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

若是單單論心計,趙禎和趙旭這對父子並沒有多少,但若是說手段和權謀,這兩樣東西在大宋別人就是拍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簡單,這對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強大的資源,無論是情報還是執行力都沒人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之所以從容不迫,之所以勝券在握,是因爲這對父子掌握了絕對的主動,一切都彷彿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再強大的情報機構若是不能發現問題,那將和擺設沒有區別。

趙禎能發現的問題,趙旭同樣能夠發現,只不過這對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樣而已,趙旭是從政治上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趙禎則是從更爲根本的地方發現了問題。

趙禎把趙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發現問題最好,若是不能發現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他把大政處理好,也沒有太多的問題。

至於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自然是知曉事情的真相,當初趙禎特意尋他說了這件事,以范仲淹的才學只要一點便會透徹。

而另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則是身爲三司使的包拯!

別小看這老倌,幾乎一輩子和錢財打交道的他最爲敏感,尤其是對大宋最大規模的錢財流動更是如此,“鼠須”一般敏感的觸覺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個向趙禎上疏的,而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反而是第二個,這兩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監國的這段時間最爲重要。

原因便在於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范仲淹兩人早就商量過,若是太子能發現問題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側擊的提醒。

誰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個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說,要對自己的王朝瞭若指掌。

事實上包括歐陽修在內,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呵護或是幫助趙旭在成長,他們每日的上疏內容和之前大爲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闡述事實,而是在闡述事實之後附上自己的意見以及請求趙旭給出儲君的意見。

這其實算得上是一種考校,也是一種觀察和教育,趙旭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這些相公們是在幫助自己成爲一個更爲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日的奏疏也是極盡詳細的在對答,如此一來君臣之間配合的越來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趙禎所挑選的,每一個都是跟隨趙禎多年的老臣,甚至有從小就和趙禎在一起的伴讀之臣晏殊。

晏殊是趙禎的伴讀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穩,不願攀附皇權,趙禎雖然有些不喜歡他,但這樣的人作爲吏部尚書最爲穩妥。

吏部執掌天下官吏的篩選勘磨,甚至是調任勘察,權柄之中關乎江山社稷,而只有挑選一個公正獨立的人,趙禎才能放心。

晏殊這個人越來越適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權貴,不喜皇權,一切的特權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還有比這樣的人更適合的吏部尚書嗎?

即便是范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執和知人善用,晏殊這個人最大的好處便是唯賢是舉,朝堂之上有許多能臣幹吏都是通過他的舉薦而出任要職的。

事實也證明晏殊的舉薦極少出現錯誤,便是身在宰執的范仲淹自己也是通過晏殊的舉薦而獲得如今的地位。

但這樣一個人卻從未獲得任何被他舉薦之人的好處,一點也沒有,而且嚴厲拒絕和那些被他舉薦的人來往。

真正做到了“六親不認”,朝堂上下對他的評價無不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因爲他的女婿富弼就是他向趙禎推薦的。

雖然晏殊和趙禎之間越走越遠,但卻沒有影響他在趙禎心中的地位,作爲臣子他是合格的,而臣子就是臣子,永遠不可能和皇帝成爲朋友。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原本的友誼,趙禎明白這一點,晏殊同樣明白這一點。

這也是爲何晏殊做不到蔡伯俙那般的原因,他在朝堂之上的公正是評價是蔡伯俙所沒有的。

晏殊同樣是趙旭的老師,六部尚書都是和他一樣的存在,眼下輔佐趙旭就是他們的最根本任務。

范仲淹,歐陽修,晏殊,包拯,曾工亮,丁度,富弼,韓琦,這些人都是趙禎留給趙旭的財富。

現在的朝堂因爲這些人的存在非常穩定,趙禎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蘇洵被趙禎帶走了,爲的是讓他操持針對國朝之內的危機,而神都城中自然是以范仲淹爲首,有這個老謀深算的宰執存在,神都城不會有什麼問題。

包拯依舊是把持三司,三司看似是管理天下財富的地方,但事實上卻也在監視天下財富的流動,可以說包拯比誰看的都要清楚。

大宋之內存在的大宗買賣都是在三司的監視下進行的,三司在包拯手中一天,就沒有人能夠輕鬆的偷稅漏稅,只有包拯沒工夫處理的小事,絕沒有他發現不了的大事。

晏殊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上升渠道,包拯掌握了天下財富的渠道,有這兩人在,大宋就不會亂,而范仲淹輔佐趙旭處理大政,朝堂穩如泰山。

這時候趙旭發現了問題,恰恰也說明六部相公的能力,歐陽修的倒黴不過是疥癬之疾,若是在往常留中不發就好。

可現在沒有辦法留中不發,即便是留中不發,被逼到牆角的歐陽修也要自己請辭。

這是大宋文臣的最根本手段,在被潑髒水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辦法用來自辯,唯一的辦法就是請辭,把自己從風口浪尖摘出去,然後等待公正的調查。

如同“莫須有”一樣,莫須乃大宋百姓的口語,意思是“大概,也許”之類,而恰恰是這“莫須有”便讓一個人的德行受到最大的挑戰。

大宋的環境就是這樣,諫官就是可以風聞言事,就是可以利用莫須有來揣度別人,朝堂之上這種事情也不是一出兩出。

但從來就不會用錢明逸這般的下作手段去攻擊別人,扒灰的事情天下人所不齒,於情於理都是極大的褻瀆。

用莫須有的扒灰事件來攻擊一位朝堂相公,即便最後證明歐陽修是乾淨的,也會讓人詬病,畢竟歐陽修把侄女養在家中那麼多年,實在是於禮不合。

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圖百戰歸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五百五十四章遼人的驚訝第一千九百零二章錢從何出來?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關城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兩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戰成名的“宋帝國”第兩千三百零七章“著名老丈人”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八百八十四章皇帝的“情書”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分割皇權!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兩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六百七十三章計出奇謀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七百四十九章華夏的可怖歷史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虛虛實實,敵莫辨之第兩千二百九十五章帝王所憂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五百六十八章螳臂擋車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再次上演的強盜邏輯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虛虛實實,敵莫辨之第四百一十一章黃雀的利益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一千九百六十五章“魚肉”的討論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璽第三百五十四鋒芒!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兩千三百四十一章戰爭的模式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真正的強大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第八十一章水調歌頭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八百四十四章順水推舟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