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

登聞鼓的聲音漸漸平息,讀書人,商賈,百姓們在高大的宮牆上看到了他們的皇帝,三才高聲道:“何人擊登聞鼓?”

一幫人爭相競答:“我等草民擊登聞鼓爲陛下不平!”

這是百姓的智慧,法不責衆自古有之,並且這登聞鼓確實不是一人敲得動的,非三五人無以響徹宮闕。

趙禎上前壓了壓手,整個宣德門外便針落有聲,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發言,他的話便代表着上天的旨意,無論發生多少的地動,只要皇帝還在,便是上天意志的執行人,便是所有人的君父。

因爲百姓較多,趙禎便捨棄了文縐縐的話語,用最爲通俗易懂的對話方式向百姓說明:“朕知曉爾等敲擊登聞鼓乃是爲朕不平,但朕的罪己詔確實是朕所書,翰林學士制誥不過是例行謄寫,改爲駢文而已,莫要牽連朝臣。”

這話一出讓百姓動容,在他們看來,都這個時候了官家還要爲官員遮羞,實在是太過仁和,畢竟是官員上疏奏請官家自下罪己詔的,否則怎麼會有這種事情?

天災便是天災,和官家有甚的關係?即便是老天發怒,也不能說是官家的錯,說不定是哪裡發生了冤案,說不定是官員之中有奸佞,又豈能怪罪官家?

在百姓們看來,官家這麼多年來勤政愛民,對百姓極爲體恤,開發嶺南之地安排下了多餘臃腫的廂軍,安排了一部分的閒散官員,也節省下了朝廷的錢財,繼而這麼多年的開疆拓土,雖年年用兵,但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創辦書院,開設文武科舉,這些都給百姓有了走上臺階的可能,西征党項,南滅大理,揮兵南海諸國,這使得大宋的糧食產量增加驚人,原本少見的馬匹在大宋也變得多了起來,難道這些不是官家的功績?或是有什麼錯處?

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讀書人便自然多了,讀書人多了便是文治,何況大宋文化環境相對寬鬆,又有格物之學爭豔,不再是孔孟之道獨領風騷,這算不得文治還能是什麼?

文治有了官家的武功也不缺啊!連連用兵怎麼了?難道北伐遼朝,收復燕雲,完華夏之金甌也有錯?哪個朝臣要是敢這麼說,一定會被百姓之中的軍屬生生打死!也會被尋常百姓給唾棄死!

即便是孩子都知道燕雲對大宋的重要,即便是婦人都曉得大宋在燕雲栽的跟頭!太宗舊事可瞞不住,也沒人去隱瞞,如若燕雲之地不重要爲何太宗兩次北伐,既然太宗能北伐,爲何陛下不能?

百姓之中什麼樣的聲音都有,即便是趙禎把罪責從朝臣們身上摘出去,百姓也不認賬,他們認爲,要不是朝臣們上疏,官家也不會下罪己詔,是朝臣們逼迫官家的,朝中有奸佞,有逆臣!

這下打擊的範圍便一下從翰林院制誥的身上拉扯到所有上疏官家下罪己詔之人的身上,朝中可是有不少人嘞!朝臣們一時間有些慌亂,但遇到天災人禍,皇帝走形式的下個罪己詔有什麼?歷代帝王都能爲之,難道官家就不能這麼做?

但他們忘了,歷代帝王之中有幾個如趙禎一般的?

百姓們可不管這些例行公事的“內部規定”他們只知道官家沒錯,就不應該下罪己詔,既然下了罪己詔便是被朝臣們上諫逼迫的。

民憤直指朝廷官員,這其實是趙禎不願看到的事情,因爲朝臣是自己選拔任用的,越是顯示他們的無能便越是說明自己的用人不淑?

在這個時候,只能解決根本問題,把這些朝臣從中抽離出去,也把自己從罪己詔中抽離出去,那就是東京城地理位置不好,且城池狹小,不堪爲一國之都!

趙禎在城牆上把這一問題說了出來,成功的轉移了百姓的注意力,東京城地理位置不好?百姓們想了想還真是這個問題,東京城地勢偏低,又有黃河水患的威脅,前幾日的地動,已經使得好幾處黃河堤壩破損,要不是修繕及時,怕是少不了一場水患!

人羣中自然有人把東京城的問題引到了陰陽術法上,稱東京城龍脈受損,不宜爲京師重地!

甚至還有人提出了當年太祖欲圖遷都一事,種種原因都說明現在的東京城不適合作爲帝都。

人是隨大流的多,一個人這麼說,倆個人這麼說,千百人這麼說,上萬人這麼說,於是東京城不適合作爲都城便成了事實,何況最爲關鍵的是,官家也這麼說嘞!

朝臣們此時目瞪口呆,沒想到官家直接就把話題和災難引到了東京城上,也把問題延伸到了遷都一事上,遷都?!許多朝臣都想過但都沒當一回事,在他們看來遷都根本就不可能,即便是官家有意遷都,這東京城中盤根錯節的利益糾纏就讓官家不能動手。

別忘了,官家的產業蔡記,皇后的產業碧雅軒,可都是在東京城中,雖說蔡記開遍了天下,日進斗金,但東京城纔是它的根本!遷都對蔡記的損失有多大?對皇后的碧雅軒損失有多大?

可現在,官家好似一點也不顧及這些,當着百姓的面說出東京城不適合定爲國都的時候,這就是在向百姓宣告,大宋將會遷都!

天子之言出口成憲,一旦說出便不能更改,在場的百姓又有這麼多人,官員們自然不能當衆否定,只能讓官家三思,可是如果這麼說,便又把問題拉回了罪己詔上,東京城沒問題,那是不是就是官家有罪,朝臣有罪?

朝臣們陷入兩難境地,他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以現在百姓的態度,他們要說皇帝應該下罪己詔,那他們在百姓之間的名聲就徹底完了,官員以及士大夫對自己的名聲向來視若珍寶。

趙禎不要這些官員贊同或是支持他,他只要這些官員在百姓面前不反對甚至是不發表言論便是勝利。

當着百姓的面不反對,待朝堂之上便沒了反對的機會,趙禎好不容易逮到機會絕不會鬆口。

百姓之中早已有皇城司的人混雜其中開始帶節奏,從地勢到風水,從地形到禦敵,等等諸多方面闡明東京城不利於作爲國都。

多數人是不知道這些國之大事的,但這些人說的在理,稍稍一想便也是這個問題,東京城現在越來越擁擠了,環境自然也不會有多好。

百姓們最是直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遷都是好事,自然要支持,可是一旦遷都了自己又該怎麼辦?

人羣中的“有心人”便發表自己的觀點了:“官家還能把咱們這些腳下之民落下不成?析津府可是大得很,足有東京城三個大,又沒多少人,還能裝不下咱們?只要能跟隨官家遷往析津府,咱們僱個馬車也要跟過去,再說官家還能不出錢?別忘了,官家最是仁義嘞!”

這話瞬間便安定了人心,原本一場討伐“逆臣”“奸佞”的上奏變成了遷都的討論……

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製造彩虹的帝王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競天擇的無奈第兩千四百七十六章東方帝國的幫助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趙禎的“自私”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劍氣衝牛斗,橫掃西北狼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兩千二百九十九章漢家變了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兩千五百六十七章阿母城中的密諜頭子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均貧富,分草場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一千零二十九章種馬征服世界?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兩千四百七十六章東方帝國的幫助第四百四十四章大宋秘閣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二百九十章戰爭機器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二百五十五章皇帝的大婚(中)第兩千二百五十九章入宮請罪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八百九十四章西夏不過是一顆棋子第兩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賜樂業人的拉比第一千九百十四章圍爾擊之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廣告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戰告捷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宮中行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兩千四百三十八章夜郎自大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九百七十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三百一十六章柳三變的故事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二百三十九章名臣一鍋端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一千二百八十章何顏面天子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兩千一百八十章交換條件第八百四十四章順水推舟第一千三百八十章消失的倭國,大宋的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