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書”

三才瞧見衆人驚訝的望向自己,原本沒有表情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尷尬:“諸位相公吃了嗎?”

這顯然是廢話,衆人在華庭中給狄青接風洗塵,你說吃了沒?!

蔡伯俙笑道:“三才大官來的正好,今日範相公設宴爲狄帥接風洗塵,既然你來了便一起落座便是!”

范仲淹點頭道:“不過是添置些東西便是,要不得多長時間,三才大官速速落座吧!”

三才雖然是宦官,但畢竟身份在那裡,又是官家最貼身的內侍,幾乎是看着官家長大的老人,而且多年來秉公執事,從未出現過逾越和閃失,單單是這樣的人就應該受到朝臣的敬重。

六部相公對他自然是客氣的,因爲他們都知道三才的身份以及他做的事情。

三才更加的尷尬了,面對朝臣們這般的熱情邀請,又是給狄青接風洗塵,三才多少難以推脫,但自己身負皇命而來,自然不能先飲宴。

只能無奈的嘆息道:“諸位相公,老奴這頓酒水怕是喝不成了,不光喝不成還要擾了你們的雅興。中樞院宰執相公范仲淹接旨!”

隨着三才的話衆人的心立刻被提到了嗓子眼,范仲淹起身整理衣冠後便準備接旨了,但看着他跪下的模樣,三才把他又扶了起來道:“官家嚴令,範相公必須站着接旨!”

單單是這一句話便讓人動容,在場的人都知道,范仲淹當年治理水患,落下了腿疾,尤其是膝蓋最爲不利索,沒想到官家連這點小事都記得。

但范仲淹的心突然就涼了半截,官家越是這般的體恤自己,事情可能便越嚴重,但他只能躬身向北拱手道:“謝陛下!”

其實三才宣讀的不是旨意,而是詔令,只有經過中書門下的旨意纔算是對天下發布的聖旨,而皇帝說頒佈的要麼便是給翰林學士草詔的詞頭,要麼便是沒有經過中書門下的中旨,最後便是皇帝親筆所寫的詔令了。

詔令有很多種,制、詔、誥、敕、旨、冊、諭、令、檄都屬於詔令,但其中的區別甚大,不可同日而語。

冊,便是冊封,在大宋由皇帝親自書寫並派人傳達的就是中旨冊封,這樣的冊封甚至可以被拒絕。

令便是皇帝發佈的日常命令,比如在宮中添置某樣東西之類的,但規格最高的便是“制書”了,這東西的分量可比令要高強不知多少。

制,乃是皇帝頒佈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璽;詔書是政務文告。“制”和“詔”相比,制書要比詔書級別更高些。

天子之言曰制,書則載其言。制者,王者之言,必有法制也!

三才手中拿着的這份便是趙禎蓋上了皇帝神寶的“制書”,同時還加蓋了“傳國玉璽”,規格可謂是極高的!

雖然制書的內容也並不多,但是其中的意思很清楚,趙禎把自己打算傳位太子的意思告訴給了范仲淹,同時讓他以及諸位相公在三天之內擬出章程,在一週之內完成所有準備。

一共加起來只有十天時間!

范仲淹只覺得天旋地轉,差點站不住,四周的一衆相公統統目瞪口呆的盯着三才,其中不少人的眼神開始逐漸清醒,望向三才的眼神中透露着冰冷的殺意………………

三才第一次覺得文臣居然如此可怕,包拯更是大怒,甩着衣袖便衝過喝道:“閹人膽敢矯詔呼!!”

這可是一頂大帽子,大宋從太祖太宗時就定下後宮內侍不得干政的規矩,矯詔更是欺君之罪,屬十惡不赦!

三才立刻擺手道:“老奴可沒有這般的膽量,豈敢矯詔?!也虧得是老奴親自來,若是換做其他內侍,豈不是被爾等吃了去!!”

“包相公暫且退下,此制書定然是出自官家之手的,雖說事情太過緊急,也不能失去體統…………”

三才連連點頭道:“範相公說的是!此事雖說突然了些,奴婢也是接受不了的,可官家既然下了制書,又用了傳國玉璽,定然是決心已定!”

范仲淹接着說道:“此事我等不敢附議,自會叩宮以請官家!”

三才愣了一下,終於輪到他臉色大變,夜叩宮門乃是朝中大忌,官家特意選擇這個時間讓自己來傳旨,爲的就是避免朝臣以及相公們的上諫。

但現在從宰執相公到六部相公甚至連身爲三司使的計相包拯都對此事表示反對,看來官家傳位太子這件事不光自己反對,還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反對。

尤其是相公們,在他們看來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便是以包拯的老道,都在第一時間懷疑是自己是在矯詔,可見這件事對於他們來說衝擊有多大。

實在是太過突然,即便是自己也在一開始的時候也不太敢相信,何況是這些被官家一手栽培起來的相公們?

的確,眼下的大宋相公們幾乎都是趙禎一手提拔起來的,其中少不了趙禎花費心思的去栽培引導。

可以說這些相公們對官家的期望比誰都大,他們都希望官家成爲不世之君,成爲大宋乃至整個華夏最偉大的君王。

眼下官家春秋鼎盛便要傳位太子,這當然讓這些相公們接受不了!

“範相公,諸位相公,夜叩宮門實在是太過孟浪,官家讓老奴此時前來,便是斷了諸位奏對的想法……”

三才的話彷彿一點用都沒有,最讓他吃驚的卻是蔡伯俙,不知這小子何時走到了自己的身後,冷冷的開口道:“若是我記得沒錯,大官身上有進出宮闈的墨敕魚符吧?”

但這小子的話顯然不是這個意思,對於蔡伯俙的瞭解使得三才心中不安,而范仲淹接下來的話更是讓他微微吃驚。

“官家春秋鼎盛,此時傳位太子確實尚早,我等自然要覲見官家,留身奏對以保萬全!”

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兩千六百零六章後悔的格里高利七世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孫的作用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五百五十六章祥瑞天降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上)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一百九十九章有緣無份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兩千四百七十六章東方帝國的幫助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兩千五百二十三章神都大劫案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駭人聽聞!第六百第二十一章縱火焚宮殿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條件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二百一十二章軒轅黃帝的後裔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兩千四百三十一章賈昌朝的手段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兩千二百四十三章趙仲旻之死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三百四十七章天下爲公的公路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一千零九十一章商賈禁絕第二百三十九章名臣一鍋端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殺人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兩千兩百一十四章李代桃僵第兩千六百零三章趙仁的造神計劃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四百三十七章迫在眉睫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財氣呂洞賓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誰纔是真正的資本?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兩千四百四十六章商業更盛於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