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

趙禎乘坐的火車已經抵達神都城外,經過朝堂和民間輿論的極力阻攔,皇帝歸朝抵達都城,載有聖駕的火車直接開進神都不合禮數。

何況趙禎是御駕親征了草原,開華夏之先河,四海一統,寰宇無敵。

這樣的君王歸朝難道不應該接受百姓的迎接?不應該接受朝臣的歌頌?不應該接受世人的膜拜?

對於大宋的百姓來說趙禎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超越了漢唐最耀眼的君王,即便是和漢武帝,唐太宗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就是千古一帝,他就是聖君!

而聖君凱旋迴朝,立不世之功,自然應該受到濃重的迎接,豈能草率的坐着火車直接進入都城,而且神都城的皇宮已經設有鐵軌和車站,這是專屬皇家的火車站臺。

皇宮的車站和外面的不同,只有一個月臺。

說到月臺還有一個有趣的軼事,正殿突出連着前階的平臺叫“月臺”,月臺是宮殿類建築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纔會有美輪美奐又氣勢磅礴的宮殿,當然月臺也是宮殿的組成部分。

月臺寬敞而通透,無遮無攔,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廣場一般,大宋神都城的皇宮一改東京汴梁的狹小,完全是漢唐的粗礦與華麗,而這月臺也是極大的地方。

故月臺也成爲賞月的好地方,人們常把這裡稱爲賞月之臺,自從有了火車之後,人們經常白日出發,夜晚到站,而車站之中下客卸貨的地方也是巨大寬敞的平臺,頭頂明月,富有詩意的宋人就把火車到站後的平臺叫做月臺。

禮部的官員先行一步已經抵達城外,在神都城共有四處車站,城外十里亭一座,外城一座,城內一座,以及皇宮一座總共四座車站。

事實上十里亭的車站並非是平民百姓的車站,這裡往往是讀書人或是權貴富豪之家的車站,他們在這裡下車後有專人接送,保留了當初送人十里和十里相迎的禮節習慣。

反而是平民百姓會直接進入外城的車站,外城多是平民之家,他們在這裡下車離家最近,不用花錢坐車,當然也有一部份人是在內城下車,一些有先見之明早早跟隨趙禎遷都的百姓在內城中擁有自己的宅院,這些人基本上都靠着那次遷都發家致富了。

無論是什麼時代,國都都是一處富貴之地,何況是在大宋這樣商機遍地的時代,都城的土地更是寸土寸金。

混的再差最後也能留下一座宅院,而這座宅院就是翻身的本錢。

相對來說在外城下車的百姓也是最多的,外城之中的車站也是最大的,但十里亭的車站卻是除了皇宮之外最奢華的,相反內城的車站最爲樸素無華。

官員們多喜歡在內城的車站下車,因爲他們的府宅大多在內城,而大宋的官員往往講究一個面子,而大宋官員的面子就是低調,廉潔,想想看,身爲京朝官卻在內城樸實無華的車站下車,這樣不是顯示自己的奉公廉潔嗎?

除非隆重的場合,大宋的官員誰也不願在十里亭車站上下車。

今日稍顯不同,大宋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百姓無論富貴貧賤,都擠在了這小小的車站之前,在官道上排成無數的整齊隊列,直至神都城依舊蔓延至皇宮。

神都城的數百萬人拖家帶口,萬人空巷的擠了過來,無需衙役指揮,無需官員調度,他們有序整齊的排列就如同接受君王的檢閱。

當趙禎的火車駛入車站之後,所有的嘈雜之聲安靜了下來,火車悠長的鳴笛聲持續了很久,彷彿是在提醒在場的所有人,大宋最爲尊貴的人到了。

大駕滷薄緩緩出現,這是皇帝最高規格的仗衛,也是最爲隆重場合纔會出現的儀仗,趙禎這輩子也不過才用了三次而已。

只不過這一次的大駕滷薄的規模被改變,朝臣們認爲原先的大駕滷薄已經配不上趙禎這位不世之功的皇帝了。

唯有提高規格和制度才能與當今天子的功德相匹配,天下間最尊貴,權利最大的皇帝應當獲得超越漢唐的禮制,於是大駕滷薄的官兵數量被改動。

於是人數由原先的五千四百八十一人增只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以對應九九至尊之數,車輦六十一乘變爲八十一乘,馬六千六百六十六匹,牛一百零八頭,象九十九隻,樂器三千五百件,兵杖七千九百柄。

趙禎下了馬車,一瞬間鐘鼓齊鳴,琴瑟合奏,堂皇之聲直穿雲霄,百姓以大稽首禮向趙禎拜服,無論老幼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頭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頭碰到地面並且要停留一會,動作舒緩,以表尊敬之意。

但這還沒有結束,這不過是第一拜而已,此次趙禎受到的是整個神都城數百萬人的九拜之禮,這時候的漢家王朝還沒有跪這一說法。

拜和跪看似差不多,但完全不同,在漢家文明之中跪爲罪,拜爲服,豈能同日而語?

拜天地,拜父母,是敬畏,尊重;跪天地,跪父母是請罪!簡單的一字之差,意思卻完全不同。

九拜爲大禮之最,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每一拜的規格不同,行爲方式也不同,迎接的百姓無論老少表情肅穆,隨着悠遠蕭肅的樂聲緩緩施禮,便是那幼童也無需旁人提醒一板一眼的跟着大人的動作重複,垂垂老矣的老人更是使勁了全身氣力帶頭做好。

趙禎登上御馬緩緩而行,說實話,眼下這場面卻是令他震撼,當了皇帝這麼多年,雖然心中澎湃和激動的時刻不在少數,可如今日之盛況卻從未見過。

原本喧鬧的神都變得安靜,唯有鐘鼓之聲爲音,唯有百姓叩拜爲動。

這是真正的百姓歸心,這是真正的天下拜服,蕭撻裡沒有上車,而是緊緊的跟隨在趙禎的馬後,她知道自己受不得這樣濃重的拜禮,跟在趙禎的馬後便是相隨相伴之意,說明她並未受大宋百姓的九拜之禮。

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兩千三百七十三章沒有天塹能夠阻擋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守大同(上)第一百七十九章來自蛇蠍美人的威脅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陰謀”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兩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講”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趕鴨子上架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兩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馬”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門”的拆分第一千八百五十四章南薰門門頭劉三虎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一千六百九十章蔡伯俙的外交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吐蕃與角廝羅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兩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六百七十一章禍不單行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來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二百四十一章決堤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戰前夕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二百一十五章設宴羣臣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五十二章破而後立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誠與背叛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無罪……我蠻夷也!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七百四十八章年關(下)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