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鋼鋒重騎

十萬騎兵的陣仗有多大?浩浩蕩蕩鋪天蓋地!沿着地平線密密麻麻的衝殺過來,給人以駭人的感覺,大宋將士們嚴陣以待,在這種攻勢下即便是你奪路而逃也是無用,反而更加容易被屠殺。

還好,這些騎兵都是西夏的普通輕騎,並沒有鐵鷂子那種重裝騎兵的存在,宋軍長舒了一口氣的同時用最鋒利的陌刀迎敵!陌刀陣是大宋軍隊的必備的軍陣之一,所有步兵軍團若是沒有陌刀手,便等於暴露在騎兵的腳下,任人宰殺。

十萬人對十萬人,十萬步卒對陣十萬輕騎,大宋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十萬宋軍並非沒有騎兵,這麼大的一支軍隊必備一支身穿板甲,手持馬槊的重裝騎兵才行。西路軍隊重騎約有八千,這八千人不到最後楊仲賢絕不會撒手。

大宋即便是有鹽州洪州兩地產馬,但軍馬的數量也遠遠不夠大軍所需,官家爲了組織一支全數由重甲騎兵組成的軍隊,把大宋每年出產的戰馬多數調給了背嵬軍,踏白軍,以至於西路軍和南路軍並無多少軍馬。

自己手中的這八千重騎已經是相當來之不易的了,西路軍不像南路軍有狄青這位主帥的支援,唯一的助力便是青塘聯軍,所以這八千人楊仲賢把他們看得無比寶貴,絕不會用在西夏騎兵的反衝鋒上。

長長的陌刀被插入土地之中,歇腳四十五度是最好的迎擊角度,鋒利的長刀便是阻擋敵人騎兵的拒馬!前面的櫓盾手牢牢的抵在盾後,用自己的身體爲袍澤抵擋西夏騎兵射出的弓箭。

長刀如林,形成一片荊棘之地,若是從空中俯瞰,仿若菱形鋼鐵的森林,而西夏騎兵就如一個楔形狠狠的撞擊在這片鋼鐵叢林之上,戰場的瞬間凝固了,不斷的撞擊使得大宋軍陣開始變形晃動,但宋軍將士依然努力的保持着陣形不散。

軍中流傳一直流傳着這麼一句話:“陣形不散,軍陣既是無敵!”據說這是官家留下的訓言,所有人都謹記在心,努力的保持着陣形,且不斷以手中的兵器收割着敵人的生命。

大宋的軍陣很大,中間留下的空地很多,這是爲了在軍陣受到敵人壓迫時留下的緩衝地帶,也是一塊收縮的地帶,只有這樣纔不至於在大軍面對敵人衝擊的時候,擠壓在一起不利於施展。

大宋的軍陣從來不是死的,雖然是步兵,但他們依然靈活多變,櫓盾手,陌刀手,捉刀手,弩箭手,等多種多樣的兵種使得大宋的軍陣相當穩固,也能對敵人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打擊。

楊仲賢說到底是一個穩紮穩打的將領,趙禎之所以讓他擔任西路軍的主將就是因爲他的紮實,也正是符合西路軍的特色,一行一動之間頗有章法,即便是遇到十萬騎兵的強攻也沒有動搖他的軍陣。

楊仲賢穩坐中軍,越是在這個時候,中軍越不能亂,各種命令與調令通過專門的傳令兵抵達戰場的每一處,旗號,銅哨聲是指揮這一龐然大物的關鍵所在。

只要中軍的主將旗幟高高豎起,便不會有人擔心,主將是將士們心中的定心丸,高高豎起的旗幟不光代表着主將,也代表着大宋和官家,時時刻刻的提醒衆人,這不是一場自己的戰鬥,而是爲了大宋,爲了皇帝在戰鬥!

陌刀揮起,帶出一條條白色的匹練,身穿板甲的陌刀手如一個個堅硬駭人的堡壘,在陽光下反射着銀白色的光芒,陌刀手的重要任務便是保存自己,並且用手中強大的陌刀斬殺敵人。

現在大宋的陌刀已經經過一定的改進,刀身更加沉重增加了劈砍力量的同時也增加了揮刀的慣性,刀柄下方的配重可以讓長長的陌刀再次完成下一輪劈砍。

十萬大軍的戰線非常長,且西夏人並沒有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到對大宋的軍陣之中,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支援甘肅軍城,此時大宋軍陣的弊端也被凸顯出來,機動不足。

宋軍只能堅守軍陣,一旦移動起來便會被西夏騎兵尋找出破綻從而衝陣,楊仲賢自然不會讓西夏人得逞,但卻也無法支援青塘聯軍,西夏騎兵很快便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對西路軍形成攻勢,另一路則是趕往甘肅軍城堵截青塘聯軍。

楊仲賢很快便發現了西夏人的目的,若是青塘聯軍被西夏援軍堵截,那必將使得戰力本就不行的青塘聯軍大亂,這麼長時間的相處下來,楊仲賢對青塘聯軍的戰力瞭解的一清二楚。

相比大宋軍隊,青塘聯軍完全是靠一股子復仇與熱血在堅持,軍陣之間多以相互配合廝殺爲主,並沒有穩妥的戰法,這也導致了他們適合打順風戰一旦被西夏人打亂,包圍,後果不堪設想!

但此時的西路軍已經被西夏的數萬騎兵給拖住,一時半會根本就沒有機會脫身馳援,楊仲賢唯一的選擇便是動用那八千重騎兵殺出重圍,前往甘肅軍城之下馳援青塘聯軍。

八千重甲騎兵戰力非凡,但到底值不值得這麼做卻成爲困擾楊仲賢的難題,在戰場上有的時候最難的便是抉擇。

是留下這八千重騎以防萬一,還是讓他們去幫助青塘聯軍,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楊仲賢咬牙吼道:“傳令八千鐵騎,着甲持銳從北路出馳援青塘聯軍!”

隨着楊仲賢的話,八千整裝待發的重騎兵立刻上馬,他們是軍中的精銳,所向披靡的出存在,亦是一支鐵血之軍,因爲他們曾經是北伐燕雲親隨趙禎出征的重騎之一。

無論忠誠,果決,堅毅,都不輸與狄青手中的背嵬踏白二軍,這八千重騎還被趙禎賜名鋼鋒,意在鋼鐵鑄就所到之處,掃蕩一切之意。

宋軍之中能得官家賜名的部隊並不多,除了往日的上四軍之外,便只有背嵬,踏白二軍,但一支小小的八千人重騎,能得官家賜名,便可見他們的犀利。

這也是楊仲賢以此一搏的原因,他相信有着八千精銳重騎的支援,青塘聯軍定然能穩住陣腳,讓他們心中再次覺得這是在和大宋打順風戰的感覺。

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兩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趙禎的條件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與畢世傑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三百零七章保家衛國者,方是大宋好男兒!第兩千零二十八章階級改變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賬?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天家的守歲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宋之衙役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太子的手段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無能誰之過?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千四百二十章趙昀的初戰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兩千六百二十六章趙禎的興京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七百七十章東京羊毛貴如油第兩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擔憂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腳步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權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朕連臉皮都捨去了!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溫柔的陷阱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一百七十四章佛門與白蓮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九百零二章瘋狂的“盛宴”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兩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糾纏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兩千二百五十六章開張大吉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