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

變之一字說來簡單,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人們習慣定式思維,習慣已經存在的東西,習慣安於現狀,改變一個人尚且困難,何況是改變一個國家持續近百年的官制?

還好這次改變是朝堂,是官制,卻不是整個國家。

在趙禎空前強大的威信與皇權面前,改變所遇到的阻力還不是很大,尤其是頑固的保守派被成功顛覆後,官制改革的阻力便也隨之煙消雲散。

至於稅收之類的卻是不用改變,個稅這東西在大宋並不是不存在,只不過存在的形勢不一樣而已,上到王侯將相,下到市井小民,人人都要交稅。

只不過宗室,貴族的稅收存在於他們所經營的產業中,而朝臣官員的收稅存在於他們的俸祿之中。

原本會引起他們不滿的東西卻並未有什麼波瀾,因爲所有人都知道,在大宋三司的稅收誰也不能違反,如若不然原本手中應有的權利便得不到保障,隨之消失。

宗室這種特權階級也不能例外,若不交稅則有革除頭銜之危!

若是宗室偷稅漏稅,第一個找上門的不是三司的財計官員,畢竟他們的品級往往還沒有宗室高,找上門的是大宗正司的人。

大宗正司是趙禎在景佑三年便設立的衙門,掌糾合宗室外族屬而訓之以德行、道藝接受其詞論而糾正其違失,有罪即先劾奏皇帝,法例不能決斷者,即共同上殿取裁。總管宗室服屬遠近之數及其賞罰規式。

大宗正司的長官是知大宗正事,雖然是宗室之中德高望重者充任,但一般沒有實權,只是掛名而已,主要的職責便是和提醒宗室安於法度。

而正真執掌大宗正司的卻是兩位監丞,文臣京朝官以上者充任,這個範圍就打了,基本上都是御史臺的御史,這些人恰巧也是宗室最不願得罪的人。

連宗室都要老老實實的交稅,何況他人?

官員的稅收從俸祿中扣除,這俸祿是有定數的,所以官員每年交稅的數額也是有定數,想要偷稅漏稅更是不易,在大宋只有四種人不用交稅。

皇帝,士子,軍士以及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除了皇帝以外,這些人的家庭都是同樣要交稅的,沒有例外的存在。

不過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羣不用交稅,比如災民,受災的州,府,縣趙禎自然會下旨免去他們的稅收。

當然社會上的無業遊民自然也不用交稅,可事實上這些人的稅收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到了大宋的國庫之中,商業稅…………

買賣商品都是要交稅的,只不過都是在商品的價格之中,買的人看不見,賣的人卻很清楚,因爲朝廷要向商家收稅,於是商賈就把稅收也加入了商品的價格。

在下層穩定的情況下,改制比沒有趙禎和朝臣們想象的那麼大影響,最困難的“稅改”階段大宋已經度過,剩下的一小撮利益既得者也被瓦解,於是趙禎的改制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超會上同時還決定了明年的年號,乾宇…………

這是以大宋最大的宮殿所命名的,象徵大宋天朝上國的地位,以及強大的國力,趙禎對此非常滿意,並且也預示着大宋開始瘋狂擴張的開始,如天之高,如蒼穹之浩瀚。

而這次改制也就被命名爲乾宇改制。

最忙碌的算是中書省了,這是大宋文官的最高領導層,以宰相范仲淹爲首,參知政事歐陽修,蘇洵,歐陽修,富弼,韓琦,王安石爲輔,領導整個朝堂的文官機構進行改制。

最主要的便是恢復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制度,同時還保留了秘書省和內侍省,這就是說一共有五個省。

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中書三省纔是真正的中樞,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

但趙禎並不是傻子,皇權的集中還是必須的,還是那句話,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集中皇權就是最好的。

三省的出現進一步的削弱了相權,趙禎在這裡埋了個坑,把已經所剩不多的相權再次劃分到了三省之中,門下省依舊是文官的最高權利機構,但宰相不叫宰相了,趙禎賜名宰執政事。

只不過說是宰執政事,事實上還是那點權利,低價官員的任用,公文的發佈,參政議政等等。

宰相的政務之權被平分至三省之中,自然不利於辦公,但政事堂的出現卻是一個極大的改良,門下省的宰執,尚書省的副相,中書省的副相同在政事堂辦公。

政事堂是一座建在三省之間的院落,只有倆個小殿,一個作爲相公們的辦公之地,一個作爲會議之地。

可以說大宋的三省是在一個院子裡辦公,而宰執和兩位副相則是在院子中的院子辦公。

六部依舊是六部,他們的職權沒有多大改變。但在寄祿官消失後,這權利就又回到了他們的手中。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

戶部掌管天下戶籍,人口。但多了一個醫療體系在內,全國的醫院也歸其考覈管轄。

禮部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同時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鴻臚寺歸其管轄。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旗號等,但兵部特殊,歸由參謀院管轄,辦公之所也在參謀院之中,同時趙禎下旨擴大參謀院的公衙。

刑部掌全國刑罰政令及審覈刑名,大理寺歸其管轄。

最後的工部便簡單的多,掌全國範圍內的公共基礎設施營造,以及朝廷營造,雖然簡單,但範圍甚廣,瑣事頗多,小到公路修補,大到治河救災都屬於工部的範疇之內。

所以在皇宮中工部的衙門也是最大,所用官員也是最多。當然外差也是最多的,工部官員不可能在工部之中治河,自然都要下到地方上去,每年勘磨的都是他們的業績。

六部的最高長官都以部名歸屬尚書,也就是六部尚書,而他們還有一項權利,參知政事,六部的長官在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參政議政,也可在三省的政事堂中進行相商。

所以大宋的參知政事名頭屬於特殊職銜的擁有者,即宰執,兩位副相以及六部尚書總共九人,剛好應對九九歸一之數。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後榮耀第七百七十章東京羊毛貴如油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千九百一十一章神都城的大清洗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一千九百八十九章劉渙的心路(上)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兩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執法”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慘世界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零九十一章置之不理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四百三十四章遊街示衆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敵人的敵人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兩千一百二十九章誰撐到最後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一百二十三章流言如風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百零九章趙恆的天倫之樂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該上路了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兩千零四十三章騎兵與騎兵的較量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兩千四百四十八章趙旭的改革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兩千四百三十八章夜郎自大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八百四十九章鋼鋒重騎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兩千六百零三章趙仁的造神計劃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兩千一百四十四章資本永不眠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