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三十三章五權,五枚

趙禎一開始也不理解爲何皇后是執掌五枚的存在,畢竟封建時代的男尊女卑是不可改變的禮法,可隨着史書的熟讀以及這個時代方便收集更爲遠古的資料後,趙禎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瞭解華夏的歷史以及演變的過程。

大量的史料改變了趙禎的想法,在他看來司馬遷的那本《史記》不過是把某些東西隱藏起來,美化掉的通行讀物而已,其中的“春秋筆法”太多,同時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後人的“特殊讀物”。

若是以史記爲尊,那便是在看一本完美的華夏王朝“演變史”,可事實上,王朝的交替,皇權的變化,各種各樣古老勢力的傾軋根本就是《史記》中看不見的存在。

誰能想到漢朝的宗族勢力強大到可以和皇權競爭?可以攻打國都?誰能想到皇后手中的權利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肆無忌憚?

誰能想到皇后並非是皇帝的配偶而是一個強大的政治夥伴?

不光是漢朝如此,先秦包括秦朝以及漢之後的王朝也是如此!直道五代十國之後,漢家文明在大分裂之後才發生改變。

爲何外戚在歷朝歷代都極爲強大?因爲外戚集團在某種程度上便是皇后領導下的強大帝國力量,和皇權處於一種分庭抗禮之中。

五權,五枚,根本就不是王朝帝后之間的相輔相成,而是互相制衡,權利劃分的所在!

趙禎從那本神奇的《竹書紀年》中瞭解了大量的隱秘,五權五枚的本質便是皇權與後權之間的劃分…………

後並非是屬於王的女人,而是“君王”的另一個表達方法而已!這是最爲讓趙禎毛骨悚然的事情,也知道爲何這些記載詳情的書籍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因爲這些書籍從本質上來說是“說真話”可事實上卻是在顛覆皇權的所在,也是顛覆華夏百姓的認知。

後字,是合併字,合併“後”與“後”。“後”,從人從口,司之鏡像也,君後也,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

這意味着後,“後”的本義是發號施令者,即君主!

都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可爲何後和王一樣能夠發號施令?女人的地位在歷史上真的是卑微不堪的?還是說我們見到的“正統史料”上是這麼說的?

趙禎在看過《竹書紀年》之後便把這本書給燒掉了,因爲看過全書之後,並且讓資善堂的老儒幫着解讀之後,老儒發了狂,以頭搶地嚎啕大哭三天,之後便撒手人寰,爲此趙旭還傷心了好久…………

皇帝掌握了世間最爲重要的無權,而皇后掌握了財政上的五枚其本質是爲了監督皇帝的五權而存在的。

五枚,像梅花,分五瓣,是華夏王朝中王權內部的財權分管類似於後世的財權監督體系,五枚分了五個瓣來監督五權的運行,和五權之間相互制衡、監督。

一些史書中記載,在某一事情上,須由五個瓣同時落款,該指令才能得以執行,即便是聖旨也需如此。

在以前王朝運作中,外事五權,內事五枚。五枚均爲”後“所執掌,而後便是皇后的所在。

其實枚之一字,意爲“拔宮中樹”,乃監督、執杖王權的尺子,五枚取梅花標識,均由王族中母系執掌,取其“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的意思,協助以父系爲主的王族、進行對五權的管理、平衡。

這也是爲何傳統的華夏王朝,帝王之家不會娶平民女子爲皇后的道理,因爲皇后的權利太大!

在趙禎看來,權是王朝堅固的所在,是國器,是衡器!枚是戒尺,是“宮中之樹”是監督、執杖王權的器具。

但在這個時代,皇權已經凌駕於一切之上,從漢代開始皇帝就開始逐漸的和皇后作鬥爭,之後的歷朝歷代都在對五枚之權進行限制,皇后的權利也主將減小。

爲何漢代的皇后擁有極大的權利,唐代亦是如此?呂武之事從何而來?還不就是因爲後手中的權利到達了限制皇權的功效!

皇后能幫助皇帝處理朝政,處理日常事務,皇后在皇帝病危之計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皇后在主少臣疑的時候有着極爲強大的權利以幫助皇權的過度……不能小看後的存在。

即便是到了大宋,皇后手中的權利也不少,尤其是在趙禎給了皇后五枚之權後,只不過眼下皇后手中的五枚之權和之前不大一樣。

王語嫣手中的五枚之權乃是宮中的財計之權,也是隻限於皇宮範圍內的五枚之權,屬於天家的產業在她手中掌握,官營產業同樣在她的手中。

當然,她只有管理,統計監督這些產業的權利,但實際擁有者還是皇帝。

趙禎重啓五枚之權不是爲了給自己使絆子,也不是爲了給後世帝王加以約束,相反,五枚之權不光是屬於皇后的,也是屬於皇帝的,在這個時代夫妻一體已經是衆所皆知的事情。

外戚在大宋早已沒落,後權幾乎消失的一乾二淨成爲皇權的依附,在這個時候把五枚之權拿出來交給皇后打理,在某種程度上是爲了分擔皇帝的責任。

皇后是女人,女人總是細心的,而且皇后一個人根本大理不了如此龐大的產業,還是需要皇帝的幫助。

也就是說趙禎把五枚之權變成了大宋皇宮中的天家權利,是整個天家包括皇帝在內,包括嬪妃在內都要參與的權利。

皇后手中有一支強大的“財計”宮人,這些宮女不是一般的宮女,而是類似於女官的存在,她們不需要做侍奉人的工作,只需負責財計之事,大宋的官印買賣,蔡記和碧雅軒的買賣都要經過她們的手算的清清楚楚,一旦有錯,後果自然是嚴重的。

可以說大宋最爲嚴謹的“賬房先生”便是在皇宮中這羣女官之中。

無論是皇宮還是三司已經完全拋棄了“四柱清冊”的記賬方式,“舊管”、“新收”,“開除”、“實在”被簡單的“借貸”所取代,趙禎的“複式記賬法”要比“四柱清冊”更爲簡潔方便清晰。

第六百六十五章這一戰沒有贏家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兩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擔憂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戰(下)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四百零五章軍中生活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正義的定義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四百二十五章遺忘的“角落”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機,彩票,競技場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另闢蹊徑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帝王的婚姻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兩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五百七十一章殺機第兩千零八十二章問題所在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一千五百零九章天國王朝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員的權與責第兩千三百二十九章拔劍四顧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六百三十八章統一一個帝國的步驟第一千九百零八章蝴蝶的翅膀(下)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天水趙氏的家風第一百九十三章西京洛陽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二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八十八章丁謂的野望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第八百一十一章誰是魔鬼?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兩千一百四十章驚人的巧合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王安石的態度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一千八百九十章兒子不如老子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