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

就在趙旭繼位的半個月後,大宋的百姓逐漸習慣了新天子的趙旭。

而趙禎已經準備好了西遷的事宜,國庫中屬於天家財富的那一部分趙禎給了趙旭,畢竟原本國庫告急的時候趙禎用內藏庫填補虧空也不是一次兩次,而這些錢財原本時需要歸還內藏庫的。

但趙禎並不打算把這些錢財帶走,事實上他打算留給趙旭的想法也是不太現實的,就算是名義上留給了趙旭,實際上三司也會想盡辦法的截留下來。

原因很簡單,這些錢財已經被三司計入了國帑之中,想要動那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倒是每年可以向內藏庫支付利息,這些錢財便算是拿的理所應當。

作爲皇帝的趙禎沒有辦法行文三司去要錢,而趙旭更不會去要這筆錢。

內藏庫中的珍惜寶物自然是給後宮挑選一部分,剩下的趙禎也沒有打算帶走,這是漢家人的傳統思想,財富就應該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越積越多,越積越厚,至於要積攢財富作何用,天家卻和一般人家不通過。

內藏庫其實就是皇帝的小金庫,同時還要爲國庫作爲補充,後宮採買用度,賑災修繕等等都是要從內藏庫中出一部分錢的,如此才能和體現天家體恤萬民的仁愛。

當然即便如此,趙禎從內藏庫中帶走的財物也是相當龐大的,畢竟蔡記和碧雅軒這倆個大宋最賺錢的行當每年都會上繳大量的錢財。

即便是繳納稅收之後也有萬巨之財匯聚到內藏庫中,爲此三才徵用了一列火車作爲運輸工具,而趙禎的目的地就是在西面寧夏路的興慶府。

興慶府作爲曾經西夏的國都,地理位置極好,當年李德明派遣能臣賀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黃河建城。

營造城闕宮殿及宗社籍田,定都於此,名爲興州,後李德明子李元昊繼位後,又廣建宮城,營造殿宇,升興州爲興慶府。並於此正式立文武班;建立西夏統的政權。

興慶府作爲西夏王朝國都的便利條件很明顯,這裡時寧夏平原中最爲富饒的土地,也是河套地區的重要所在。

若是按照當年的軍事地理形勢看,西夏原來的根據地銀、夏一帶,東南是北宋王朝領土,東北爲強大的遼國,不但向外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周圍靠近宋、遼邊防重鎮,軍事上易受威脅。

而興慶府地域,水草豐美,地饒五穀,宋、遼勢力無法對這裡進行有效控制。

交通位置三興慶府“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勢比銀、夏一帶優越得多。

至於經濟上,相比中原興慶府周圍地區農牧業比較發達,但工商業不行,最大的好處便是這裡乃絲綢之路的要道。

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引黃灌溉農業,可以保證城市的軍需民食。除了原有的唐徠、漢源古渠等灌溉之利外,在元昊活着的時候又修建了賀蘭山東麓沖積平原上長達二百餘里的“昊王渠”。

這條水渠徹底使興慶府四郊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發展,成爲西夏境內的糧食基地和重要牧場之一。

李元昊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看上的地方也是有着大量地理優勢的存在,趙禎自然準備把自己的行宮遷都到興慶府。

那裡有現成的皇城,規模還不小,同時又是絲綢之路上西去的交通要到,來自西方的消息傳遞極快,也較爲便利。

隨着趙禎的西遷,神都城中也開始忙活起來,畢竟這是一個繁雜工程,而不是簡單的搬家那麼簡單。

政治基礎時不會動搖的,趙禎也不允許他們動搖,大宋的文武官員一律不得跟隨趙禎,即便是蔡伯俙也要老老實實的去往衙門中點卯當差。

更別提其他的官員了,何況趙旭繼任天子之後,便是新君臨朝,誰不知道這時候纔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繁雜的政務也是多的不行根本就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文武官員不動,神都城政治中心的地位就不會改變。

但民間商賈卻開始轉移,雖然總號沒有變動,可誰都知道興慶府以後的地位將會隨着太上皇的抵達而水漲船高。

有分號的商賈自然是要大力建設的,而沒有分號的商賈則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往興慶府去買地,買店鋪,開設分號。

趙禎這位太上皇已經成爲大宋繁榮的代名詞,任何人都不會放過緊跟官家的機會,隨着商號的大量涌入,地方上的經濟也開始了復甦。

原本最缺乏商業和手工業的寧夏路便立刻開始了繁榮的前奏。

嗅覺最敏銳的人便是商人,這些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商機的存在,他們雖然不知道太上皇想要做什麼,但卻覺得太上皇遷都之後的興慶府自然是商機最多的地方。

大宋已經出現了許多的商業中心,北方自然是神都城,大同府,而中部則是東京城,西南有成都府,東南有江寧府,而東南沿海之地更是有廣州以及泉州,福州三處商業繁茂之地。

唯有西北一直沒有出現龐大的貿易運輸中心,而西北則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所在,這一點自然是早已被人發現的。

既然現在太上皇移駕興慶府,那便說明西面的發展機遇到了,誰也不希望錯過這次機會。

而趙禎移駕興慶府,自然也使得大宋的西京產生了變化,只不過西京一直是洛陽,暫時也不好改變,折中的辦法便是把興慶府改爲興京。

但沒有人知道,這個興京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趙禎自己也不知道興慶府的未來會是一副什麼模樣,他只是想要把大宋的商業中心變得更加平均一點。

他知道每當一個地方受到中央的重視後,那裡的發展便會超乎尋常的快,而此次遷都興慶府雖然是爲了以後經略西方更爲方便些,但同時也順帶着發展一下西面。

興慶府距離新疆路不遠,同時距離青海路也不算遠,這倆個地方相對大宋的腹內之地較爲遙遠,而恰恰興慶府距離腹內之地不算遠也不算近。

興慶府的發展會給這些地方帶來新的活力和契機,也更加方便自己對西方世界的干預和了解。

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十章我是賭神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孫的作用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爭第兩千一百四十章驚人的巧合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五百四十一章人間煉獄第六百四十四章禪房中的帝王之道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與塔利班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戰爭已經開始第二百零七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大宋該動手了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圖格魯克的抉擇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兩千一百二十四章“熒惑守心”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四百二十五章問道韓非子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和談?沒有可能!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詭道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開門,朕回家了!第三百九十六章殺戮時間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一千九百八十九章劉渙的心路(上)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石批德撒骨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二百章真相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報復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九百二十一章來啊!互相傷害啊!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