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對西域下手的消息剛剛從北京城傳出,趙禎便率領五萬禁軍以及三個孩子出征了,朝臣們堅決反對天家的倆個皇子都上戰場。
戰場是什麼地方?瞬息萬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萬一有個什麼閃失,大宋將一下失去倆個繼承人。
而賀蘭雪的孩子也是個小女女,這如何繼承大宋的江山?最終怕是又會落到宗室子弟之中,想想都覺得不寒而慄,現在大宋王朝,早已不是當年的大宋,沒有趙禎的把持,誰也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而趙旭身爲培養已久的接班人,最少他是最好的選擇。
奈何趙禎的心意已決,任何人都不能改變他的想法,這次御駕親征是最好的機會,也是最後的機會,一旦錯過,很可能就再也沒有帶着孩子看清這個世界真實面目的機會了。
甚至連趙靈一個公主都上了戰場,他雖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參與廝殺,但最少要讓她看見戰場是多麼的殘酷,是什麼給予了她美好的生活。
爲了避免她被這場戰爭摧毀純潔的內心,趙禎讓她留在自己的身邊,權當是讓她前來照顧自己了。
這次幾乎是全部的朝臣和官員都來送行了,甚至於神都城的百姓也傾巢而出,他們都在爲帶領大宋崛起的君王送行,爲自己心目中的聖君送行,祝福。
百姓們是興奮的,這是一場規模浩大的儀式,也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壯舉,算上當初迎娶西夏太后,這已經是趙禎第三次親征,史書少見。
神都城外已經沒有落腳的地方,數十萬人擠在南面的天安門外,這是趙禎親自命名的,天安二字預示着天下安寧,海晏河清。
現在的大宋百姓早已不似當年那般自卑,連戰連捷的勝利,強大的軍備和軍隊給了他們無比的信心,可以說現在的宋人心中大宋便是最強大的存在,大宋並不懼怕戰爭,甚至渴望戰爭。
在最爲激動和興奮的人卻是其中的商賈,誰都知道這次西征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西域人欺辱大宋商賈,斷絕商路,這是什麼?這是踐踏大宋的尊嚴,也是在威脅大宋!
雖然是遼人和西域人勾結給了大宋不得不出兵的理由,可商賈們依然激動,官家此舉多少是在爲他們報仇的感覺,至少商賈們是這麼想的。
捐錢捐物,犒勞將士,捧着精美的食物和錢財上前,都被將士們拒絕了,而趙禎看着這一切便知道,此戰大宋必勝!
當然這些商賈的犒勞可不能浪費掉,軍中的司馬劉勝帶着士兵推着板車在後面收取東西,一邊收取一邊還對捐獻的商賈報以極大的寬慰。
即便是趙禎御駕親征,也儘量的把儀式縮減到宮中進行,以此減少拖延的時間,趙禎一項要求兵貴神速,以及最大的保密性,當然皇帝出征祭天地這種事情卻是要必須進行的。
但這一切都在皇宮中秘密行進,所有參與的朝臣對外不得擅傳一個字,否則後果自己承擔,朝臣們也知道趙禎的習慣,最少還是進行了該有的儀式,比直接出徵要強得多。
所以當第二天一早,趙禎的聖旨出現在皇宮外的時候,百姓們被突如其來的事情驚呆了。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以最快的速度趕至十里亭,爲的就是爲自己的君王送行,神都城的百姓實在太多,城池也太大,還有一些百姓還在向城外趕來,而有一些可能還不知道。
數十萬的百姓站在十里亭道路的兩側,綿延數十里,一望無際的城牆給了趙禎莫大的信心,也讓出徵將士們昂首挺胸!
不知是誰先開口喊了句:“吾皇萬歲,武德永昌!”
王朝的武德便是以仁義爲準則行武備之事,以戰止戰,以戰止戈!這是歷代王朝之中用兵的最高道德標準,也是一場正義之戰的先決條件。
這句話彷彿是給趙禎的西征註上了最好的註腳,數萬人,數十萬人同時高呼,聲音之大穿透蒼宇,彷彿一場地震,讓人振聾發聵。
靈兒仰着腦袋看着端坐在車中的父親,她覺得父皇是天下間最爲強大的男人,頂天立地四字便是用來形容父皇的,而車中的趙旭和趙昀兩人望着車窗外的場景,興奮的說不出話來,只會一個勁的捏着拳頭。
而一身戎裝的趙禎緩緩起身,身上金黃的甲冑,翻飛的神龍給了他們最大的震撼,拍了拍靈兒的肩膀,笑眯眯的對着眼前崇拜的小丫頭說道:“朕帥吧?這就要去耍帥了!看好嘍!”
推開車門,邊上的三才已經牽過一匹高大的駿馬,這是趙禎的戰馬,亦是帝王的坐騎。渾身雪白不說,四個蹄子上卻是火紅色的毛色,彷彿四團火焰在燃燒。
這樣的駿馬別說是在軍中,即便是在整個世上也沒有幾匹,這是白化的汗血寶馬,世間少有。
趙禎一身金甲,陽光照射之下,身上的神龍彷彿踏空而來又要踏空而去,但在頭上,趙禎卻用一條簡單的紅色束帶把頭髮束起,簡單而不失大氣。
當他跨馬而行的時候,周圍的百姓瘋狂吶喊,聲音嘶啞,此時此刻已經聽不出喊叫的到底是什麼,甚至有些還是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感情的啊啊聲……
沸騰之景象,讓人震撼不以,連朝臣都被這種狂熱所震撼,相對於百姓來說,他們常見君王,要理智的多,但也被這種瘋狂的氣氛所感染。
帝王是什麼?是上天派來牧民的天子!是最高的精神崇拜,只要一個君王把內心的惡用在敵人身上,用在計謀之上,把善展現給百姓,展現給國朝之內,他就是神,就是最大的崇拜對象。
面對已經有些控制不住的局勢,歐陽修和蘇洵兩人對視一眼,從雙方的眼中看到了震驚和無奈,事實上歷代王朝的皇帝多多少少都能被朝臣所牽制一二,可到了現在的大宋,到了官家的大宋,朝臣已經徹底無法干預皇帝的事情了。
不知是不是有心靈感應,范仲淹微微轉身,望着趙禎跨馬而行的模樣低聲道:“百姓癲狂若斯,如見天神,大宋江山穩固,陛下千古聖君之名定矣!”
歐陽修和蘇洵默默點頭,一旁的包拯卻道:“如此不知是福是禍,聖君之下自然是國朝之幸事!然何朝不見昏聵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