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

趙昀的種種行爲都是在爲他的方丈洲發展積蓄力量,說實話相比之下趙旭反而有些羨慕這個遠在海外的弟弟,雖然他的一切在母后口中都是在大宋最荒蠻的土地上拓荒。

但母后口中的一切在趙旭看來卻是自己嚮往的,趙昀能自己發佈政令,制定律法,處理政治,完全的放手治理,還沒有朝臣的掣肘,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更有一點,沒有負擔,即便是方丈洲經營的不好,他趙昀拍拍屁股回來便是,到時間他還是大宋的楚王殿下,依舊地位尊崇,依舊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可到了自己頭上就不一樣,自己是大宋的未來國君,每日,每時,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小心處理政事,便是有一天登上帝位,在這世間最高的權利之下豈能不膽戰心驚?

有朝臣在,有史官在,有百姓在,每個人都會給自己評價,雖然這種評價不會宣之於口,但背後別人會如何評價?史書會如何評價?

想到這些趙旭便愈發開始羨慕趙昀了,最少他沒有任何負擔,不像自己還沒繼承皇帝位就開始謹小慎微了。

“朔望,大朝!”

隨着內侍的高聲唱諾,趙旭的思緒被打斷,深吸一口氣,微微苦笑一下,他知道自己“重負”的一天又開始了,邁步走上宮階,他是太子,屬臣子之首,帶領百官第一個進殿。

但從這一刻開始,他要收起自己的擔憂,變成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因爲他要給朝臣和父皇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也要給自己以自信,相信自己在不斷的學習之中能夠勝任現在以及將來的位置。

身後的百官並沒有看出趙旭的異樣,一丁點也沒有………………

趙禎一身華麗的朝服坐在御座之上,在趙旭的帶領下,文武百官上前拜謁:“參見陛下!”

隨着趙禎的擡手,三才在邊上唱諾道:“衆卿平身!”

三才唱諾完畢後,乾宇殿的大門被緩緩關上,從此時此刻開始,大宋的正朔大朝會開始了,因爲討論的都是國家機密和未來的規劃政策等等,閒雜人等非召不得入殿。

殿內的消息也不得隨意散播出去,這是趙禎定下的規矩,爲的就是讓朝堂之中的官員明白朝會的重要性,畢竟就算是如此要把朝堂之上的事情泄露出去也不是很難。

畢竟乾宇殿中的朝臣數量便有近百人之多,即便是禁絕內外又有何用?但是卻能給朝中官員一種震懾,讓他們明白現在所討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不得輕易泄漏。

“啓奏官家,上京路呼倫貝爾城,上京城奏請陛下重劃路治,上京路襲承契丹上京道舊制,然契丹之上京道地廣人稀,城池寥寥,今下我大宋上京路地域廣闊,百姓遷徙不斷,城池衆多,一路之地爲我大宋最甚,還請陛下劃分路治,便利朝廷調度,以安民心!”

范仲淹的上奏合理合儀,趙禎自然點頭應允,這早就在他的腦海之中盤桓很久,大宋直接把契丹的上京道改爲上京路,但上京道畢竟太過遼闊,幾乎包涵了後世整個外蒙古以及一些內蒙古的土地。

地廣人稀便罷了,可大宋爲了加強對草原的管理,在上京路不斷的建設城池,數量與日俱增,而百姓遷徙也是越來越多,如此環境之下再用簡單粗暴的方法管理,難免會出現問題。

把一路之地劃分爲兩路這在大宋不是沒有先例,國朝之初廣南路還是存在的,但後來就是因爲人口增加和城池增加,所以才被劃分爲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於是廣東和廣西便出現了,這也是後世兩廣的由來。

現在上京路的劃分也太過廣闊,做好的辦法就是仿照廣南路,把上京路劃分爲倆個路治,如此便可方便朝廷的管理,和派遣官員管轄。

而對於上京路的劃分,趙禎已經想到了一個辦法,點頭道:“准奏,上京路之差別在於上京城之南北,以地域劃分頗爲妥當不易惹各族之非議。”

趙禎說完便瞧見臣子眼巴巴的望着自己,顯然這是在等自己賜名,對於這些被皇帝親征而來的土地,最有命名權的人就是皇帝了。

趙禎想了想道:“呼倫貝爾城之南的土地依舊保留上京路治,呼倫貝爾城之北,直至粘八葛部改爲西北路,以此分治!”

這樣的劃分其實最爲合理,上京城和呼倫貝爾城都是可以擔任路治的所在。

草原上問題便算是解決了,趙禎當年定下的政策非常有用,草原上的城池建設很快,經濟也愈發的開始繁榮起來,因爲環境的穩定和大宋朝廷的統一管理,各部的所謂自治已經名存實亡。

他們都盼着大宋接管他們的本族事物,如此一來也能更好的發展部族,畢竟看着呼倫貝爾城以及塔塔爾部的人成爲草原上最富裕的人,其他部族也是心有不甘。

傻子都能看出投靠大宋的好處,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或是補貼等等地方都要比別的部族高出很多。

原本的自治存在着許多不公,這些不公各部的百姓當然能看得出來,而被大宋管理卻完全不同,一切皆有法度,即便是大宋的官員也是依照辦事,不存偏袒。

原本的部族權貴在這裡討不到好處,當地官員若是敢偏袒,監察司便會讓他們知道什麼叫絕望,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害怕監察司尋到他們的錯處,一旦查到,必然沒有出頭之日。

在范仲淹的上奏之後,各本部開始奏報對草原的政事處理,戶部統計了草原上各部的人口,在上呈趙禎之後,趙禎便讓他們再轉交一份給中樞院。

中樞院要負責新的路治劃分,以及需要吏部的配合挑選路治的官員。

同樣的三司也是如此,在奏報趙禎草原的賦稅之後,也把奏疏整理一份送交中樞院,中樞院看似被削減了權利,但在皇帝之下,朝堂之中的執行力卻是依舊存在。

對於趙禎來說這就是他要看到的中樞。

叮噹…………咚…………清脆後緊接着一聲稍顯沉悶的鐘聲想起,這是乾宇殿中的特殊響鈴,

鈴聲響起的時候,就代表着殿外有人求見,並且是十萬火急的事情,內侍通傳已經不能解決問題。

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五百零六章大宋商賈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一千六百九十章蔡伯俙的外交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兩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殺耕牛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辯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璽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二百七十四章皇帝眼中的輕重緩急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八百一十四章戰爭奏鳴曲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欽桑波的折磨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伏擊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長城!長城!長城!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二百五十四章東京來客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溫柔的陷阱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唯有利益永恆第兩千四百五十九章歷史的車輪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良弓藏九百六十二章歐陽修的惡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五百五十一章輸贏未定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絕望的苦戰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執法”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兩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敵人的敵人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無罪……我蠻夷也!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五十三章幹一些出格的事情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五百四十八章破竹之勢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兩千零二十二章最大的利益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