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

一副巨大的沙盤擺放在參謀兵事院的後衙之中,參謀兵事院是曾經的樞密院,大宋的決策機構的中樞要害兩府之一,所以規模自然不容小覷。

前衙無數的公廨組成了大宋軍事的分析和情報收集機構,雖然有兵部的存在,但參謀兵事院的作用卻無法取代,兵部只有調兵發兵之權,而戰爭的規劃以及如何實施卻有參謀兵事院負責。

但無論是兵部還是參謀兵事院都直接向皇帝負責和效忠,趙禎只是把軍事一分爲二的解體開,兵部可以調遣士兵和集結軍隊,但軍隊要幹什麼,怎麼幹卻是由參謀兵事院說的算。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大宋的軍隊完全終於皇帝,聽從皇帝的指揮和調遣,其他人無法干涉,除非兵部和參謀兵事院同時背叛皇帝。

前衙官吏匆匆行走,如織如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而且十分精確,沒有人會干涉別人的事情,但也要處理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公廨雖然衆多,但卻被分門別類的劃歸各個司,每個司之間負責自己的事情,但有互通的情報也會互相分享,快速高效是參謀兵事院的準則。

衙門的最中間是正堂,這裡是參謀兵事院高級官員的辦公場所,他們依照自己所學和經驗爲大宋的軍隊擬定訓練計劃和操演,並且從中發現問題加以分析和完善。

同時也在研究和開發各種各樣的兵法,排兵佈陣之類的也是他麼的拿手好戲。

別小看這些東西,只要活學活用,依舊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副《本朝八陣圖》就擺在正堂的山牆上,所謂的本朝八陣便是: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唐朝名將李靖的陣法。

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爲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

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爲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爲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佔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的規格。

當然除了本朝八陣外,大宋還有別的陣法,這些陣法大多是傳承下來的,玄襄陣,常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太宗皇帝的平戎萬全陣…………

只不過這平戎萬全陣在趙禎繼位之後幾乎沒有使用過。

有人盛讚這陣法的精妙:“所以挫馳突之銳,明堅重之威,循明摘實,知神謀之有在矣!”但事實上大宋主要的作戰對象是遼朝和西夏……

尷尬的問題來了,人數越多越複雜的陣法指揮起來越麻煩,靈活性越差,機動性簡直就相當於沒有,大宋當時的軍隊往往是“其用軍之術,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退敗無恥,散而復聚,寒而益堅,此其之所長也。”

而無論是遼人還是西夏人都以騎兵作戰爲主,在對宋作戰中充分運用機動靈活、長途奔襲的戰術,不拘戰法,進退自如。遼軍這種作戰的方式和戰術,恰恰使“平戎萬全陣”難以應對。

當然,畢竟是本朝太宗親自“研發”出來的陣法,名頭又那麼響亮,讓它徹底消失當然不太好,放在牆上掛着“壓陣”倒是不錯的,名頭也很吉利不是?

只不過今日正堂之中的高級官員幾乎都不見了,只留下一個值守,其他人全部前往後衙,皇帝來了他們自然要上前聽用的。

雖然是武將,但參謀兵事院的武將可都是文武雙全,文官出生的有,軍武院學成在軍中鍛鍊屢立奇功的也有,身份也頗爲複雜,有民間百姓,有商賈之後,有文官門第,有將門傳承,但無一例外只要能入參謀兵事院的人首先要放棄自己原有的身份,成爲天子門生。

軍武院是天子開設的,其地位甚至高出了國子監,其中文資官員主講經史子集,而武官主講排兵佈陣,如何領兵,以及戰場上的守則。

可以說他們雖然頂着武將的名頭,可事實上卻是經歷過系統文化學習和軍事訓練的高級將領。

且能做到參謀兵事院高級官員的位置必須要上過戰場,在血與火中歷練出來,否則便沒有資格進入參謀兵事院,由趙禎親自定下的制度可不是託託人,找找關係就能進來了。

所以這裡的官員往往有着極強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忠誠度和歸屬感也不容小覷。

後衙便是參謀兵事院中的一處禁地,只有位列正五品上的將軍才能進入,正五品上的官價乃是定遠將軍、寧遠將軍,而這倆個將軍銜都是要依靠在戰場上的軍功所獲取的。

也就是說軍功是一道坎。

後衙是一座巨大的廳堂,或者說是類似於宮殿更爲合適,規模的龐大甚至超過了中樞的正堂,那可是宮中外朝的三省所在。

之所以這麼大完全是因爲這裡擺放了衆多沙盤的緣故,沙盤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大一副便是現在的大宋,按照巨大的比例縮小放置在最中間。

最妙的地方在於這塊沙盤乃是由格物院的無數能工巧匠,選取結實耐用的材料經數年時間打造出來的。

一塊完整的沙盤由無數的小沙盤拼湊而成,在每塊沙盤的底下都裝有滑輪,可以分割出京畿路,河南路,永興軍路……等路治,更可以把州府都劃分出來,山川,湖泊,道路,水網一清二楚。

這沙盤被稱爲《大宋乾坤圖》乃是參謀兵事院的鎮院之寶,即便是趙禎見了都要感嘆它的精巧與宋人的智慧,完全就是古代版的3D立體地形圖。

而在這快沙盤的四周還有無數的沙盤,都是參謀兵事院根據黑手的情報收集整理並請格物院的匠人打造出的鄰國沙盤,最遠的一塊已經到了歐羅巴…………

在趙禎抵達之後,參謀兵事院的官員立刻把天竺的沙盤拼接到了雲南路的邊上,並且在鵬珈羅的位置插上了大宋的龍旗。

趙禎的眼中閃爍着異樣的光芒,他並沒有看天竺的沙盤,而是指了指大宋沙盤的西北恆邏斯一帶道:“把塞爾柱與我大宋接壤之地給朕拼接上來。”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八百二十五章大宋將門無孬種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二百三十六丁謂與寇準第八十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兩千零三十一章迷失在神都第五百四十二章皇帝首先是個人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兩千零九十三章更爲隱秘的轄騎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一百二十四章假戲成真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一千七百四十章天下大同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正義的定義第五百三十四章宋軍突至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成功的代價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盤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四百二十五章問道韓非子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一百八十二章報復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二百三十六丁謂與寇準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無奈的平衡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開往大定府的火車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百五十五章皇帝的大婚(中)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一百七十四章佛門與白蓮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兩千四百零六章帝王的責任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