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趙禎料想的一樣,角廝羅在邏些城中收到前線戰報之後便立刻向馬爾丹薩增兵了,只不過增援的十萬人還沒抵達,馬爾丹薩便易主了。
宋軍的進攻速度時快時慢,行軍的速度很快,但推進的速度很慢,彷彿在故意給吐蕃時間一樣,這一點在角廝羅看來是因爲宋軍不適應吐蕃的環境,而在不斷的休整。
宋軍的行動一直在給角廝羅造成一種錯覺,這也是趙禎的高明之處,在每一個地方設置陷阱,一步步的讓角廝羅的思維方式深陷其中。
楊懷玉的三十萬大軍一直都不是主力,但表現出的戰力卻是強悍的,因爲眼下的吐蕃人還沒有發現王韶所部的強大。
這是一場戰術欺騙,趙禎一顆三十萬大軍的“煙霧彈”把角廝羅籠罩在霧中,王韶的軍隊要比楊懷玉的大軍慢上許多,這也是最好的時間差。
在楊懷玉的大軍攻陷馬爾丹薩的時候,王韶所部纔剛剛開始對察瓦崗和察瓦絨發動進宮。
攻城戰原本就是宋軍最爲擅長的,裝備大量火器的宋軍更是對此得心應手,數萬吐蕃雜軍慘死在瑪兒敢的城下,這已經讓察瓦崗和察瓦絨的殘餘軍隊驚恐不已。
吐蕃人也是人,他們也有快樂和恐懼,同樣也怕死,尤其是一些逃回來的人見識過宋軍的火器之後,心中的恐懼便更加令他們喪失鬥志。
火炮轟鳴,巨大的呼嘯聲伴隨着強大的衝擊力擊打在矮小的城牆上時,吐蕃雜軍崩潰了,他們四散而逃,根本不敢觸及宋軍的鋒芒。
即便是瑪兒敢有再多的利益和誘惑他們也不會再爭取了,那裡簡直就是人間地獄,尤其是宋軍的火炮進行過一次轟擊造成城牆倒塌之後,吐蕃人更是失去了唯一的防線。
火炮的不斷的發射,宋軍的步卒也在不斷的挺進,這是一場極爲輕鬆的攻城戰,火炮把實心彈砸在城牆上,吐蕃人根本就不敢登上城牆進行反擊。
一路上暢通無阻的前進到了缺口,火槍舉起,任何敢於向宋軍發動進攻的吐蕃人都會被精準的射殺在衝鋒的路上。
相比之下,高原不是天塹,城牆不是天塹,大宋的火器纔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
萬餘人的宋軍攻入城池之後,火炮便停止了發射,這時候再不斷的開炮很有可能越過城牆擊中友軍,在這宋軍之中是堅決不允許的。
越過城牆之後的宋軍迅速組成軍陣,這是把火器威力發揮到最大的辦法,刺刀已經裝在了槍筒上,遠近皆可攻殺。
靠近的敵人用刺刀突刺,而遠處的敵人則是被火槍無情的殺戮。
在這個時候,依舊有宋軍將士負責用吐蕃語大聲的喊話,無非就是放下刀兵,繳械不殺,但凡有反抗者或是出現在街道上的人,宋軍殺無赦!
平民百姓這時候躲還來不及,怎可能出現在街面上?只有吐蕃的軍隊無處可藏。
肅清街道,讓大軍快速開進,如此便能最快的控制和穩定城池,這是宋軍作戰的法則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王韶率領所有軍隊全部進入城池之後,吐蕃雜軍也被消滅的差不多,剩下的人幾乎一鬨而散,要麼離開城池,要麼丟盔卸甲躲在百姓家中,但很快也會被宋軍搜查出來。
察瓦崗,察瓦絨在短短的三天時間內全部告破,不光如此宋軍殲敵五萬餘人,俘虜一萬三千人,經此一役吐蕃聯軍幾乎覆滅殆盡。
想要佔便宜的人,往往最後倒黴的是他們自己,吃虧是避免不了的,甚至會賠上身家性命。
吐蕃人爲此付出了代價,當然這也是貪婪的後果,角廝羅利用了這些人的貪婪,但同樣也獲得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這支從吐蕃東南進入的宋軍具裝火器!
一邊是楊懷玉的三十萬大軍,另一邊則是王韶具裝火器的宋軍,角廝羅一時間有些發矇,他知道大宋皇帝是一個穩重之人,但沒想到會如此的小心謹慎。
以大宋的強悍,進攻吐蕃完全沒有必要這般的兇猛,當年宋軍攻伐遼朝也不過是這般的模樣,而且宋軍眼下是具裝火器,太過兇猛!
事實上角廝羅並沒有趙禎想象的那樣放鬆對東南宋軍的關注,這支軍隊出自大宋的四川路,而且之前一直在和康巴人交易互市。
眼下這支軍隊如此犀利,怎能讓角廝羅不上心?
之前多吉率領的數千人可不是白給了,之所以在瑪兒敢留守這區區數千人不是因爲瑪兒敢不重要,只有角廝羅自己知道多吉這些人乃是精銳中的精銳。
也是完全效忠於吐蕃贊普的精銳騎兵,他們的全軍覆沒讓角廝羅很震撼,但同時也知道如何把利益最大化。
於是纔派遣吐蕃那些並不老實的吐蕃各部聯軍而去,眼下還能擁有自己部族的人都是一些殘存的舊貴族。
這些人和吐蕃朝廷的關係很複雜,既需要他們又厭惡他們,這些人只要丟出一塊利益,就好比狗看見了骨頭一樣瘋狂的撲上去。
眼下吐蕃部族聯軍的覆滅也證明的角廝羅的猜想,果然這支宋軍和以往不同,區區七萬多人便能有如此戰力,可見這支偏師的強大。
雖然知道了這一點,但也是角廝羅始料未及的誰能想到宋軍的偏師都是如此的戰力驚人?
但傳統的思想還是佔據了他的上峰,在他看來王韶所部雖然強大,但楊懷玉的三十萬大軍纔是一股毀天滅地的力量。
這不光是因爲人數,更是因爲背嵬軍和踏白軍的番號,這兩支軍隊的強大非同一般,當年無論是党項人還是契丹人引以爲豪的騎兵在他們也是奈何不得,雖說不是被宋軍全面碾壓但也旗鼓相當。
這足以證明宋軍騎兵的戰力驚人,輕易角廝羅也不敢放棄對楊懷玉大軍的阻截,一旦三十萬宋軍精銳全力攻伐吐蕃,只會讓吐蕃分崩離析。
眼下只能依靠時間和漫長的補給線來對宋軍不斷的削弱,這纔是角廝羅一開始就定下的計劃。
他要的是生存,而不是被大宋消滅,更不是想着不切實際的反敗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