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商賈披着襖,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北京橋。……”

蔡伯俙搖頭晃腦的唸叨着歪詩,一旁的三司官曹實在看不下去,開口道:“蔡駙馬,你這唸叨的什麼?好好的一首《兵車行》被你念叨成了這樣,若是還有下次,某家絕不會和你一起辦差。”

蔡伯俙笑了笑,眼前這個官曹不一般,若不是他的身份,自己一定不會如此客氣,誰讓人家是三司官員,是朝堂和官家派來看着自己的,蔡伯俙比誰都清楚這種人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並真的認爲自己有能力把所謂的天潢貴胄踩在腳下。

“張茂,你可知道,本官這次前來所謂何事?”

張茂想也不想的說道:“當然是爲了宋遼榷場之間增設糧食一目的事情,一切都是三司做好的章程,連每一石糧食的價格都是定好的,並非需要你作甚,你只需在一旁看着便好。”

蔡伯俙搖頭道:“非也非也,本駙馬這次是以轉運使的身份前往景州榷場的,你覺得一切都是朝廷準備好的,需要我這個轉運使嗎?你可知轉運使是幾品高官?!”

張茂就是因爲這個才心中不忿的,他蔡伯俙一個駙馬都尉的外戚,如何能勝任轉運使這般的一路高官?這完全是他通過外戚的身份邀功而來的!

而朝廷派遣自己前來,定然是要看好他蔡伯俙,不讓他亂來,否則凡是以蔡伯俙爲尊,要自己何用?他蔡伯俙是轉運使,而非都轉運使!

蔡伯俙瞅了張茂一樣,年輕的官員就是這般,給了他一個稍稍大一點的權利,立刻就會被權利衝昏腦袋,連當下形勢都不懂得分析,便要揮舞一根自己都拉不動的大棒,敲打猛虎立威……

蔡伯俙不與他一般見識,因爲此刻自己的身份乃是北京府路的轉運使,京畿之地所在的一路最高官員,任何人都不得輕視自己,唯有一些不識重器之人可以無知者無畏的在自己面前叫囂,此刻自己若是和他對上,反倒是顯得自己小氣了些。

張茂還不知道,蔡伯俙此次不光是運送糧草,查看榷場,監督糧運,更重要的是身負密旨,與遼朝有關,與倭國有關,與女真部有關,與整個北方有關。

趙禎實在是找不到適合的人選的了,此次計劃之周密,用人之謹慎甚至遠超西征西夏,大宋有帥才,狄青,楊懷玉,甚至彭七都能勝任一場大戰的主帥,但有些事情並非他們能辦!

而眼下,蔡伯俙作爲自己最心腹的臣子確實是不二的人選,他曾經在遼朝從事密諜多年,黑手便是在即將崩潰的時候由他一手挽救的,並在遼朝的重壓之下發展壯大的。

蔡伯俙的這種手段一點也不必當初的霍老七來的差,更不用說大宋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在遼朝等待着他,兩人一旦聯手,必會早就一場驚天陰謀……

所以趙禎爲了這次隱秘的周全,不惜給蔡伯俙這樣的外戚以一路轉運使的高官,爲的即使要讓他站在人前,給人一種光明磊落的感覺,讓遼人對他的戒備降低,也方便蔡伯俙行事。

誰能想到一路轉運使會去從事密諜之事?誰能想到一路轉運使將親自押運糧食前往遼朝中京道?並且趙禎還專程從三司調遣官員打着監督的旗號“看着”蔡伯俙,這些都是給外人的煙霧彈。

爲的就是模糊遼朝的視線,讓他們覺得蔡伯俙這個轉運使是被皇帝和大宋朝廷限制的,只不過在蔡伯俙的袖管中揣着一份皇帝的密旨,一旦拿出來,張茂將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蔡伯俙纔會如此不在意張茂的話語,因爲在他眼中,張茂只不過是在路上給自己解乏的小丑而已……

穆修,這個大宋安插在遼朝多年的密諜已經進入了遼朝的高層,以幕僚的身份在張儉身邊多年,而誰也不知道,其實當年鼓動耶律重元的人就是他。

只可惜遼人一直查不出這件事,只知道耶律重元的叛亂來的太巧,其中許多旁證和大宋有關,但是卻沒有抓住任何指向大宋的把柄,因爲這一切都被穆修處理的乾淨。

而他也從一個“落魄”書生巧遇左丞相張儉後,變成了遼朝重臣府中的幕僚,穆修是真的有才能,每每張儉問計與他,他都能給出完全利於遼朝的計謀,一心爲遼朝着想,所以張儉絕不會相信他會是宋人的密諜……

這一次榷場買賣糧食一事,張儉非常重視,於是便讓自己的這位幕僚走上前臺,太后蕭撻裡和皇帝耶律洪基很快被穆修的才能所折服。

穆修提出的“先渡眼前急,靜觀大宋變,休養河套利,謀而後動勢。”十六字要訣正好戳在了太后與皇帝的心中,沒錯,現在的遼朝若是與大宋正面相惡,必會吃虧,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是個最佳選擇。

在穆修向他們述說了大宋的圍困遼朝計策的同時,卻指出了大宋這個計策的缺點,所需所費時間太長,將會消耗龐大的財富,這也是給大遼以機會……

此言一出讓人眼前一亮,果然是個能謀善斷之臣,這樣的人才不利用豈不可惜?

於是遼朝皇帝下旨,擢升穆修爲錢糧使,專門負責與大宋官員接洽榷場之事,放虎歸山不過如此……

當穆修帶着人馬來到大宋榷場的時候,當他踏上大宋景州之土的時候,當他穿過景州城城門的時候,內心的激動讓他從未顫抖過的雙手微微發顫。

這是華夏,這是故土,這是歸宿!

景州已然是宋遼兩國的商業紐帶,大宋的商人,遼朝的商人無不在此買賣,互通有無,精美的商品,各色的買賣,不用的口音,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別樣的精彩。

雖然比不上大同府那般天下間最大的榷場,但景州之繁盛充滿了另類的熱鬧,在這裡不光有大宋商賈和契丹商賈,還有別處極爲少見的女真商賈,高麗商賈以及倭國商賈。

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旅程纔剛剛開始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二百一十六章當衆打臉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兩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一百零三章葛朗臺一般的老丈人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出兵斬使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兩千一百一十八章彌勒教的今生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兩千五百零六章趙禎的“野心”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一千八百九十章兒子不如老子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兩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櫃的背叛第兩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三十三章最後一課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六章拜見父皇第兩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蹟的重要性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四百五十三章皇帝的新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血汗工廠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爭第四百二十八章元昊之志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曲女城大火第一千九百一十一章神都城的大清洗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兩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長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羣“狼”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聲東擊西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東京舊夢第八百一十四章戰爭奏鳴曲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無形的較量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袞的末日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