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

任何人此刻看到趙禎都不會覺得他在爲析津府被大宋收入囊中而高興,相反皇帝的臉上掛着一絲痛苦和憂傷,萬餘人的禁軍傷亡讓趙禎的心在滴血,這些都是大宋百姓家的子弟啊!

萬餘人代表着多少人家的頃刻之間失去了頂樑柱,斷了香火?趙禎甚至有些不敢回京,他怕看到那些失去兒子的父母,他怕看到那些失去父親的孩子,更怕看到那些失去丈夫的妻子……

緊緊的盯着眼前的燭光發呆,整個人就如木雕的一般一動不動,看的一旁的夏竦心中感慨,官家把軍人的性命看的太重了些……

他自然是不能理解皇帝的心,在趙禎看來,無論死去的是士兵還是百姓,只要他的大宋的子民,那都算是他的損失,每減少一個都是大宋的損失!

趙禎向來認爲大宋是由人構成的,每個人都在爲大宋出力,都在爲國家出力,這些力量集中在一起後纔會讓大宋這個帝國散發威儀和力量,所以每個人都是大宋重要組成部份。

蔡伯俙和包拯在進入析津府的行在後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遼朝的皇宮此刻正籠罩在一片悲傷的氣氛之中,即便大宋佔領之後也是如此,門口的親衛一句話也不說,各個身穿白甲,面無表情的拿着招魂幡站在那裡,十幾面的白帆光看看便覺得陰森嚇人……

夏竦快步來到蔡伯俙和包拯身前,瞧見兩人的表情微微苦笑:“官家的心情不佳,爾等說話可要注意,蔡伯俙尤其是你,作爲官家的伴讀,又是帝婿多多開解陛下才是!”

蔡伯俙點了點頭:“嗯,這是自然,不過官家自從拿下析津府便一直這樣?”

夏竦看了看大殿,轉頭小聲道:“一直如此,萬餘人的傷亡讓陛下心中難受的緊,這些天一直爲將士們守靈,內外軍民無不稱讚官家的寬仁嘞!”

蔡伯俙一聽便知道夏竦的意思,眼睛一轉的說道:“這種事情應該傳遍整個燕雲嘛……是不是包學士?”

見夏竦和蔡伯俙的眼神緊緊的盯着自己,包拯莫名其妙的說道:“這是自然,官家向來克己復禮,慈民愛物,爲人君,止於仁,這話陛下誠無愧焉!自然要曉喻四海……”

“知道就行,走咱們覲見官家,彭七你快快去傳報,免得讓官家還沉浸在憂傷之中對龍體無益更對大宋無益……”

彭七早就等不及了,快步走進充滿遼人特色的行在,這裡曾經是遼人皇帝的居所,但和大宋的相比就顯得簡單許多,沒一會他就回轉出來道:“陛下宣駙馬都尉蔡伯俙,龍圖閣大學士包拯覲見!”

當蔡伯俙和包拯看到官家的時候微微一愣,眼前的官家並沒有夏竦說的那麼嚇人,只不過是對着輿圖皺眉思考而已,兩根粗大的白蠟已經快要燒盡,燭臺上厚厚的蠟汁盤結在一起。

趙禎聽到腳步擡頭道:“蔡伯俙你小子終於來了,朕要的東西都帶來了嗎?”

眼瞧着官家的模樣不需要開解,蔡伯俙自然不會把話題引上去,躬身道:“臣已經把官家需要的東西帶來了,不過火炮沉重還在路上,公路已經開始往析津府修建,最快半年後在析津府附近鋪展開形成路網!”

趙禎滿意的點了點頭:“很好,此地是遼人的南京道,但既然現在他是我大宋的了,便更名北京道以示區別,路網必須在北京道全數展開來,工程自然交由當地百姓和商賈完成,那些個從遼朝上京城撈回大筆錢財的商賈應該很願意接受這個差遣。”

蔡伯俙眼睛發亮的點了點頭:“陛下聖明,他們肯定想要接受這個巨大的工程,既不差錢,又能長久受益何樂而不爲……”

包拯在一旁微微點頭,蔡伯俙在雲南也是用的這出,商賈們無不趨之若鶩,現在用在北京道也是極好的,不用朝廷掏錢,又能給百姓實惠,這些商賈的作用還真不小!

趙禎緩緩站起,這段時間老是惦記死去的將士,現在蔡伯俙帶着物資和補給來了,他也是時候走出悲傷,身爲皇帝自己肩膀上的擔子可不輕,這段時間夏竦的表情和不好看,諫言的次數越來越多了,看了看下面的包拯,趙禎可不打算讓他噴的自己滿臉口水……

趙禎感覺現在的自己不是在爲自己攻伐燕雲,而是在爲那死去的萬餘將士,爲了那些不滅的英魂。肩膀上揹負的東西又增加了,哪有理由在這裡悲傷……

安民告示已經在北京道各地發出,其中包括還未拿下的一小塊地區平州,那裡便是後世的唐山地區,緊靠渤海灣兵力所剩不多,而且有析津府在中間隔着,已經使得遼朝對他徹底喪失了控制權,完全是大宋的囊中之物,吞掉它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唯一和它相連的地方只有北邊的北安州和澤州,可現在這兩個地方是自顧不暇,完全沒有能力援助平州,只能看着它被大宋圍而不攻。

趙禎的安民告示中帶有許多勸降的意味在其中,只要遼朝的契丹人投降,開放城門讓大宋的軍隊進駐,大宋定然會善待他們,大宋皇帝趙禎承諾保障他們的安全使得他們獲得和漢人百姓一樣的待遇,最爲重要的是這份安民告示上蓋着大宋皇帝神寶,這意爲簡單的安民告示其實就是一份聖旨,誰也不能違背的聖旨!

這算是給了平州契丹人一份獨特的保障,只要是皇帝的聖旨就意味着不可更改,除非皇帝本人下旨,任何人都不能爲難平州投降的契丹人。

當然這份安民告示的結尾依然有威脅的成分在其中,如果大宋給你臉面你不要,那對不起石城的數萬精兵必會親自去取平州之地。

年關馬上到了,趙禎帶着大宋的將士們在燕雲過年,這給了析津府百姓以巨大的信心和安慰,流落在遼朝手中的這片華夏故土終於迴歸大宋,他們這些漢人終於認祖歸宗了。

隨着析津府被徹底的平定,百姓們自發的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喜悅,無論男女老幼皆是高呼:“吾皇萬歲!”

這是燕雲百姓自發的呼喊,即便是被遼朝統治如此之久,但絕大多數的人心中依然留存着漢人最爲本質的東西——迴歸華夏,迴歸正統!而大宋便是當今的正朔王朝!

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兩千六百二十六章趙禎的興京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無辜的趙禎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一千四百三十章不可敵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兩百零五章蔡石的選擇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遠隔重洋的會師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價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噗南幣”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兩千一百二十六章圍困白雲寺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趕鴨子上架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存人失地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兩千六百一十四章瘋狂的信仰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兩千四百四十六章商業更盛於掠奪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兩千零六十六章太子與宰執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財富朕不在乎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換新主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殺人第兩千零六十五章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兩千三百七十六章青年才俊的“標準”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七章上朝三兩事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六百章對策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五百五十六章祥瑞天降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裁撤十六衛?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一千一百零一章兵棋推演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兩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網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