的人,甚至要比龐籍先知曉。

文德殿的內朝會結束了,所有人都滿意的離開,因爲他們得到了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官家已經開始爲北伐做最後的準備了。

但同樣他們不明白,爲何要先派遣重兵去往倭國,難道不能直接從海上把大宋的將士們運到女真嗎?

何必多此一舉……

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兩千四百四十二章“老天爺”從不公平第兩千五百零六章趙禎的“野心”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八十四章第一把燧發槍的問世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六十三章反擊反擊反擊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出兵斬使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強者第八十六章五年計劃第兩千四百七十六章東方帝國的幫助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七百八十二章開源節流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兩場婚禮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七百六十四章上京黑手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六百第二十二章趙氏孤兒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重開都護府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勿相見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兩千一百七十四章佛門與白蓮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伏擊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負擔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六百三十二章倒黴的劉從德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四百七十九章液體黃金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零六十八章外戚也不無不可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六百三十七章初探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兩千三百九十章沒有救援,也不會有救援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