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地區的漢人長相和他們的性格非常一致,正方臉,棱角分明,鼻短而大,給人以敦厚有力之感。
他們質樸厚道、淳樸勤儉,男耕女織,遠離奢華,但求溫飽,過着恬淡生活,古樸得就象不事雕琢的北嶽恆山。他們是古老先民遺風最忠實的傳承者,是古樸的一族。
在性格上他們始終是個矛盾的統一體,既豪爽大氣又愚頑固執,既質直俠氣又保守慳吝,既有強悍的內質,又常常表現得膽小軟弱,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大有關係。
如今析津府被大宋收歸華夏的消息就如一股伴隨着春天到來的暖風席捲了整個燕雲之地,契丹人敗退大同府防守更是不爭的事實,大同府的百姓看了自然心中產生異樣的感覺。
看着這裡百姓依然按照原先的生活規律勞作,耶律宗真心中懸起的心慢慢放下,他知道這一切只是戰時的,當析津府的消息傳到大同府的時候,這裡的漢人百姓一定會傳出流言蜚語。
經過兩次失敗的耶律宗真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大同府的民心……人就是這樣總是會比較,雖然常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可依然會不自覺的做出對比。
析津府是什麼樣子耶律宗真雖沒青鹽看過,但從密諜的奏報中卻能看出端疑。
即便是驕傲如他一樣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大宋在對地方治理這方面比大遼強的多,經過戰火摧殘的析津府很快就被建設的井井有條,雖比不上大宋東京城的繁華,卻是百業具興。
從和趙禎的對話中耶律宗真便明白,析津府之所以有如此快的興起定然是離不開趙禎這個大宋皇帝的支持,但說實話耶律宗真知道這些也是無用,他自己卻沒有趙禎那樣的能力,把所有的事情全部串聯起來,並且有條不紊的推進。
看着大同府百姓既緊張又興奮的模樣,耶律宗真只能承認,治國自己是比不上趙禎的,至於契丹人最擅長的作戰……最多也在伯仲之間,畢竟宋人對北伐的謀劃不是一天兩天,而自己則是臨危而出,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耶律宗真深吸一口氣,此時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加強大同府的城防,以萬全之守備對抗大宋的進攻,宋軍手中的火炮不僅是收成利器,還是攻城利器,耶律宗信說過,這火炮在攻城的時候往往奇效,伴隨着雷霆之聲堅固的城牆便地動山搖,要一點的還能扛住,薄弱的便會直接坍塌。
開始的時候耶律宗真還不相信,可當他看到從析津府城牆上射出的砲石帶着淒厲的呼嘯聲撕碎自己的中軍大帳後,他才真正的意識到趙禎所說格物的威力。
要是大宋有千百個這樣的利器,攻城拔寨簡直就是如履平地啊!
當耶律宗真把這個想法和張儉討論後第一時間被張儉否定:“陛下多慮了,大宋皇帝如果真的進攻大同府,定然不會以火炮破城。析津府之戰也只不過是裝腔作勢的用了兩下而已,大宋皇帝情願用自己手中的精銳去攻城也不願用砲石之威,這便是掣肘,因爲城中的百姓皆是漢人啊!”
耶律宗真點了點頭,張儉說的是,城中的漢人百姓就是自己抵擋大宋砲石最有利的盾,除非趙禎瘋了,否則哪有可能以砲石攻城,畢竟他的仁名遠播……
想到這裡耶律宗真就覺得心中堵得慌!
他趙禎哪來的什麼仁名!也不知天下人對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價,他西征党項,奪取兩州之地只是爲了大宋擁有牧馬之地這是仁嗎?他南滅大理,只是因爲獲取大理的滇銅這是仁嗎?更不用說他大宋出兵南海諸國,連那些化外蠻夷都不放過這也能叫仁?!
不服氣的耶律宗真開口道:“他大宋皇帝要是能算得上仁君的話,那朕便是聖人……”
張儉微微一笑:“陛下是否覺得大宋皇帝當不起這個仁字?但他做的每一件事在漢家百姓眼中皆是仁君所爲,對內他實行聖人治世,削去大宋三冗之疾,單單是這一項便能算是仁君所爲,最重要的是他惠及百姓,除去五代之苛捐雜稅……”
“免去苛捐雜稅?!嘿嘿他趙禎當着朕的面可是說這些錢一個子都沒少又,商賈買的商品中就含有稅收!”
張儉的眼皮擡了擡:“陛下這裡的天下人就是宋人,他們經商天下,他們教書育人,他們外出宦遊,皆是他們在傳頌大宋皇帝的仁明!天下宋人有多少誰能統計的出來,今天有人說一句,明天有人說一句,時間長了,自然就變成天下人都這麼說。”
耶律宗真抿了抿嘴:“你的意思是因爲宋人多?”
張儉長嘆一聲道:“沒錯,準確的來說是天下的漢人多,這便是大宋的優勢,我大遼雖號稱帶甲百萬,可這些百萬都是亦民亦兵,陛下可曾想過除非滅國之戰,否則大遼真能有百萬之衆?”
耶律宗真臉色難看的點了點頭:“確實,除非滅國之戰,否則朕也沒能耐召集大遼的百萬之兵。”
“但宋人可以!”
“這不可能!”
耶律宗真想都不想的便否定了張儉的話,契丹勇士各個彪悍,上了戰場便是戰士,下了戰場便是牧民,這也才堪堪能達到百萬之數,大宋這樣的漢人王朝上哪找來這些兵卒?
張儉躬身道:“陛下,大宋的兵制早已改變,從原本的募兵改爲役兵,這些役兵四年一換,換下的役兵回家種田,大宋減少他家的夏秋兩稅,而這些役兵多是淳樸憨厚的農家子,年齡也不得超過二十五,小的十八九歲,大的也不過二十來歲,四年之後退役務農再換新軍,如果沒有戰事,十二年算下來……”
耶律宗真暗自一算忍不住打了個寒顫,單單以大宋如今六十萬的兵力來算,十二年就能存下一百八十萬大軍!還是些不用朝廷供養的大軍!
“這麼多人一旦開戰人吃馬嚼大宋也受不了!”
耶律宗真還不死心,提出了否定的話,但張儉搖了搖頭:“養得起,大宋不斷開發嶺南之地,原本的瘴氣之地現在已經變成魚米之鄉,短短十年的年時間,這是何等的驚人?這還不算大理和南海諸國,聽說那裡的稻米一年兩熟,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