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

bookmark

彌勒教的累累罪行從史書上便可見一斑,這個佛門教派早已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經”……

但事實上這個教派在剛剛出現的時候並非如此邪惡,開創之人更是一位得道高人,佛門尊宿名曰傅大士。

當然傅大士並非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傅翕,後因佛法精深被人尊稱大士,所謂的大士便是得道的高僧。

但這位佛門尊宿一生未曾出家…………

六朝時國家南北分裂,生活在那個時代,幾乎人人過着生死無常惡夢般的生活,那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時代,朝代更替,帝王更迭,走馬燈似得輪換。

人在肉體上痛苦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於是佛教的神識不滅論和因果報應學說就在各地盛行而起,甚至連皇帝也信奉佛教。彌勒教的創建者傅大士就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

傅大士輕的時候,常去捕魚,捕到魚後,每次都要把裝魚的竹籠沉到水下,使這些魚有自由離去的機會。他想魚兒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着不去的纔算是因果所致,因此人們譏笑他是愚人。

梁武帝普通元年,傅大士二十四歲。有一天,他在稽亭塘邊捕魚,來了一位頭陀,名叫達摩,印度人,從嵩山而來,人們叫他嵩頭陀。

他指點傅翕,使他頓悟前緣,投身佛門。因問修道之地,嵩頭陀指了指松山下雙壽樹說:“此可矣!”此後,傅大士就來此結庵修行,這就是以後的雙林寺。

傅大士從此便過着農禪生活,甚至有時還給別人打工。就這樣,白天勞作,晚上修學,勤奮過日子,並以救度衆生爲己任。

有一次,有人來偷他所種的瓜果,大士非但沒有加以責怪,反而給他裝滿了一籃子,叫他拿回家去,表現出大慈大悲的情懷。

他這樣苦行修身七年後,漸漸地便有許多鄉里人前來頂禮膜拜,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來傅大士的靈異事蹟愈來愈多,愈傳愈廣,大家都認爲他是彌勒化身,是十地菩薩。

幾乎修行之人都有着自己的執念,修行時間越長,執念也會變得越發強烈,傅大士經過十年的修道和弘法,形成華夏獨有的大乘佛教基本理論,還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忠實信徒,一時人才濟濟,於是執念愈發的濃烈。

但傅大士發現,雙林寺地處偏僻,雖然“門徒肅肅,學侶詵詵”,惟行化一方,法不廣被。必須感動人皇和京城的貴族官員,才能將他的教法普及開來,達到“通被慈悲,義無偏黨”的效果。

其時,梁武帝宣揚佛教,京城高僧雲集。但是朝野對傅大士是很不理解的,認爲他是一個“白衣人”,便是宋人口中常說的“白身”自然看不起他,當然也有的妒恨他。

不過他的弟子,如慧集、傅普愍等,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他們立下誓願:“若大士道法不弘,各隨苦行。”到了梁武帝中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傅大士認爲進京弘法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寫了一道奏摺,遣弟子傅旺入都致書樑高祖武皇帝。

“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虛懷爲本,不着爲宗,無相爲因,涅槃爲果;其中善,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吾令百姓俱稟六齋。”

這上中下三個等級的善被他那出來成爲說服梁武帝的最好手段,同年傅大士第一次到達京都蔣山。

他和梁武帝第一次接觸,即談得很投機。梁武帝還招待他吃飯,叫他住同泰寺,後徙鐘山定林寺,並供給膳宿諸般費用。從此,“京洛名僧,學徒雲聚,莫不提函負帙,問慧諮禪。”

大士本人則“居明高鬆,臥依盤石,於四徹之中,恆泫甘露;六旬之內常雨天華,諸多的手段和障眼法使得衆人都認爲他是神仙下界。

傅大士的佛法當真是與衆不同的,他是禪宗一脈的得道者,畢竟有達摩祖師的光環加持,對禪意和佛法精通。

過佛學的名相,瀟灑詼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話,同時也是他開啓了以後中國禪的禪趣‘機鋒’、‘轉語’等諸多參悟或宣揚佛法的手段。

傅大士的名聲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如慧和法師者,年末二十已深究諸佛秘藏,講論無敵。時歸依頭陀寺隱法師,及隱公將欲遷化。

法師乃計謀後事,問:“誰可依止?”隱公答曰:“東陽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爲師。”於是法師禮謁請爲弟子,由此可見傅大士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事實上傅大士最大的成功就在於他結交了梁武帝,一旦佛門和皇帝沾邊,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身份高貴不說,更有無數的加持自己找上門來。

梁武帝確實是一個宏才大略的帝王,這一點同樣身爲帝王的趙禎非常清楚,翻開南北朝的史書,其中記載梁武帝的篇幅幾乎是同時期帝王中最多的。

此人少年英才,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芳樹》、《有所思》、《臨高臺》等膾炙人口的詩句直到現在的大宋依舊流傳。

文治武功皆是出衆,算是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兩戰北魏,代齊建樑,政績顯著,當然是人就會有功過,寬縱皇室,篤信佛教便是他的敗筆。

以至於,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最荒唐的兩件事一是前往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講解《大般涅槃經》,由羣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

其二便是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三百八十七章彩雲之南,是是非非第二百二十三章東京城的改變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秋夜一“春風”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盤”的人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兩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後的對話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廣告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記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九百一十四章大雪滿弓刀第三百一十八章萬千吉兆,盛世佳節(下)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蕭撻裡的死戰之心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上京城的早膳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李將軍鼠三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第七百零七章神童被打了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蘇軾的難題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轉道青塘第九十六章被利用了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九百五十七章范仲淹的殺氣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陰謀”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三百五十四鋒芒!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八百七十三章大軍壓境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六百六十一章各軍動向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爾克的心思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守大同(上)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兩千零一十九章宋軍初敗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八百零三章西夏崩潰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劍氣衝牛斗,橫掃西北狼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開蒙奇書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三百二十五章大宋反腐第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