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來

如果說趙禎剛剛親政的時候,對大宋的改革只是基礎的話,那麼現在的便是改革的高潮……

這次大刀闊斧的改革涉及到了原本誰也不敢動的法!

大宋原本就有一個封建王朝中獨一無二的司法制度,鞫讞分司。

鞫讞分司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官員分別執掌。鞫,指審理犯罪。讞,指檢法議刑。且中央和地方都是如此。

這種先進的司法制度曾經讓趙禎大爲讚歎。

朝廷的大理寺、刑部由詳斷官負責審訊,詳議官負責檢法用律,最後由主管長官審定決斷。

各州府設司理院,由司理參軍負責審訊及調查事實等,司法參軍依據事實檢法用條,最後由知州、知府親自決斷。

這樣一來可最大程度上的避免濫權,專權的情況,除非像衛真縣黎德潤一樣,整個毫州官員上下勾結否則很難炮製冤假錯案。

如此完美的框架當然要保留,趙禎的立憲只是給官員們一個詳細的參照而已。

大理寺門口的獬豸被打磨的十分乾淨,並在其胸前掛上了大大的紅花,歐陽修,范仲淹等人恭恭敬敬的對獬豸施禮後才拾級而上進入大理寺。

他們將在這裡查閱大宋自開國以來到現在所有的案例,並對照原有的《宋刑統》撰寫《皇宋憲法》,趙禎已經在大理寺內翻看往年的案件,恐怕也只有趙禎這個皇帝是會提前到達等待臣屬的了。

大理寺的正衙,歐陽修等人在看到堂上的趙禎後微微一愣便齊齊的躬身行禮:“臣等惶恐,聖駕久候!”

趙禎放下手中的卷宗微微伸手道:“平身,朕今日本就打算道大理寺翻看舊案的,你們只不過是趕巧罷了,既然是趕巧,朕便提醒一下你們,你們所編篡的新法將是大宋百姓乃至官員必須遵守的法度,可以說是百姓們的依仗!不可偏頗,不可不善,不可上下而別,不可內外親疏!”

趙禎的四不可如一記大錘敲打在衆人的心頭,編篡《皇宋憲法》本就是一件崇高無上的事情,也是他們這些稍顯年輕的官員上升的好機會,要不是簡在帝心他們豈能有如此良機,如今官家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給自己,必將身死而效王命!

趙禎原本是想稍稍提醒他們一下,原本這種事情都不用自己提醒,但既然趕巧便說一兩句。

法制的改革只是趙禎改革的一部分而已,以它爲主體向各個方向發展,連法都開始重新編篡,其他的還有什麼不能動的呢?

在這個皇權高度集中的時代,趙禎可以隨便他的意願進行改革,即便是朝堂中稍有阻力也不會成爲大多的障礙,歷史上的仁宗,神宗改革不過是因爲頂不住朝臣們的壓力而終止罷了。

如今的趙禎可不是歷史上的仁宗皇帝,他也算是外聖內王的一個人,對待百姓他能如聖人一般和煦如風,但對待自己的朝臣,他卻是王者之姿。

對朝臣他也可以和煦如風,但他的意志必須要執行,一旦頒佈誰也不能阻難,御下有方這是王者的大魄力,在這方面趙禎一向拿捏的很好。

大理寺的中評帶着差人把舊檔搬來,足足有數十口大箱子,裡面堆滿了各種卷宗,這可是從大宋開國便保存至今的東西,甚至還有後周的時期東京城的舊檔。

卷宗保存的還不錯,只不過有一些浮塵而已,卻沒有任何的蟲叮鼠咬,算是相當完整的了。

趙禎發誓,後面的幾箱他曾經在老爹修養的景福宮中見過,這麼說來老爹即便是病重了也依然會翻看大理寺的判定卷宗!

歐陽修等人開始了工作,趙禎自然不會監督他們,在衆人的忙碌中悄悄從後門離開,他不願打擾這些一心一意爲國辦事的人,所謂的禮數不過是一個形式罷了,只要他們把新法編篡好便是對自己最大的禮數。

趙禎離開了大理寺,秋風涼爽,秋日的陽光照在馬車的車廂上有着別樣的溫暖,眼前是生機勃勃的大宋東京城,馬車在道路上緩緩前進,兩邊是步行的百姓,如今的東京城已然沒有當年的乞討者。

趙禎微微感嘆,當年在東京城無論繁榮貧賤之地皆有乞丐,而如今的東京城只要你有手有腳就不會被餓死,城外的工廠,城內的商鋪都需要人手。

而且開封府會每年會有朝廷的撥款,用以接濟孤兒孤老,剩下的年輕力壯要是敢在街頭乞討,自有開封府的板子送與他吃!

東京城保持着它的快速發展,在趙禎眼中每一件商品的交易,每一粒糧食的收割都是在爲大宋的國力儲蓄能量,如今党項不敢觸及大宋鋒芒,遼朝在自己的內亂中掙扎,這是上天賜予大宋的機會。

外部環境的安定促使大宋進行蛻變,所以趙禎纔在這個出則無敵國外患者之時,行法家拂士之舉。

馬車中的趙禎看着東京城的繁榮微微皺眉,看似大宋國力強盛,可趙禎心中依然有着深深的不安,甚至可以說是恐懼,在大草原的深處依然蘊含着上帝之鞭的“黃禍”!

雖然距離自己還很遠,但這是一股毀滅世界的力量,也使得華夏文明出現斷崖的夢魘。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這是中華文明的大災難,大浩劫,趙禎所作的一切都是在爲這場浩劫的到來做準備,他心存僥倖,也許自己爲大宋的改變會使得這場浩劫消失掉也說不定。

也許給子孫後代留下堅實的基礎會避免在這場浩劫中泯滅的命運……

在趙禎的眼中党項偏南一隅,它唯一的機會就是向西域發展,而遼朝也不過是建立在隨時崩塌的地基上,女真人的金國早晚會毀滅它。

耶律宗真不過是個幼稚的帝王,與他的父親耶律隆緒相比他要學的還要太多,耶律隆緒之所以被尊爲聖宗,是因爲他的治國手段與眼光超越了歷代遼朝帝王,雖然是敵國,但趙禎不會否認他的能力。

在耶律隆緒時期,對內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制,開科取士。加強漢人在統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達鼎盛。對外實行聯合黨項抗擊宋朝之策,向周鄰擴張,四方來朝。

第兩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種戰爭形勢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九百八十章誰都不乾淨!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亂的皇位第二百五十一章國家貿易第兩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零九章高麗使者覲見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一百一十三章怒髮衝冠憑欄處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百一十四章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華夏數千年之未有!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五百一十六章遼朝密諜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他趙禎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識形態的差別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擊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四章內侍陳琳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李將軍鼠三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兩千五百零六章趙禎的“野心”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第兩千一百九十四章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五十七章深宮中密事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