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

大同古云中地,川原平衍,多大舉之寇,虜南犯應朔諸城必窺之地也。這便是歷史中對雲中大同最明確的描述,隋開皇年間爲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爲“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趙禎翻開關於大同府的圖冊記載,這是大宋文人整理出來的史冊,對大同府的記載頗爲詳實,一旁的包拯已經開始爲他解釋遼朝大同府的演變:“遼承唐制,即道--州--縣三級。重熙十三年,遼人改雲州爲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爲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統二州七縣:弘州、德州,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長青縣、奉義縣、懷仁縣、懷安縣。

西京大同廣袤二十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設留守衙。北門東爲大同府衙,西爲大同驛。重熙十七年分雲中置大同縣,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果然是龍圖閣的大學士,包拯的一番詳解讓趙禎對大同府的瞭解更爲透徹,大同府的重要便在於他對析津府的守望相助。

看似是燕雲的一部分實爲析津府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大同曾爲三代京華、兩朝重鎮,歷朝歷代無不派名將鎮守,既防外來侵略又保中原之安危,被譽爲北方鎖鑰。

如若遼人死守大同,趙禎定然不會善罷甘休,蠶食之計他早已準備好了,從太原府,真定府,以及被大宋拿下的蔚州,奉聖州三個方向向大同府施壓,形成合圍之後斷絕糧草,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斷其水源。

現在遼人居然送來如此大禮,趙禎自然樂於接受,斜斜的靠在錦榻上對包拯道:“遼人獻上大同府只爲借道中京,如此包學士以爲如何?”

包拯稍稍一想便皺眉道:“遼人上京必有異動,甚至關乎國鼎,否則遼人必不會下次重注,以大同府爲禮,以燕雲全境爲媒。”

趙禎驚訝的望着包拯,沒想到這個古板的包希仁居然還有着如此通透的心思,以點及面的想到了上京城的政治,看來包拯這幾年在析津府學了不少的東西,擡頭看了他一眼,年紀僅僅比自己大上一歲的包拯,在樣貌上卻比自己老陳不少,看來在析津府他可沒少吃幸苦。

“沒錯,張儉前來借道乃是遼朝皇太弟耶律重元欲圖謀反,故以大同府爲謀,領遼朝十萬精銳回朝勤王,匡扶皇長子耶律洪基,朕以應允。”

包拯躬身道:“陛下英明,助遼皇正統繼位,乃是有德之君爲之,與理與法皆爲上善之舉。”

趙禎就知道包拯會這麼說,包希仁把禮法看的比什麼都重要,規矩在他面前重如泰山,定然會支持遼人正統皇嗣,這不關乎遼朝是否與大宋敵對,乃是出於公義。

雲中大同對於析津府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包拯也能從中看出端疑,如若官家把析津府升爲陪都北京,那大同對析津府的重要更是顯著,乃是析津府的西北鎖鑰之地。

燕雲全境已然是大宋的囊中之物,這是幸事,但也是大宋的危機,包拯從趙禎對析津府以及大同的安排和規劃上清晰的感覺到遷都纔是官家的最終目的。

包拯擔憂的並不是遷都本質的問題,而是遷都對大宋的衝擊,遷都固然是對草原門戶的鎮守,但如若遷都的代價太過高昂,那在他的眼中便有些得不償失。

趙禎從錦榻上站了起來,走在後苑的小道上,析津府皇宮的建築風格雖與漢唐之風頗爲相似,但其中加入了許多東京城的佈局頗爲相似。

對於析津府的城池和皇宮趙禎尤爲重視,中原王朝對本就是以防禦爲主,雖說這幾年趙禎努力的擴展,但都是向南發展,南海諸國的資源不斷向大宋彙集,也都是爲了對北方用兵。

歸根結底還是運輸限制了大宋的發展,相對於遷都這纔是應該放在首位的東西,火車的研發已經加速進行,而這也是爲什麼趙禎把遷都的時間定在三五年左右的重要原因。

一旦出現四通八達的鐵路,在輔助以公路交通,趙禎相信沒人能阻止得了人們遷徙的腳步,人都是這樣,會用自己的雙腳去選擇更好的生活,即便大宋的百姓極爲踏實也會嚮往更好的生活。

漫步在後苑之中,這裡的假山已經有了,池塘也在修建,而花草樹木的移植已經開始,宮中的內侍和宮女也差不多滿編,包拯在一旁相隨,他在思索如何用妥當的言辭來上諫官家打消遷都的念頭。

析津府皇宮的修建已經耗費了不少的公帑,這在他看來是極大的浪費,這些錢財如若用在別的地方將更加的有價值,這也是他反對遷都的原因,費用太大。

但這些在趙禎的眼中卻不是如此,修建皇宮城池,鋪設公路,這些都是基礎設施,也會爲析津府乃至大同府的百姓提供更多的活計,是帶動兩地發展的重要基石。

這裡的百姓需要安置,並且要轉型成和大宋相同的模樣,否則拿下大同府和析津府如何發展?提高兩地百姓的生活,增加他們的收入才能使得兩地的商業跟着發展起來,大宋說到底還是以商業最爲發展與擴展的動力。

大宋是什麼樣的生活析津府的百姓都知道,他們也向往那樣繁榮的生活,這意味着大宋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析津府和大同府兩地需要的官員很多,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大宋冗官的問題。

開發嶺南之地已經讓大宋甩掉了冗兵的廂軍,官員也得到了適當的安排,現在只需順利拿下大同府便可讓國內閒置的官員北上安置,也可大開科舉興辦教育,空缺官員的位置多,自然參與科舉的人數也多,調動了百姓文人的積極性,這些對大宋的發展極爲有利。

趙禎所看到的東西,官員們卻很少能看到,即便是夏竦,包拯都明白趙禎的用意,對大宋的未來規劃趙禎已經存在肚子裡,就猶如這正在建造的析津府皇宮一樣。

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一千零二十九章種馬征服世界?請假!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廢帝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八百七十章老兵着甲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靈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一千九百二十章魚餌也消失了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七百七十章東京羊毛貴如油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一百七十九章來自蛇蠍美人的威脅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熱火朝天的皇城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報復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對契丹要下狠手第二百五十三章晏殊遭貶官,趙禎的心思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拍賣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兩千零二十五章漢家的通病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兩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會審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兩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