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的使者很快就把消息帶來,並且還附帶有西北路招討司招討使蕭滿蕙的親筆書信,這對西域來說是一劑強心針,有了遼朝的支持和援助,西域便能聯合遼朝對付大宋,甚至取得勝利。
西域人不知道這是引狼入室的開始,也不知道這是大宋和遼朝對決的戰場,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利益和鼠目寸光的未來。宋人不會在乎西域人,同樣的遼人也不會在乎他們。
遼人之所以幫助西域並非是出於別的原因,而是因爲人類最簡單的東西利益,當利益成爲主線的時候,無論是什麼人都無法放棄。
所以遼人來了,西北路招討司在蕭滿蕙的率領下以八萬鐵騎滾滾而來支援西域。
而西域這片戰場立刻成爲宋遼之間利益相爭之地,除了屹立在黃頭回鶻的于闐國,這個國家在大宋的外交中事實上已經滅亡,但奇怪的是又突然出現了,並且是以華夏血脈,漢家至親的名義出現的。
原因無他,國主尉遲氏乃是曾經入了華夏的形勢,並且這個于闐國漢人衆多,所用之禮儀爲漢禮,所用之文字爲漢字,所說之話爲漢化,基本上和華夏同宗同源。
自從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後,胡人血脈便與漢家血脈相互交融,其中尉遲氏便是融入華夏血脈的其中之一,很難想像一個漢家文明在西域屹立數百年的時間。
于闐國早在漢代便出現,乃是因爲尉遲部落的興起,在唐代正式成爲華夏的一部分,得到了本就擁有胡人血統的李唐王朝承認和敕封。
趙禎在伊州的軍中召見了于闐國的使者,對於這個曾經漢家王朝的同族充滿好感,因爲這個國家基本上是以漢人自居,認同以及歸附漢家文化和王朝。
自唐亡之後,中原出現了五代十國之亂想,尉遲婆跋繼位爲于闐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國姓李氏爲姓。可見他對漢家王朝的遵從。
因爲他的改姓之後的于闐國便算李氏王朝,但好景不長,相鄰黑汗國喀喇汗王朝的木薩汗宣佈***教爲國教,信奉佛教的於聞國和信奉***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間,爆發了持續近四十年的宗教戰爭。
趙禎從使者的口中得知了戰爭的過程以及慘烈程度,這是一種信仰之間的碰撞與竭斯底裡的廝殺,雙方都不認同對方的信仰,以至於信仰成爲最大的戰爭因素。
趙禎見識過信仰的狂熱,這個時代的人一旦認定某種信仰之後,這種信仰的力量便會驅使人瘋狂起來,而由此發動的戰爭也是一種最不理智,最爲瘋狂的殺戮戰爭。
使者的原話乃是:兩國之間互相征伐,勝者屠戮鄉民,十室九空,披堅執銳之人戕殺手無寸鐵之民,無有因由。老幼婦孺,孕病之人皆無放過,孩童之骸隨處可見,婦人之體屍陳道野!
即便是沒有在現場,通過於闐使者泣血的控訴也能聽出其中的慘烈,王鶴緊握雙拳默默不語,而邊上的王鐵鞭和曹康兩人怒目圓睜。
趙禎長長嘆息一聲也沒有說話,原因和簡單,兩國戰爭開始的那年正好是建隆元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東西方最爲重要的兩件事一個是大宋的陳橋兵變,另一個是西方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至於在西域地區的倆個小國征戰,實在是不會有人顧及當地百姓的死活。
于闐國和黑汗國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四十年的時間,戰爭初期,于闐國佔據優勢,他們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進攻以後,揮師西進,曾一度攻佔喀什噶爾。
雖然在***援軍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奪回了喀什噶爾,但也沒有扭轉戰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與于闐的戰爭中。
很可惜,于闐國財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曠日持久的戰爭,使其實力大損,逐漸處於劣勢,最終喀喇汗王朝完成了對於闐的征服。
但于闐國並未消失殆盡,他們依然在蔥嶺以南的地區生存着,但和中原王朝的往來卻斷絕了,這也是爲何在大宋的鴻臚寺文書中認爲于闐國滅國的原因。
當然,歷代于闐國都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關係,甚至願意主動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性,自己作爲附庸。
所以大宋對於闐國的瞭解要遠比黑汗多得多,連趙旭也能當衆說出于闐國的大致國情。通過他的講述,衆人才知道這個于闐是一個什麼樣的王國。
這個以農業、種植業爲主的王朝,甚至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故手工紡織發達。特產以玉石最有名。
于闐自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爲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晉至隋唐,于闐國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闐百姓喜愛音樂、戲劇,在繪畫方面具有天竺、西域的混合風格,畫家尉遲乙僧於唐初至長安,繪有許多壁畫,與唐人吳道子、閻立本齊名。
文化上的相同極大的促進了他們和中原的共通性,也讓中原王朝極爲認同,所以于闐國自創建以來和中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關係。
而黑汗國卻因爲是大宋剛剛建國不久,立刻上貢大宋,成爲大宋的朝貢之國,這種朝貢便是承認大宋中原正統王朝的地位,大宋自然滿心歡喜。
趙禎微微苦笑,現在看來,很可能是黑汗國擔心大宋援助於闐國而使出的一種手段,他們哪裡知道,那時候的大宋正在太宗的帶領下忙着北伐收復失地,根本無暇顧及於闐國。
于闐國雖向大宋求援,但卻也知道大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並未保有希望,但在此之後,黑汗年年上貢,歲歲朝謁大宋,使得於闐國心灰意冷,他們認爲中原王朝已經不會在乎于闐國了。
戰爭形勢的逆轉,于闐國越來越難以支撐,最後只能放棄原有的土地向南遷移苟延喘殘下去,直到大宋崛起之後在西域開始展現天朝的影響力,這才使得於闐國看到了希望。
尤其是趙禎以“仁明”傳遍天下的時候,于闐國國主尉遲臨風再次派出使者覲見大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