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

西夏人的地盤越來越少,即便是傻子都知道西夏人抵抗不了大宋多久了,這是個惡性循環,土地越少,可徵召的戰士越少,獲得的糧食更少,對抗大宋的希望便越渺茫。

沒藏訛龐本打算用持久戰消耗大宋的國力,數十萬大軍的消耗高的即便是大宋都承擔不起,但他沒想到趙禎居然讓士兵屯田,甚至在國內以發賣債券的方式籌集兵餉,這麼一來朝廷的財政負擔大幅減輕,加之大宋商貿繁榮,每年從國外賺取的錢財如流水似地匯聚到大宋,這使得西夏已經絕望。

趙禎更是驅逐了北京城中的西夏使臣,一時間西夏雪上加霜。

對於西夏,趙禎給出的答案非常明確,順者昌逆者亡,結果就是這麼簡單,但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考驗着西夏。

西夏人建立過國家,享受過侵略所帶來的快感和驕傲,民族自尊非番邦小部可比。讓他們放棄大白高國的驕傲,投降大宋,舉族內遷,這幾乎是與殺他們一樣難受。

但事實就是如此,西夏人沒得選擇,趙禎也不會給他們選擇,一封蓋有傳國玉璽的國書從中書門下省發出,這是一封極其周正的國書,不光有大宋一般不示人的傳國玉璽,還有趙禎的皇帝神寶以及宰相龐籍的印信,可謂是重若千鈞!

出使的官員也不是尋常人物,而是身爲副相參知政事的歐陽修,若不是包拯歲數大了,趙禎一定會派他出使,讓西夏人重視這次警告。

當然國書的內容也是極爲強勢的,趙禎文筆犀利,剛勁有威,凜凜大國之氣渲染與上,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鑿鑿之言,他要讓沒藏訛龐清醒的看清眼前的局勢,而不是被憤怒衝昏頭腦。

沒藏訛龐是什麼樣的人?趙禎對他的瞭解還算不錯,雖然未見其人,但種種事情讓他知曉,沒藏訛龐非常的理性與智慧,當然不乏狡詐和善變,否則寧令哥就不會被他輕易的利用,李元昊就不會被他的毒計害死,沒藏氏也不會成功上位,西夏的大權也不會旁落入他的手中。

只可惜這個政權沒有持續太久就要和強大的宋王朝進行對抗,簡單的說他是大宋的一顆絆腳石,在趙禎的心中西夏從不是党項人的,西夏的土地屬於華夏,西夏的党項人屬於華夏。

在趙禎心中西夏的土地就是寧夏平原,西夏的党項人只是少數民族而已,在這一點上他的習慣讓他本就高於西夏一等,這是一種後世所帶來的習慣。

而國書的內容也是滿篇的勸誡之言,恩威並施之語,趙禎在國書中詳細的對大宋和西夏進行了一場力量對比,並且用這份事實說話,最後加上自己的威脅:“煌煌天朝之宋,納党項之民甚微,百萬之數亦不在話下,若降宋,則化干戈爲玉帛,爲順民也,朕赦免之!若冥頑不靈,固守興慶府,朕攜虎賁之軍,行雷霆之威,滅爾之國,亡爾之種,亦無不可!沒藏訛龐引頸受戮。”

這是真正趙禎自己寫下的話,兩府並沒有加上一點修飾,這就是帝王之言,大宋之強大單從字裡行間便可見一斑。

事實上趙禎已經算是不錯,華夏曆代王朝的檄文可比他說的話難聽的多得多!當然在國書發出的時候,另有歐陽修親自撰寫的一篇檄文,這篇檄文是歐陽修在經過趙禎同意之後準備的,若是沒藏訛龐不接受大宋的國書和勸誡,那這份《討西夏不臣檄文》便會交到他的手上。

大宋對西夏的戰事已經拖延的太久,不過還好,拖得時間越長對大宋越有利,反正已經拿下了甘肅軍城,大宋對山丹軍馬場的建設已經開始,恢復那裡的產馬數量,種植牧草和繁殖軍馬。

對於以往的攻防戰爭來說,拖延的時間越久,對防守方越有利,可大宋這種邊戰便養的戰術着實讓西夏人吃不消,不光如此,大宋的軍隊還有越戰越勇的趨勢,每奪下一塊土地便迅速的開荒拓土,比西夏人還積極。

以戰養戰是個絕對穩妥的辦法,大宋願意和西夏耗着,終究有一天西夏會耗不下去,因爲他的土地越來越少了,不光大宋拿下了大片的土地,遼人也沒閒着,奪取前套的遼人並不滿足,開始向南方的土地入侵,正是一副痛打落水狗的模樣。

但他卻忘了,遼朝若是繼續往南很有可能觸碰到大宋的利益,到那時,大宋便要對他動手,絕不可能坐視不理。

這是大宋發起的戰爭,也是一場非贏不可的戰爭,遼人出兵前套本就激起了大宋百姓和官員甚至是主和官員的憤怒,趙禎之所以不對遼朝動手是因爲這種憤怒還不夠,他刻意用看不見的手在引導國內的輿論走向。

現在的大宋可不是原先那種逆來順受的模樣,百姓們的心被他調教的積有尊嚴,這種尊嚴和阿Q的那種自我安慰不同,這是一種強大的民族自信。

引導戰爭的輿論對一個國家來說太過重要,他是戰爭的前提,也是戰勝敵人的力量之一,一個國家若是連自己的人民都不支持戰爭,那怎麼可能贏得戰爭?

在這個時代,還沒有多少人知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影響勝負的戰爭要素,但趙禎已經開始運用的爐火純青,他刻意讓百姓對遼朝的趁火打劫的不滿積壓在心中,他刻意不去理會那些懲治遼朝的言論,甚至當作完全不知道似得,就是在積壓百姓對遼朝的不滿。

在大宋百姓眼中西夏已經不能對大宋構成威脅,而原本目中無人的西夏變成如今這樣也是活該,西夏和遼朝不同,它不是大宋所承認的正朔王朝,它沒有悠久的歷史,更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是一個歸附漢家王朝的番邦,只是現在叛亂自立建國稱帝而已。

而遼朝不同,他的立國本就在大宋之前,擁有完備且漢人認可的社會制度和禮儀文化,對付它就不能用對付西夏的方法,趙禎一直是用的蠶食之法,逐漸對它產生威脅。

第兩千零六章恍然大悟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宮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四百七十九章液體黃金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兩千五百六十五章沙漠中的收穫第八百二十三章皇后駕到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一千七百三十章敵烈部的智者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兩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脫的噶日噠措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九百五十六章寧夏是非多第兩千五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五百一十一章價值幾何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六百七十三章計出奇謀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兩千三百二十九章拔劍四顧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種品格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八十七章倭女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兩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殺耕牛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聖人由誰祭?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國盟約第一千七百五十章身心皆屬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六百七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