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五十四章積石山下的拖延戰術

宋軍在高原上前進的速度很快,但又很慢,這是吐蕃人發現的一個特點,之所以很快是因爲宋軍行進的速度很快,他們第一次見到那麼多的馬車出現在高原上,宋軍幾乎都是在乘坐馬車前進,其他人也是在騎馬趕路。

這使得宋軍的行軍速度很快,但同時宋軍推進的速度又很慢,吐蕃人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宋軍這是在拖延時間以獲得後方的補給,軍中的糧食越多,宋軍的危險便越小。

兩軍交戰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吐蕃人脫誤可退,同樣宋軍也是如此,宋軍一旦戰敗,三十萬大軍戰敗,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是“以大欺小”但楊懷玉的壓力也大,他率領三十萬大軍,若是被吐蕃人給擊敗,那必定是遺臭萬年的將軍。

誰能想到大宋現在居然輸不得了?他知道眼下就是關乎國運的一戰,一旦吐蕃被拿下,大宋的四周幾乎便是鐵桶一塊,其他的外朝對大宋毫無威脅。

宋軍在積石山便停了下來,對面的吐蕃人已經有些忍不住了,但楊懷玉想不明白爲何吐蕃人不再積石山伏擊他。

吐蕃人當然想要伏擊宋軍,但他們卻更希望用積石山來拖延宋軍的後勤補給。

積石山乃是祁連山的一部分,在吐蕃人的認知中這座有匈奴人起名的祁連山幾乎宏偉不可翻閱,也是一道漢人難以逾越的屏障。

但對於這片土地,漢人卻有自己的記載,早在上古時期,華夏文明便已經接觸到了這片土地。

《尚書·禹貢》中有“浮於積石”、“導河積石”之說。後被司馬遷引入《史記·夏本紀》中。

《史記·集解》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史記·索隱》又曰:積石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積石峽谷自古是蘭州黃河谷地通往吐蕃高原的要隘。

積石山的峽谷乃是進入吐蕃高原的要道,此地在角廝羅的控制下設立了積石關,宋人喚曰“積石鎖鑰”。

鎖鑰一詞可見此地的重要,吐蕃人在山上隱藏了軍隊,同時也在不斷的加固積石關,對於吐蕃人來說,這裡是阻止宋軍前進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試探宋軍戰力的最好辦法。

兩軍交戰,最想要做的便是試探對方的戰力,這是誰也躲避不了的問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吐蕃人對宋軍的瞭解還停留在西征西夏的程度上,畢竟角廝羅這麼多年來並未知曉宋軍的戰力,即便是大宋攻伐青塘,雙方之間也沒有多少真正的戰鬥,角廝羅的青塘部一心想要撤走,他不願自己部族的勇士和宋軍刀兵相向,不是心存敬畏,而是恐懼。

當時的他知道大宋的戰力有多麼強大,自然不願意讓青塘部的勇士做出無謂的犧牲,撤向高原纔是他們的緩兵之計。

宋軍不斷的前進而吐蕃人不斷的後退,雙方之間雖然劍拔弩張,但卻並未交戰。

積石山下的關隘已經被吐蕃人加固的極爲堅固,但吐蕃人依舊覺得不夠,他們自己都知道火器有多厲害,宋軍的火器比吐蕃的更爲高明,這是他們心知肚明的事情。

漢人最討厭的地方就是會琢磨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火器便是漢人琢磨出來的,威力奇大讓人驚歎,而吐蕃人的火器相比漢人必然是差的很遠的。

積石關被吐蕃人建設的極爲堅固,最少在他們認爲已經足夠抵擋宋軍的進攻了,火器再厲害也是有限度的,只要城牆足夠厚,便能抵擋宋軍的火器。

楊懷玉接到的命令是緩慢向前推進,讓吐蕃人有足夠的時間調集大軍,這時一個拿捏有度的差事,並非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跟隨狄青多年,作爲狄青副將多年的楊懷玉自然從狄青那裡學到了用兵的穩重,這一點是其他人在戰場上極少擁有的。

趙禎也正是看好楊懷玉這一點,所以才用他領兵,至於狄青,這老倌彷彿過了哦戰場熱血的癮,現在除了在兵部正常點卯外,最喜歡去的地方便是參謀兵事院。

他對王韶提出的全新戰術模式極爲感興趣,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這是最讓趙禎驚訝的地方。

畢竟傳統冷兵器和熱兵器之間是一種鄙視鏈的存在,即便是現在還有些將軍牴觸火器,認爲火器可以輔助軍隊,卻不能成爲軍中的主力。

而軍中和朝廷也因此分爲兩派,以王韶這種軍武院出身有接觸過格物的參謀兵事院官員支持火器的推廣,而兵部的官員卻支持繼續保持原有的模樣。

雙方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但狄青不同,這老倌是兵部尚書,但卻對火器異常的着迷,當然這樣的行爲也使得兵部的官員有些不待見他,經常因爲觀點的不同吵得不可開交,這要得益於大宋良好的“政治環境”。

當宋軍抵達積石關外的時候,對面的吐蕃人已經發出了信號,號角聲,戰鼓聲聲聲震耳。

這是宋軍與吐蕃軍隊的第一次交鋒,積石關的守軍是在告訴宋軍,你的一舉一動都我的監視之下。

但楊懷玉並沒有立刻率軍進攻,相反他在積石關外安營紮寨,十萬宋軍已經開始構築防禦的柵欄和石頭堆砌的圍牆,這一舉動讓積石關的吐蕃軍隊有些納悶,到底誰纔是守軍?

楊懷玉的中軍十萬人已經在積石山了,左軍和右軍依舊在緩緩推進,這二十萬大軍繞過了積石山,左軍的是從毛兒蓋出發,右軍則是從青海路沿着北面進軍。

這二十萬人的大軍也都在吐蕃軍隊的見識之下,只不過相比楊懷玉的中軍,沒有那麼大的力度而已。

吐蕃人很聰明,只要中軍受挫,所有宋軍的戰意都會受挫,中軍被擊潰,宋軍也會被擊潰,宋軍的行動如此緩慢,根本就不可能對積石關形成合圍。

那二十萬大軍的目標分別是北面的脫思麻部和南面的脫思兌部,而在那裡吐蕃依舊準備了大軍嚴陣以待。

難道只有他楊懷玉會分兵之計?吐蕃人依舊想到了,這就是針尖對麥芒的戰鬥,角廝羅從一開始便如此安排,死死的的拖住宋軍前進的腳步,讓他們在高原上不斷的消耗力量。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皇帝培養出的怪物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兩千五百七十三章阿母城的“主人”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兩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廝羅的羨慕嫉妒恨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一千八百六十章地崩山摧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契丹的陰謀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五百四十三章太子監國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九百六十四章陰差陽錯第二百八十八章不同的待遇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盤”的人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二百一十九章忘戰必危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兩千五百九十六章攪動西方風雲(下)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七百二十八章党項人之所需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唯有利益永恆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戰爭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軍抵達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皇帝培養出的怪物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見道門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千年于闐之危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八百六十九章西夏非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